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的生理作用
1899年,Tisser首先由母乳营养儿的粪便中分离一种厌氧的革兰阳性杆菌,菌体轻度弯曲,末端常见分叉,故名双歧杆菌。
在20世纪初,曾试图用双歧杆菌肉汤培养物移植到数量较少的婴儿肠道中,用以提高婴儿对肠道疾病的抵抗力。
20世纪50年代后,多次国际会议讨论双歧杆菌对机体的有益作用,对其生理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入,在用于预防和治疗微生态失调及某些疾病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双歧杆菌引起国际上广泛关注。
20世纪60年代后,我国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试图利用双歧杆菌等微生态制剂达到有病治病、未病防病、无病保健三重效应,展现出了可喜前景。
1 生物学性状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为G+菌,不形成芽孢和荚膜,也无动力,抗酸染色阴性。
菌体略弯曲,末端呈分叉状。
多形性是本菌属的一个重要特征,形状多样性的呈现可能由某些碳酸盐所诱发,或与缺乏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醋酸钠以及N-乙酰氨基糖有关。
一般认为多形性是细菌对环境不太适应的结果。
该菌为厌氧菌,但不同菌种对氧的敏感性有差异,某些菌种当有CO2存在时,对氧可以耐受。
最适生长温度为37℃~41℃,初代培养最适PH为6.5~7.0。
在TPY琼脂培养基上形成表面光滑、凸起,边缘整齐、质地柔软的菌落,呈奶油色或瓷白色。
在液体培养基中混浊生长,管底有小块状沉淀物。
不同种类的双歧杆菌对糖的发酵能力不同,产酸不产气。
触酶试验多为阳性,多数能分解尿素,不产生靛基质和硫化氢。
无内、外毒素。
双歧杆菌一般对卡那霉素、新霉素、链霉素、多粘菌素、庆大霉素、灭滴灵等耐受。
对夹竹桃霉素、林可霉素、万古霉素、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红霉素、呋喃坦啶敏感。
双歧杆菌属于丙酸杆菌科,共有11个种、30个亚种和型,如分叉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长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等。
双歧杆菌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目前公认的益生菌,只有齿双歧杆菌与龃齿形成和牙周炎有关,但其致病作用仍不明确[1,2]。
2 定植
定植是在一定的生活区域内的正常菌群与宿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共生关系。
新出生儿生后数小时,双歧杆菌即可在肠道中定植,此后终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