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保卫战:20万援军迟迟未至的真相大揭密!近日吕良伟主演的《喋血孤城》开始在全国公映,这部关于常德保卫战的影片也引起了一片热议——国军抗日王牌军第74军第57师在常德保卫战中与日军苦战12昼夜,直至全军覆没。
实际上当时在第57师周围部署的国军部队多达二十万之众,却为什么对其救援迟迟未至?各种解释纷繁,实际上国军整体战斗意志匮乏,内部山头派系林立造成的利益排挤等原因导致的国军战斗力低劣才是救援迟迟未至的真相。
本专题绝大部份文字出自由郭汝瑰和黄玉章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郭汝瑰(1907年9月15日-1997年10月23日),又名郭汝桂,中国重庆铜梁县人,曾为民国时期国军中将。
郭汝瑰1926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此后他历经十年先后在黄埔军校、日本士官学校、陆军大学学习,接受了全面的军事教育。
抗战爆发后,郭汝瑰随所在部队参加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
此后他又参加武汉会战和长沙第三次会战,因表现优秀逐步升迁。
抗战结束后他又历任国军徐州司令部参谋长、国军第22兵团司令、并两次出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
1949年12月,郭汝瑰在宜宾率领第72军起义。
1997年郭汝瑰因车祸去世。
(以下开始除图片的文字图注和编者按外,其它大部分皆为郭汝瑰所著《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中的原文,略作删改,编者按中部分引用《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文字。
)常德会战简要地图,国军从最开始的部署就是将常德用来固守,以吸引日军的重兵。
1943年,国际形势对日本越来越不利:苏德战场上苏军正在全线发起反攻,意大利宣布投降,而日军不仅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其海军及航空兵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这时在中国战场上,国民政府为了与盟军协同打通中印公路,先后从位于湖南湖北的第六、第九战区陆续抽调7个军转用于云南及印度,准备反攻缅甸。
日军为牵制中国军队不再向印、滇转用,以策应其南方军的作战,再次组织进攻。
由于常德是湖南西部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附近集结有大量主力部队。
日军为了达到既可牵制中国向滇、缅转用兵力,又可打击主力部队,以削弱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所以决定以常德为进攻目标,常德会战由此发生。
国军制定大包围战术中国方面对日军在1943年9月以来的频繁活动也有所察觉,第六战区判断当面日军将发动进攻。
经过各方面情报汇总,中国军队在10月下旬定下了作战计划,决心以一部兵力占领既设阵地,逐次抵抗,消耗日军;以主力向澧水及沅江两岸集中,待机全面反击而歼灭日军。
而这一计划的核心就是让抗战王牌军——74军中的王牌,拥有“虎贲”称号的57师固守常德,以将日军吸引至常德附近,尔后转移攻势,以强大的外线兵团将其围歼于常德与洞庭湖间地区。
因而从整个国民政府的作战指导思想来看,常德从常德会战一开始就将其作为第2个台儿庄来吸引日军的重兵,而后再以外线的重兵集团对日军进行围歼。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作战计划中还包括有逐次抵抗,消耗日军的重要一步,事后证明这个阶段的作战对后面的战局发展影响重大。
外媒拍摄的常德会战时,中美指挥官进行部队部署时的图片,这次战役计划构想本来很好,可很多部队执行得却一点都不彻底。
日军5日即突破一线阵地和纵深1943年11月2日傍晚,日军第11军从长江南岸的宛市、弥陀寺、藕池口、石首、华容一线,自右(北)以第39、第13、第3、第116、第68师团并列向国军第10、第29集团军新江口、米积台、章田市、百弓嘴亘洞庭洞西北畔的滥泥沟之线发起进攻,主攻方向为王家厂,助攻方向为安乡。
战斗至3日晨,守军第一线阵地先后多处被突破,其中第九战区第99军的第92师不战而退,该日守军退守狮子口、公安、甘家厂、松滋河两岸之线。
11月4日,原在第3师团后方跟进的佐佐木支队从第13、第3师团之间加入战斗。
当日中午攻占公安。
迄6日晨,日军攻占茶园寺、王家桥、新河市、东岳庙、甘家厂、三汊垴、新码头、安乡、鱼口等地,日军第13师团紧随后撤守军,于当日傍晚突入暖水街东端。
守军第10集团军退守聂家河、王家畈、两河口、暖水街、闸口、王家厂、九王庙之线主阵地;第29集团军退守永镇河、红庙、龙山、涂家湖之线。
此时距离会战开始仅5日,洞庭湖周围的滨湖地区就已大部为日军占领。
“友军”策应作战毫不积极11月8日8时,第六战区接到军事委员会的电令,命第10集团军即刻集中主力,击破向暖水街突进的日军;令第26、第33集团军各以约1个师的兵力,分向宜昌、当阳、荆门各附近寻求日军弱点攻击,策应第10集团军。
11月9日拂晓,第10集团军尚未发动反击,日军第39师团已向左翼第185师丁家大山、王家畈阵地发起猛攻;日军古贺支队则由刘家场突破了第185师右邻第199师两河口附近阵地,突进至十三条岭附近;日军第13师团亦由暖水街左右后方的马踏溪、干溪滩附近向西突进。
第10集团军无法实施反击,因为除暂6师主力仍在暖水街西北的油榨口一带与日军苦战外,其他部队都退至子良坪、河口、陵坡、马溪沟之线。
此后由于第10集团军的西撤,困守暖水街附近的暂6师主力陷于孤立。
为避免被歼,第10集团军总司令王敬久于9日夜令该师向子良坪突围放弃暖水街。
同日,江防军及第33、第26集团军曾向荆门、当阳以北日军实施牵制性进攻;第九战区第30、第27集团军亦曾向羊司、临湘方面日军攻击,但均未影响日军第11军的攻势。
日军占领子良坪东西之线、切断第10集团军与第29集团军的联系。
编者按:第六战区第一线阵地及纵深均为河湖交错、池沼密布的天然障碍地带,易守难攻,而且战区已经经营多年。
如果各级指挥官能够以后来第57师保卫常德的精神,用机动防御逐次抗击日军,则本应可以迟滞其前进速度,并给予相当大的损耗;但由于多数指挥官一触即退,致日军发起进攻后短短5天时间就深入至暖水街、王家厂及澧水之线,而且极少损耗和伤亡,同时也丢失了大多数天然利于防守的地域,反而为日军所占据这导致了日后对常德增援作战时面临了巨大障碍。
高级指挥官缺乏战斗意志是这一阶段作战失利的最重要原因。
实际上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后期,尽管日军的战斗力不断下滑国军装备日益改善,但国军的大多数高级将官的战斗意志却大大消减。
在之后的1944年豫湘桂大作战中,这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当时数十万经营驻地多年的国军在遭受日军攻击后,几乎未做什么抵抗便立即撤退,最后竟至形成大规模溃退,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贵州等省的大部或一部,接近当时国统区面积的一半,损失异常惨重。
另外,第六战区和军事委员会部署的第33、第26集团军及第五、第九战区的策应作战也并未积极、坚决地执行,因而丝毫也没有对日军第11军进攻常德起到任何有效的影响。
实际上国军中“山头”林立,高级将官们都有本属于自己的帐,如果日军不在自己防区或者对自己威胁不大的话,都不愿投入过多兵力以避免消耗自身过多力量。
换句话说,友军的生死存亡并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
第6战区和第9战区大致分界图(红线和雪峰山为分界线)。
湖南因为拱卫陪都重庆的原因在抗战中一直是中日双方争夺的重点,双方曾多次爆发大型会战。
但由于国军中“山头派系”林立,国军这两个战区的部队联合作战少有上佳表现。
著名的常德十景之一的德山,其孤峰岭是常德城南的制高点,但由于当时驻守该处的守军第63师188团团长邓先锋带领部队逃跑,致使日军轻易占领,并封闭了常德守军的退路。
图中小图为在外线作战中牺牲的暂5师师长彭士量。
日军占领子良坪东西之线之后,留置第39师团、宫胁支队、古贺支队于暖水街一带,对第10集团军进行牵制性作战,以掩护其主力后方。
其主力第13、第3师团及佐佐木支队则于12日趋新门市、龙洞峪、胡家珊以南地区集结,准备向常德进攻。
11月13日,日军以常德为目标发起新一轮进攻,当面防御的国军阵地很快就被相继突破,多支部队开始退却。
其中73军由于仓皇转移,又屡遭日军尾随追击及超越追击,部队陷于混乱,暂5师师长彭士量于突围途中牺牲,第15师及第77师在混战中大部溃散及伤亡,迄16日夜,仅少数人分途向西南突出重围。
第73军军长汪之斌因作战失利,后被战区撤职,由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彭位仁兼任该军军长。
11月15日晚,日军第116师团按照计划从澧县以北地区及合丸台向澧县及龙山进攻加入作战。
至11月18日日军已从西、北、东三面对常德形成包围态势。
日军这时也集中全力对第74军发起猛攻。
20日18时,日军成功占领桃源,切断了第74军主力与其防守常德的第57师的联系。
22日,日军第68师团占领了汉寿,配属的户田部队占领了常德南方外围前进据点德山,封闭了常德守军的退路。
此时,作战重心已转移至以常德市为中心的附近地区。
[详细]日军大量增加阻击部队11月24日,常德基本上已被包围,守军北、南两方面的增援部队虽尚未到达常德附近地区,但军事委员会认为反击决战的时机已到,因此于10时向第六、第九战区发出训令。
当第六、第九战区遵照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开始向包围常德的日军采取包围态势行动时,日军担任攻击的部队也正向指定的攻击方向接近,作进攻常德的准备。
11月25日,日军全线进攻开始前,日军多支部队已发起进攻,争夺常德外围阵地的战斗即全线展开。
激战至黄昏后,守军阵地多被摧毁。
而入夜后,日军已逼近西门、东门、北门。
常德保卫战开始的第一天,守军即面临极为严峻的局面。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被击毙的日军尸体。
经过多年的战法总结,国军逐渐将这种大包围外线战术当作对日的一种主要战法来运用,殊不知日军也会与时俱进改变战法。
军事委员会的作战指导思想虽然是企图将日军吸引至常德附近,尔后转移攻势,以强大的外线兵团将其围歼于常德与洞庭湖间地区。
但在日军以半数以上兵力实施阻援的情况下,第79、第66、第18军此时尚远在澧水以北,第74、第100军亦被阻于岩泊渡、龙潜河、盘龙山以西,而第九战区北援的第10、第99军目前尚在资水以南,均难济当前之急。
编者按:国军常德会战最初制定的大包围战法,最早源自台儿庄战役的成功经验,之后经过武汉会战和多次其他会战的发展,在第三次长沙会战薛岳推出“天炉战法”时达到顶峰,在与日军的大型会战中屡试不爽。
这种战法的思想通常是:当日军发起进攻时,在保存自己的情况下,节节抵抗,节节后退,尽量地拖累和疲耗敌人,达到这一目的后,便自动向斜侧后方山地撤退(不是直线撤退),绕到敌人的包围线外面去,和外线的重兵集团从更大的层面上形成对日军的反包围,最后将包围之敌予以歼灭。
但对日军来说,在与国军多次交锋后,日军也渐已熟悉国军这种战法的特点。
在此次常德会战中,日军特地将半数以上的兵力用来阻截国军对常德的增援部队,其实其目的不单是进行阻截,更重要的是让国军外线部队无法形成反包围圈,从而完全破解了国军的此种战术。
国军第57师官兵在一片废墟中仍坚持与日军作战,作为国军中王牌的王牌,57师的战斗意志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