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自然辩证法,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使产生更高级的蛋白质和核酸,然后通过有序性逐渐
提高的长期过程,其结构、机能便愈益复杂和完善,
由此产生出原始生命。
这种原始生命是如何形
成的,大致有两种理论:一
是奥巴林的团聚体假说;另
一种是福克斯的微球体假说。
2、生命的进化
• (1)、从非细胞形态到细胞形态的进化 • ①、由原始生命到原始细胞 • ②、由原始细胞到原核细胞
2)3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彭齐斯、威尔逊) 3)氦的丰度。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
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 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 明这一事实。 4)天体的年龄。大爆炸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 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 比自温度下降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 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
• 根据大爆炸宇宙论,宇宙的演化经历了以下几 个阶段: 1)、基本粒子形成阶段 2)、辐射或核合成阶段 3)、实物阶段
• 从1948年伽莫夫建立热大爆炸的观念以来,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宇宙学家们为我们勾画出 这样一部宇宙历史:
• 大爆炸开始时 150-200亿年前,极小体
积,极高密度,极高温度。
• 大爆炸后10-43秒 宇宙从量子背景出现。
爱因斯坦静态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1917)
•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宇宙运动自洽而 统一的动力学模型。由于当时尚未发现 河外星系普遍退行现象,爱因斯坦相信 宇宙在大尺度上的特征是不应该随时间 而变化的。
• 1929年哈勃红移发现后,这个模型被抛 弃。但这个模型开创了现代宇宙学研究。
弗里德曼膨胀宇宙模型(1922)
• 弗里德曼在解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时,得 到一个均匀、各向同性的宇宙动态时空度 规。由此得到宇宙空间随时间膨胀的观念, 哈勃红移发现后,这个模型受到重视。
• 奇点是演化态宇宙学的难题。
• 注:哈勃定律:
V0=cZ=H0D
其中V0是星系退行速度,c是光速,Z是谱线的 移量,D是星系离我们的距离,H0是哈勃常数。
伽莫夫的大爆炸假说
• 1948年,美国物理学家伽 莫夫等人受奥本海默的核 爆炸研究工作的启发,把 核物理知识与宇宙膨胀理 论结合起来,提出宇宙起 源于一个温度极高(约150 亿度)、密度极大、由中 子组成的"原始火球"的假 说,这个假说发展了勒梅 特的大爆炸理论,并说明 了化学元素的起源。
伽莫夫
伽莫夫的大爆炸假说
•
现代宇宙学是以广义相对论为基础的理论,以哈
勃定律为观测依据,并在宇宙学原理的假设下,研究
宇宙整体的结构、运动和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现代
宇宙学关于宇宙的模型较多,如
–爱因斯坦静态有限无边宇宙模型 –弗里德曼膨胀宇宙模型 –恒稳态宇宙模型 –大爆炸宇宙模型
大爆炸宇宙模型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通常称 为“标准宇宙模型”。这里着重讲这个模型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
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是生成着并
消逝着。自然界是由一系列转化过程构成的
“过程的集合体”,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
展灭亡的过程。这里以下面几个为例来说明
• 一、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 二、恒星的起源与演化
• 三、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 四、人类的产生与发展
一、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一
• 3)、从无脊椎到有脊椎
览 表
• 4)、从水生到陆生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
灵长类动物
猿猴类动物
人类
鸟类起源于恐龙
四、人类的产生与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 1、人类的起源•人类起源于动物
界。大约在2300万年
至1800万年前。在热
带雨林地区和广阔的
草原上,有一种古代
灵长类动物──森林
古猿活跃在那里,它
们是人类最早的祖先。
而后来的腊玛古猿和
南方古猿是演化到人
类的过渡阶段。
• 腊玛古猿: 腊玛古猿大约生活在1400万—800万年前,
身高仅1米多一点,体重在15—20公斤左右。
• 腊玛古猿的地位:
现代人类
现代猿类
南方古猿
腊玛古猿
森林古猿
• 南方古猿:
•
南方古猿大约生活在距今500万—100万年以前。我
们人类就是由南方古猿的一支演化而来的。大约200
4、高密恒星阶段
质量小于1.44太阳质量的恒星则比较平稳地抛出 物质,形成行星状星云,中央残核留有一颗致密天 体——白矮星。质量1.44<m<3.2太阳质量的恒星就可 能演化为中子星;更大质量的恒星后期要发生塌缩或 大爆发,中心成为黑洞。
三、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 1、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起源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目前
2、主序星阶段
当恒星中心温度达到700万度以上时,开始核聚变反 应,氢聚变为氦,恒星停止收缩,形成了正常的恒星, 进入了主序星阶段。主序星阶段占恒星一生寿命的90%, 是恒星最稳定的阶段。质量不同的恒星,主序星阶段长 短不同。质量越大寿命越短。太阳约为100亿年。
• 3、红巨星阶段
随着核聚变的进行,恒星中心的氦核越来越多,氦 核周围的氢越来越少,当氦核质量占到恒星质量的12%时, 反应便逐渐从中心区向外停止,从而辐射压力减少,恒 星再次出现“引力坍缩”,释放出巨大的引力势能,使 中心温度升高至上亿度,引起三个氦核聚变为一个碳核 的新的核反应。恒星外层膨胀,体积急剧增大,表面温 度降低,内部的引力和斥力又达到平衡。恒星脱离主序 星阶段,进入了老年期——红巨星。太阳将在这阶段停 留约10亿年。
• 大爆炸后1秒后 100亿度(1010 K),中微子向外逃逸,正负电子
湮没反应出现,核力尚不足束缚中子和质子。
• 大爆炸后13.8秒后 30亿度(3×109 K),氘、氦类稳定原子核(化
学元素)形成。
• 大爆炸后35分钟后 3亿度(3×108 K),核过程停止,尚不能形成中
性原子。
• 大爆炸后30万年后 3000度(3×103 K),化学结合作用使中性原子
尼安德特人
尼人的葬礼
大荔人(陕西)
马坝人(广东)
• (4)、晚期智人(新人)阶段
大约开始于5万年以前,新人在体态上与现代人几 乎没有什么区别,其打制的石器相当精致,器形多样, 各种石器在使用上已有分工,并且出现了骨器和角器。 新人甚至已会制造装饰品,进行绘画、雕刻等艺术活动。 此后,人类便进入了现代人的发展阶段。
• 大爆炸后10-35秒 同一场分解为强力、电力、弱力和 引力。
• 大爆炸后10-5秒 10万亿度(1013 K),质子和中子形 成。
• 大爆炸后0.01秒 1000亿度(1011 K),光子、电子、中微子为主,
质子中子仅占10亿分之一,热平衡态,体系急剧膨胀, 温度和密度不断下降。
• 大爆炸后0.1秒后 300亿度(3×1010 K),中子质子比从1.0下降到0.61。
• 伽莫夫认为:“原始火 球”充满了辐射和基本 粒子,后来由于球内的 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发 生核聚变反应,引起了 爆炸,并向外膨胀;后 来辐射温度和物质密度 急速下降,热核反应停 止,其间产生了各种元 素,这些元素的演变便 形成了今天宇宙中的各 种物质。
大爆炸宇宙论(big-bang cosmology ):
H0=15(千米/秒)/百万光年
恒稳态宇宙模型
• 1948年英国天文学家H·邦迪、霍伊尔、 戈尔德共同提出。
• 这个模型认为宇宙是不断膨胀的,其密 度保持不变,好处在于不存在奇点问题, 但困难在于如何说明物质从虚空中产生。
• 这个模型已经证明是错误的。
勒梅特的大爆炸假说
• 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发表大 爆炸(Big Bang)理论,认为宇宙在此之 前是零体积,就是说宇宙内任何两点之 间是零距离,物质密度是无限大,宇宙 在此之前没有“从前”。突然间,这个 零体积的原始原子发生爆炸(点无大小), 不仅物质出现,时间-空间的结构也存 在了。勒梅特的假说是大爆炸理论的开 始。
一些小动物。
• (2)、直立人阶段
东非猿人
约200万年(或150万年)开始到40万年期间,其身
高、体型和现代人差不多。已经开始技术性狩猎,并已 经知道用火。
北京人
• (3)、早期智人(古人)阶段
大约20万一5万年前。特征是脑量进一步增大,已 经达到现代人的水平,脑结构比猿人复杂得多,其打制 的石器也比猿人规整,有石球和各种尖状的石器,能人 工生火,开始有埋葬的习俗,已经开始穿所谓的衣服, 不再是赤身裸体。
• ③、由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
(2)、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进化
•
真核细胞产生后,生物界分化为两大支,出现了原
始的单细胞植物和动物。
• ①、植物界的进化
• 菌藻植物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裸
子植物
被子植物
(蓝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绿色植物)
②、动物界的进化
动
物
• 1)、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进 化
• 2)、从二胚层到三胚层
(3)、从生物大分子到原始生命体系的诞生
•
生物大分子并不能独立表现生命现象,只有形成
了众多的、乃至成百万的以蛋白质、核酸为基础的多
分子体系时,才能表现生命萌芽。而生物大分子在溶
液中自动聚集,从而形成各种独立的多分子体系,出
现团聚体或微球体。由于多分子体系可以起到有机表
面的催化作用,而反过来作用于各类单体的聚合,促
认为生命的化学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从无机分子到有机小分子
地球的原始大气中含有氨(NH3)、甲烷(CH4)、氰化氢 (HCN)、硫化氢(H2S)、二氧化碳(CO2)、氢气(H2)、水 (H2O)等成分,但没有游离的氧气。在宇宙射线、太阳紫 外线、闪电、高温等的作用下而自然合成了一系列的小 分子有机化合物,例如氨基酸、核苷酸、嘌呤、嘧啶、 单糖、脂肪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