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与中国课件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与中国课件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与中国(20世纪初-1945年)
20世纪初期到1945年世界与中国
世 界 中 国
政治: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处于武装对峙与 竞争共处状态。 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 30年代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经济:资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形成了两 种不同的经济体系和运行机制。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出现,社会主义探索适合国情发 展道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 策、斯大林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30年 代大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美国掌握经 济霸主。 国际关系:国际格局变动,出现世界性大 战(1)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 (2)亚洲民族民主运动(辛亥革命、五 四运动、国民革命、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 动;30年代反法西斯斗争 科技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相对论与量子 论;爱因斯坦;文学艺术打破隔离坚冰 (罗曼罗兰、海明威、泰戈尔、鲁迅、毕 加索与立体画派);影视技术发展
美苏冷战开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 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政治角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 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民族民主运动持续高涨,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2、经济角度: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创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3、科技文化角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第三次科技 革命兴起,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每个角度4分,共12分,每个角度回 答两点即可)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 特点: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增长速度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4分)
环境;(内因、政治) 2分;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外因) 年份 日 英 美 法 德 中国 2分 1921-1929年 3.0 1.7 4.3 9.4 7.1
1.五四运动(1919.5.4)
1.五四运动性质 (1)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主要在于参加运动的各阶层,特别是工人阶级所表现出来的 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彻底的斗争精神和姿态
(2)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传播了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发展;大批知识分子接受马 克思主义、从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到接受俄国社会主义;马 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李、陈等先进知识分认识到工人阶级 的力量,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宣传,促成马克 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
政治:政治体制近代化出现突破,旧 民主主义革命从高潮到没落,新中共诞生、国民革命、土地 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孙中山、 毛泽东
经济:以工业化为主体经济近代化取 得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民国初期短暂春
天、国民党统治前期短暂发展、统治后 期民族工业的困境。日本经济掠夺、美 国经济侵略
2. 五四运动意义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 义思想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概念解析
2.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异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属于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范畴,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就是领导阶级、指导 思想、革命前途等的不同。 2.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况 一条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含义、理论与实践探索) 两次挫折: 右倾错误导致大革命失败;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三次转移: 1921—1927年,工作重心在城市。 1927—1949年,工作 重心在农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实践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 路,1949年以后,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为标志。 四个阶段 (1)国民大革命1924-1927(基本推翻--) (2)土地革命1927-1937 (反蒋、抗日) (3)抗日战争1937-1945 (抗击日本侵略,取得—第一次) (4)解放战争1946-1949 (推翻南京---) 3.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延安时期
重点难点
(一)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原因: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 材料二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材料)2分;落后的社会制度;(内因、政治) 2分;动荡的社会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的哪些危机?采取何种应对措施。? 中国(1)西方列强为转嫁危机,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倾销商 品。措施: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行“币制改革”(防止白银外流、 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 (2)日本大举侵华,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措施:国共合作, 全面抗战。
概念解析
依据上表,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三个方面,概述20世纪上半期的变化。(12 分)
解读阶段特征
20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是中国全面近代 化时期,概述这一阶段近代化主要表现。
解读阶段特征
若从经济、政治(军事)两方面论证“20世纪上半期人类社会激烈震荡” 这一状况,引用哪些例证比较恰当?为解决这两方面问题、化解矛盾, 20世纪40年代国际社会采取哪些卓有成效行动?各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 20世纪上半期,世界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33年
1936年 1944年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斯大林模式形成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6年
1947年 1949年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
思想文化: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
三民主义产生与发展、新文化运动、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毛泽东思想形成 发展成熟 社会生活和习俗变迁:西装、中山装、 旗袍;西餐传入;欧式住宅;婚丧礼仪 简化;剪辫放足;自行车、有轨电车、 汽车、飞机;报刊业发展;广播业发展; 电影定军山
解读阶段特征
1900年前后 1905年 19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