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6第六章 六朝小说

06第六章 六朝小说


搜神记原序
晋散骑常侍新蔡干宝令升撰

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 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 事周,子长存其两说。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 见之难,由来尚矣。夫书赴告之定辞,据国史之方册,犹尚 若此;况仰述千载之前,记殊俗之表,缀片言于残阙,访行 事于故老,将使事不二迹,言无异途,然后为信者,固亦前 史之所病;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 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 则非余之罪也。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 儒,分其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群言 百家,不可胜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亦粗取足以演八略 之旨,成其微说而已。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 心,寓目,而无尤焉。

第二節

志人小說
三國魏邯鄲淳《笑林》 東晉葛洪《西京雜記》 東晉裴啟《語林》 東晉郭澄之《郭子》 劉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梁朝沈約《俗說》 梁朝殷芸《小說》

以上各書除《西京雜記》和《世說新語》外,其他六種只 有輯本。
志人小說興盛與魏晉品評人物及清談風氣
《世說新語》名士風度的教科書。 裴啟《語林》寫成後爭相傳抄。 梁武帝敕命殷芸制《小說》。
祖士少(約)好財,阮遙集(孚)好屐,並恒自經營,同 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詣祖,見料視財物,客至屏 當未盡,餘兩小簏,著背後,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 詣阮,見自吹火蠟屐,因歎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屐!‛ 神色閒暢。於是勝負始分。 ---雅量第六 謝太傅盤桓東山時,與孫興公諸人泛海戲。風起浪湧,孫、 王諸人色並遽,便唱使還。太傅神情方王,吟嘯不言。舟 人以公貌閑意說,猶去不止。既風轉急,浪猛,諸人皆喧 動不坐。公徐云:‚如此,將無歸!‛眾人即承響而回。 於是審其量,足以鎮安朝野。 ---雅量第六
干寶《搜神記 》

干寶(?—336),字令升,新 蔡(河南)人,東晉初史學家, 曾以著作郎領國史,著《晉 紀》二十卷(今佚),時稱良 史。性好陰陽之術,其父婢 葬後十年而未死、其兄氣絕 數日而復蘇(事見於《搜神後記 》卷四),此二事使幹寶深信 “神道之不誣”“遂撰集古 今神祗靈異人物變化,名為 《搜神記》。”(《搜神記序

記言則玄遠冷雋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 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 ‚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 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 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 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錯) 。 ----言語第二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 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 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 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 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吾輩無義之人, 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德行第一

第一節
志怪小說
一、興起的原因
◎ 文神 學話 的傳 淵說 源為 其
◎ 亂“ 想 南 佛 神子 局 方 風 ”不 面 巫 瓦 語 術、 解 怪 仙 道 力 、
◎式心化 ◎ 儒 理 現 會動 家 的 象 現盪 一 文 亂 實不 尊 學 世 的安 的 映 文 文的 思 形化 社
志怪小說興於魏,盛於晉,尤以東晉為最。


魯迅:
漢末士流,已重品目,聲名成毀,決於片言,魏晉以來,乃 彌以標格語言相尚,惟吐屬則流於玄虛,舉止則故為疏放, …終乃汗漫而為清談。渡江以後,此風彌甚,…世之所尚, 因有撰集,或者掇拾舊聞,或者記述近事,雖不過叢殘小語, 而俱為人間言動,遂脫志怪之牢籠也。
志人小說三類
一、笑話
邯鄲淳所撰《笑林》所收都是一些短小的笑話,‚舉非違, 顯紕繆‛(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開後世俳諧文字之端。
品評對比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 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 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 也!‛----德行第一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 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讬,寧可以 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德行第一 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 爭之不能決。咨於太丘,太丘(東漢 陳寔)曰:‚元方難 為兄,季方難為弟。‛---德行第一
二、內容三類
志怪小說流傳至今(包括後人輯佚的)共四十餘種,按 內容可分為三類: 一、地理博物

托名東方朔的《神異經》、晉張華的《博物志》。

二、鬼神怪異
曹丕的《列異傳》、幹寶的《搜神記》、托名陶潛的《搜神 後記》、王嘉的《拾遺記》、吳均的《續齊諧記》。

三、佛法靈異 靈王琰的《冥祥記》、顏之推的《冤魂志》。

陶潛(托名)《搜神後記》10卷 唐以後小說、戲劇創作素材。 《全宋笔记•章炳文<搜神秘覽>(上下卷)》 《天仙配》等。
二、《搜神记》影响



“盧汾夢入蟻穴”-----------------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董永”-----------------------------------《天仙配》 “幹將莫邪”----------------------------魯迅《鑄劍》 “東海孝婦”-------------------------------《竇娥冤》 “左慈使神通”------------------《三國演義》三十八回 “管輅卜卦”---------------------《三國演義》六十九回 “華佗醫瘡”--------------------《三國演義》七十八回 “範巨卿、張元伯為友”-------宋平話《生死交範張雞黍》 “老狐”、“斑狐”、“無尾狐”、“老赤狐”《聊齋志異》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莊子·外物篇》:
‚飾小說以幹縣令(高美之名聲),其於大達亦遠矣。‛ --卑瑣無價值的言談。


《漢書·藝文志》: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聼塗説者之 所造也。‛

梁武帝帝敕命殷芸制《小說》
中國古代小說史第一個重要階段。 內容駁雜,形式短小,藝術較為稚嫩粗糙。 有些作品曲折反映社會問題,表達人民愛憎, 充滿美麗幻想,富有浪漫色彩。 有些作品已經注意人物性格刻畫。 志怪小說、志人(軼事)小說
一、主要思想內容

①暴露統治階級的兇惡殘暴, 表現人民的反抗鬥爭《幹將莫邪》 ②反映封建制度下愛情和婚姻遭 受摧殘。《韓憑夫婦》 ③不怕鬼神,敢鬥妖怪。《李寄》
《漢董永》

漢董永,千乘(高青县)人。少偏孤,與父 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 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主人知其賢, 與錢一萬,遣之。永行三年喪畢。欲還主 人,供其奴職。道逢一婦。主人謂永曰: ‚以錢與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 喪收藏。永雖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報 厚德。‛主曰:‚婦人何能?‛水曰: ‚能織。‛主曰:‚必爾者,但令婦為我 織縑百匹。‛於是永妻為主人家織,十日 而畢。女出門,謂永曰:‚我,天之織女 也。緣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償債耳。‛ 語畢,淩空而去,不知所在。
1、內容與體例
1、名士放誕不羈超風脫俗 2、記述值得稱道的人和事
梁·劉孝標為之作注,引用 古書四百餘種,所引書多已 散佚,頗為後人重視。很有 價值。
記漢末到東晉名士們的遺 聞軼事(只有幾條是西漢 事),尤詳於王、謝、顧、 郗、桓等幾個大的士族。 保存了從漢至晉有關社會 政治、思想、宗教、文化、 上層社會生活方式、風俗 習慣等各方面的資料 其中有不少故事取自《語 林》、《郭子》,文字也 間或相同。
二、野史
《西京雜記》葛洪偽託劉歆作,記述西漢人物軼事,也涉及 宮室制度、風俗習慣、衣飾器物,帶有怪異色彩。其中有 些故事後來很流行,如王昭君、毛延壽故事,司馬、卓文 君故事。
三、軼聞瑣事
志人小說的主要部分:《語林》、《郭子》、《世說新 語》、《俗說》、《小說》。
劉義慶《世說新語》


劉義慶,字季伯,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荊州 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 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 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 退,444年(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宋書》 本傳:“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 學之士,聚於門下。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 《世說新語》外,志怪小說《幽明錄》。
》)。
該書原為三十卷,至 宋已散佚。今存二十 卷本可能是明人胡元 瑞等人重輯,魯迅稱 之為‚一部半真半假 的書籍‛。 《三王墓》(幹將莫邪) 《相思樹》(韓憑妻) 《紫玉》《李寄斬蛇》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
文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傳神怪 釋家之明因果 方士之行勸誘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中國本信巫,秦漢以 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 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 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 見流傳。凡此,皆張惶鬼 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迄 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
葛洪《抱樸子》

葛洪(284—364),字稚川,著《抱樸子》。該書 內篇二十篇,論述神仙、煉丹、符篆等事,屬道家; 外篇五十餘篇,論述“時政得失,人事臧否”,屬 儒家。其中《鈞世》、《尚博》、《辭義》、《文 行》等篇觸及文學理論批評,歷來受到重視。作者 主張文學應發揮諷諫過失、移風易俗的社會作用, 反對貴威古賤今的文學退化論思想,提倡創作要雕 文飾辭,做到德行與文章並重。 另有小說《西京雜記》(托名漢劉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