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高伟飞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10级临床专业临滨1班4组20102090114)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复制几种类型缺氧的模型,观察血液颜色的特点,分析其机制
根据大纲要求:
掌握概念: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紫绀、肠源性紫绀。
熟悉并理解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熟悉反映血氧情况的一些指标(氧分压、氧含量、氧容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掌握各型缺氧发生的原因及主要发病机制,掌握各型缺氧的特征(血氧变化的特点和皮肤黏膜颜色变化)。
二、实验原理:
当组织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不同类型的缺氧,其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也不同。
根据缺氧原因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四种类型。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机体的代谢、功能状况以及锻炼适应等。
本实验才缺氧的不同环节入手观察呼吸变化及皮肤黏膜的颜色改变。
实验通过动物的不同代谢状况、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动物所处环境温度,观察动物的缺氧耐受性。
三、实验对象:小鼠
四、实验材料:电子秤、注射器、钠石灰、广口瓶、测耗氧量装置、剪刀、镊子、滤纸;生理盐水、美兰亚硝酸钠、氯丙嗪、冰块、量筒等
五、实验方法:
1、取2只小鼠,注射及处理:
1号:亚硝酸钠及美兰0.2ml ,左下腹注射
2号:亚硝酸钠及生理盐水各0.2ml ,左下腹注射
注射完,观察,2号小鼠立即死亡,1号小鼠仍存活;然后处死解剖,剪下一片肝脏组
织放于滤纸上,观察肝的颜色。
2、取2只小鼠称重,编号
3、4
注射及处理:
3号:氯丙嗪0.2ml,左下腹注射
4号:生理盐水0.2ml 左下腹注射
将3、4号小鼠分别分别放入钠石灰的广口瓶,塞上塞子,记录下量筒的液面,连通耗氧装置,开始计时,直至小鼠死亡,记录下时间和量筒下降的液面刻度
计算两只小鼠的耗氧量
小鼠耗氧率R(ml/min/g) =A/(W*t.)
六、实验结果:
1、几种类型的缺氧
序号注射及处理缺氧类型肝脏颜色
1 NaNO2+美兰
0.2ml
血液性缺氧暗红色
2 NaNO2+生理盐
水0.2ml
血液性缺氧青石板色
2、不同条件下小鼠缺氧耐受性
序号体重
(g)
注射及处理存活时
间
总耗氧
量(ml)
耗氧率
(ml/min/g)
3 18.8 氯丙嗪0.2ml
(冰浴)
27分8 0.016
4 20.6 生理盐水(常
温)
27分18 0.032
七、实验分析:
1、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的质或量的改变引起的缺氧。
亚硝酸盐可使血红素中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美兰为还原剂,可抑制氧化剂的中毒反应。
因此1号小鼠存活,2号小鼠死亡。
2、不同条件下小鼠缺氧耐受性
氯丙嗪是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具有镇静、抗精神病、镇吐、降低体温及基础代谢、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及m-胆碱能受体阻断、抗组织胺、影响内分泌等作用,再加上冰浴,制造低温环境,使得3号小鼠的基础代谢率将为最低,可延长其死亡时间。
八、实验结论:
1、缺氧是这2小鼠死亡的共同原因,不同的药物是小鼠死亡的条件,氯丙嗪加上低温可延长小鼠的死亡时间。
2、高铁蛋白血症(亚硝酸盐中毒)属于血液性缺氧,原因:二价铁离子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肝脏呈青石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