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理解: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方面:⑴分析能力:教材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的思路也是从教材分析其他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学命题的思路,通过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培养学生分析哲学命题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时,既要承认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又要承认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辩证思维中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

以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和迷信思想。

面对自然界我们既不能凭其摆布,又要承认其客观性,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难点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方法采用提问与讲述相结合的方法。

在叙述方法上,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增强说服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

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l)什么是世界观?(2)什么是哲学?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讲授新课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们在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关注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把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作为自己智慧追索的对象。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再阅读课文第6页第2自然段。

(学生阅读回答后,教师概括。

)反映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问题。

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就世界的本原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

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提问:为什么说自然界是客观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6页第4自然段,教师讲解、理顺线索。

)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出示天体起源与变化的图片:天体形成有其固有规律(l)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科学材料说明: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证明宇宙间不存在“天国”,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活动,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的天体产生是如此,那么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多媒体显示: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展示图从无机物中可以生成有机物(学生阅读第7页第3、4段和看《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展示图》,教师引导得出。

)(2)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对生命的起源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由学生阅读第7页第 6自然段和第7页第1、2自然段得出。

)(3)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议一议”(课文第7页)请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出一名代表发言,要求结合所学观点分析材料。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这则材料说明:神学与科学的对立,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不断得到证明,神学逐步失去了它的领地,在生物进化论面前,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人的产生过程是进化的结果总之,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

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自然界本来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已经懂得了在人和人的意识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客观存在。

那么,自从有了人和人的意识以后,有了人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以后,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能否说明自然界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想怎样就怎样呢?(同学们阅读课文第8页第3、4自然段后,归纳回答。

)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人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

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论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的重点。

其中第二部分“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更为重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提问:为什么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

)(l)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一种自然物能不能被人利用,怎样被人利用,同人的实践活动水平、人的需要、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

但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

例如:铁矿石能炼铁、煤能燃烧、水能种养农作物、养鱼、行船、放木排、发电等。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人们不仅能够利用自然物,而且能够改造自然物。

(2)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举例:克隆羊“阳阳”2001年2月27日,陕西的克隆羊“阳阳”成了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上的明星。

“阳阳”的外表和普通山羊没有任何不同,它是由一只成年母山羊的体细胞克隆诞生的,体细胞就采自这只山羊的耳朵。

“1997年以来,人类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英国科学家采用体细胞核移植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

我国的克隆技术也颇有成就,80年代末,我国克隆出一只兔,1991年西北农业大学发育研究所与江苏农学院克隆羊成功,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共同克隆出一批山羊,1995年华南师大和广西农大合作克隆出牛,接着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于1996年克隆牛获得成功。

1998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具有生物医药产业价值的转基因羊,可望实现构建“动物药厂”的梦想。

而美国的克隆猴取得成功,日本科学家也声称他们繁殖出200多头“克隆牛”。

以上所述的克隆动物,都是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而获得成功的。

目前,克隆技术在英国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把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造血事业。

克隆技术的前景不可估量。

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

这是否意味着新的物种的出现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不依赖于物质呢?回答是否定的。

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业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的基因,没有掌握基因的变化规律,或者人类不把这些客观因素作为基础,只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克隆羊”“转基因羊”等新物种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

因此,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但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

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和谐的朋友关系。

“想一想”(第9页,请同学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具体分析事例回答,教师归纳。

) 首要的问题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因为这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述: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第二,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思想政治课教学心理问题解决中学时代是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中学生的最大特点是身体和心理都在加速成长和发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随着身心快速发展,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的愈来愈多。

他们能否胜任二十一世纪的建设重任,取决于他们的素质结构优劣,而心理素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各学校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曾讲: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的特点,才能适时地施肥浇水;治病要了解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方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

这些要求作为教育者必须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从学生转瞬即逝的神情和一闪而过的动作中体察出他们的欢乐、兴奋、喜悦、惊奇、疑惑、沮丧、优伤等感情,即善于捕捉到学生细微表情所蕴含的意义,甚至某一心理活动内容,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还必须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适时开展心理预防教育。

如果只被动地等待着问题,发现之后去补救,尽管忙的不可开交,但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

理健康教育太玄太神秘。

学生不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也要考虑青少年人接受水平、理解水平和年龄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活动中、在娱乐中进行。

同时要善于分析个别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否是心理问题。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积极地建设性地按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施加直接或间接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的产生,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得到发展的教育。

心理教育是学校其它各育都不可取代的,在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又构成了学校德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过程中,在社会心态的冲击下,导致一部分中学生心理和行为适应性障碍。

目前,中学生中厌学、混子、逃学、辍学、焦虑、孤独、自杀、违法犯罪、心理变态等问题的日益严重。

据上海、杭州、湖南等地先后抽样调查,现在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偏差的检出率高达20%以上。

中学生正处于深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心理失衡易导致步入社会后的心理畸变。

有些教师经常叹息,现在中学生难教育,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行,不知如何是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心锁”没打开,因此,我们要掌握心理教育这把“金钥匙”,去打开一些学生已生锈的心灵“闭锁”。

当然,我们不能把心理教育与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人为地割裂开来,更不能相互取代,因为它们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这种新的德育结构模式正是与欧美国家开展心理教育的不同之处,由于彼此社会背景不同,民族特点不同,因而从科学的角度看,也只能是借鉴两方面经验,而不能依葫芦画瓢——照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