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真相常德保卫战之三

历史真相常德保卫战之三

历史真相常德保卫战之三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常德这战不好打自从日军突然转向南下,战局就已经非常清楚,日军的目标就是常德。

此时第六战区高级幕僚对日军对于常德的攻势还有疑问,主要对于日军是永久性占领常德,还是为了围歼常德附近国军主力(也就是打完就撤),不能肯定。

不过,战区司令官孙连仲认为,无论日军目的是什么,常德都不能轻易放弃,务必击中第六战区主力以常德为中心和日军决战。

基于这种判断,总司令孙连仲和参谋长郭忏立即作出相应的部署调整。

具体部署为:以抗日铁军74 军的第57 师防守常德城,务必死守,尽量争取时间;以已经被击退的第29 集团军第44 军,固守常德北面的太阳山、太浮山和盘龙桥地区;以王耀武兵团第100 军、第74 军主力攻击,常德西北至慈利地区之敌,以策应常德的防守;薛岳第9 战区增调来的 4 个军(李玉堂兵团和欧震兵团),在常德以南地区集结;从宜昌西北三斗坪调来的江防军精锐第18 军进攻津市和澧县,在后方牵制敌人。

第29 集团军73 军此时伤亡太重,余部仅剩10 多个连,只能编组起来于敌人侧后做骚扰战。

比较倒霉的是,由于29 集团军迅速崩溃和擅自南撤,打乱了整个战役部署,让日军掌握了局部的主动权。

第六战区主力第10 集团军和江防军还在北面100 到200 多公里外同日军39 师团混战,短时间内不能赶到常德。

而北线的26 集团军距离更远,至于33 集团军还在长江以北,都顶多只能攻击日军后方,起不到直接的支援作用。

目前最有可能解围常德是南面的李玉堂兵团,因为他们正面目前只有日军68 师团一个师团,约 1 万多人。

68 师团战斗力是此次日军参战 5 个师团中最差的!虽然29 集团军刚和日军交战没多久,孙连仲就命令驻扎在衡阳的第九战区李玉堂兵团(第10 军和第99 军)就赶赴常德增援,毕竟衡阳距离常德有300 多公里距离,沿途公路因为多次大战被破坏的非常厉害,预计日军攻打常德最少7 天以后,李玉堂兵团才能赶到这一线,发动对常德南面的攻击。

至于常德西面虽然有100 军和74 军2 个师,还有44 军74 军残部,总兵力约 4 万人。

但日军却有完整的13 师团和第3 师团大部,接近 2 个师团约3 万多人兵力,同国军相差无几,恐怕一周之内西面也难以有决定性的突破。

总之,至少一周到10 天时间内,国军根本无力击破日军对于常德的合围,常德只能依靠74 军57 师1 个师死撑了。

4 军区区一个57 师能够在常德守住一周到10 天吗?答案是否定的。

预计进攻日军至少2 万以上,很可能达到3 万甚至 4 万。

而57 师仅有8500 人,兵力还不到敌人二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就重武器来说,围城日军可以使用至少200 多门各种长身管火炮,而57 师却仅有8 门野炮,还不到日寇的十分之一。

按照一般军事常识来说,57 师能够防守常德四到五天左右已经算是奇迹,要想防御10 天以上根本是不可能的。

事已至此,常德却务必死撑。

道理很简单,如果放弃常德又会如何?日军轻松占领常德,随后仍然可以继续南下攻击益阳,甚至包抄第九战区的腹地长沙衡阳,甚至可能导致薛岳的第九战区崩溃,到时候就惨了。

况且,如果日军的目的就是占领常德,之后并不撤退,那么如果不对日军造成惨重打击,尤其没有造成战略合围日军的态势,日军就不可能放弃常德常德如果丢了,不但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的洞庭湖水运完全切断,导致战略上的绝对被动。

第九战区的长沙,第六战区的恩施都距离常德不远,都会遭到极大威胁。

而且,湖南最主要的产粮区,也就彻底丢了。

所以,就像上面说的,常德务必固守。

只有利用常德尽量拖住日军,才能为常德会战争取宝贵的时间,才能让国军外围大部队赶到常德一线形成包围圈并且会不断持续攻击日军,甚至切断他们的退路和补给线,导致日军弹尽援绝,实力受损严重,被迫放弃常德败退回自己的防区。

此战中,最困难的属于74 军57 师,他们面对至少3到4 倍敌人和 5 到10 倍火力的差距,却要尽力在常德坚持至少一周以上,还要尽量杀伤日寇,消耗他们的实力。

不过,外围其他国军部队责任也非常很重。

并不是说仅仅靠固守常德,就可以使日军最终溃败。

因为谁都明白,小小的常德和区区8500 人的57 师在数万日寇持续攻击下,全军覆没是必然的。

所以,此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常德的死守,更在于外线国军集中兵力对于常德附近日军的进攻。

国军一定要持续攻击,给日军造成重创,并且形成对日寇的包围圈,尤其需要切断其补给线甚至退路,才能使得强弩之末的日军被迫逃走。

常德城内和常德城外的国军的担子都很重,更惨的是,此次作战有对国军极为不利的一面。

以往三次长沙会战,鄂西会战,枣宜会战,这赣会战的模式基本相同!基本都是是国军波浪式的抵抗,日军一层层推进。

国军背靠大后方,步步后撤,步步抵抗。

日军连续战斗受损,等打到长沙城下,一般就不行了,尤其是补给几乎耗尽,最多攻击几天就要撤退。

长沙会战这种模式中,国军时刻掌握战场主动权,尤其背靠自己的大后方,可进可退,可攻可守。

退一万步说,就算作战不利,国军大不了放弃长沙,继续后退到株洲甚至衡阳,然后再决战即可。

国军没必要在日军攻击力顶峰时候,擅自同日军决战,更没有必要强行进攻固守的日军,遭受比较大的伤亡。

常德会战却不同,由于29 集团军的迅速溃败,导致长沙会战模式的作战破产。

日军在主力没有什么受损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就合围了常德。

常德被围,57 师已经无法撤退,也不能撤退,外围国军就比较被动!因为按照长沙会战模式,长沙并不存在被围,大不了放弃长沙撤走。

所谓外围国军反攻没有什么压力,可以从容进攻,避实击虚,甚至以大量游击战,小规模运动战消耗鬼子。

但常德被围就完全不同了,预计57 师最多支持1 周(实际支持了2 周多)。

那么外围国军没有别的办法,为了解救57 师就必须全力进攻日寇,不可能避实击虚,只能硬碰硬的作战。

国军被迫去攻击火力远强于自己的日军,伤亡预计肯定会很大。

虽然有种种可怕的问题,不过,站在第六战区总司令孙连仲的角度来说,此战大体胜券在握,胜利是必然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战场局势总体是有利于国军,而不是日军。

日军目前态势是 4 个主力师团在南方湘西北的常德一线, 1 个39 师团在北方鄂西松滋枝江一线。

北方的39 师团距离南方 4 个师团有100 公里以上距离,遭到国军第10 集团军,江防军,第26 集团军一部围攻,预计坚持不了太久就会崩溃。

39 师团扼守日军后撤的退路,一旦39 师团崩溃,日军退路就彻底完蛋。

孤军深入到我方占领区100 公里以上常德地区的日军,想要撤退就非常困难。

日军之所以厉害,不是说他刀枪不入,主要还是依靠训练和火力。

退路被切断,补给线自然早就断了,那么没有足够弹药和补给的日军,战斗力就会锐减,甚至不战自溃了,就像英帕尔战役中被活活饿死几万日本兵一样。

一旦39 师团支持不住,日军就务必抢在该师团完全崩溃之前后撤,不然不说死路一条,被重创也是难免的。

更可怕的是,国军并不是必须击溃39 师团才能切断日军退路。

由于兵力不足,从北方39 师团到南方常德日军主力 4 个师团之间,还有一条长达80 公里左右的空虚防线,在澧水的石门澧县津市仅仅有日军一部不过2 到3 个不满员联队驻守,国军第10 集团军和江防军一部一旦击溃39 师团外围部队,就可以直接冲入这里,乘虚而入。

一旦澧水被国军攻占,日军5 个师团就被从中切为两段。

不用说,常德的日军主力4 个师团后路还是会被切断,一样要完蛋。

另外常德一线虽然集中日军 4 个师团和配属的其他部队共8 万多人,具有相当可怕的攻击力和防御力,但日军并没有额外的援军,这8 万多人就是全部了,他们会越打越弱。

国军却不同。

国军目前除了孙连仲第6 战区自己的 5 个集团军和被打残的29 集团军逐步开入战场以外,更有薛岳第九战区至少 2 个集团军的部队,预计国军总兵力超过20 万,而且可以继续增加。

日军虽然凶悍,不过10 万规模,且没有后援,国军20 多万人是完全可以对付的,甚至可以重现台儿庄会战上高会战那种,给予敌人伤亡百分之五十的惨痛伤亡。

对于被围困的常德57 师,自然尽力要将他救出。

不过如果残酷一些来说,无论孙连仲还是薛岳都明白,57 师是否能够被救出并不影响常德会战的大局。

因为目前10 万日军包围了常德的国军8000 多人,但外围国军20 万主力却反包围了日军。

双方布局已经完成,日军必然战败,即便日军能占领常德甚至歼灭57 师,也不能改变自己失败的命运。

话虽如此,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国军,谁也不可能坐视57 师在常德奋战到全部牺牲。

常德会战最好的结局不外是:外围国军既能够击溃日军,迫使其全线撤退,又能够救出常德被围困的57 师。

只是最终能否实现这个愿望,还是个未知数。

以往经验来说,日军毕竟战斗力仍然具有绝对的优势,57师想要全身而退的可能性比较小自然,57 师能够多支持一天,常德会战赢得可能性就越大,日军崩溃的就越快。

所以即便57 师在常德全军覆没,只要能够坚持足够长的时间,仍然会对整个常德会战做出决定性贡献。

所以,最大的重任还是在守城的74 军余程万57 师。

常德城墙示意图和现存的常德城墙。

57 师--半路出家的虎贲有意思的是,74 军于抗战爆发之初编组时,仅仅包括王耀武51 师和俞济时58 师,并不包括57 师。

1938 年武汉会战之后,74 军协同友军几乎全歼日军109 师团,却也付出很大伤亡,奉命在长沙休整。

因为74 军表现特别出色,全军更形成了千金难买的王牌军英勇作风,让蒋介石对其特别重视。

蒋下令对74 军进行扩编,加入了57 师。

这里就要说到57 师了!本来该师是杂牌军,是新直系军阀孙传芳的部队,归属大胖子陈调元指挥(陈担任新直系第五方面军(皖军)总指挥)。

北伐期间,陈调元的部队多次被北伐军击败,他审时度势,聪明的脱离气息奄奄的孙传芳,归顺蒋介石。

1930 到1932 年前后,陈调元部队在剿共作战中连遭败绩,被蒋介石借机逐步取消了兵权。

从此,陈调元成为没有军权的中央大员,却保持很高的地位(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院长),于1943 年带着陆军一级上将的军衔于重庆病逝。

陈调元的部队归属中央军以后,立即进行整编,开始全面中央军化。

1930 年9 月,国民政府将陈调元部的补充第1 旅和补充第2 旅,加上山东省警卫团合编为57 师,脱离陈调元掌握。

成为中央军以后,该部迅速中央化,从上到下军官基本都调换成黄埔系,和之前的军阀部队没什么关系了。

在抗战前,该师运气很好,成为第一批调整师,成为中央军中武器装备最先进的20 个师中的1 个。

原则上,调整师下辖2 个旅共4 个步兵团,1 个炮兵团,有1万1000 人,装备75 毫米山炮8门,重机枪74 挺。

虽然无法和日军相比,但在国军中,57 师这种武器装备已经是顶尖的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