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

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

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是它的名句,“浮云”是眼前的景色,但也比喻游子为浮云,没有办法掌握自己漂流的动向,“落日”点出分别的时间,但是也隐含着光阴流逝、人生聚短离长的悲哀。

为什么这样来理解呢?就是因为中间两联融化进了汉魏古诗当中很多类似的意思,比如说“孤蓬”比“游子”,我们可以看曹植“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

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

......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的诗句,蓬是一种草的名字,秋天它的根枯了以后就会离开泥土,被风吹得到处乱跑,所以汉魏的时候人们经常用“孤蓬”、“飞蓬”、“转蓬”这类的词来形容游子。

还有用“浮云”的比喻,有李陵诗的“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曹丕的“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不仅仅是把云的漂流比作游子的漂游,而且有一种人生没有办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感慨。

同样,“落日故人情”,我们也可以看曹植的“惊风飘白日,光阴驰西流。

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

“落日”容易想到光阴的迅速,人生百年的短暂,游子本来已经盛年不在,但是仍然漂流在一种前景暗淡的旅途当中,所以他们分手的时候心情就可以显而易见。

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当中包含的前人诗歌里的意思,才能看出这首诗的好处。

因为这些意象都是以前的人们送别时最常见的,而且是汉魏古诗当中最常用的,所以后人经常称赞这首虽然是五言律诗,但是他有汉魏古诗的古调,评价很高。

同样,葛晓音教授从诗词内容主题以及艺术风格传承性的角度,带领大家赏析了周邦彦的《夜飞鹊》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联系体裁的因素来理解古典诗词的创作特色中国古诗中有古体近体两大类,古体包括五古、七古、五七言古绝、三言四言六言,乐府;近体包括五律排律、五七言律绝等等;词有小令、长调等等。

不同的体式有不同的鉴赏标准,比如歌行长于铺叙,要求层次复迭,有波澜起伏。

欣赏时或取其气势奔放跌宕(如李白《将进酒》),或取其叙情委曲尽致(如白居易《长恨歌》),以酣畅淋漓、宛转曲折、摇曳多姿为佳。

而绝句则以含蓄为上,讲究主题和意象单纯,留有不尽之意。

由于七律是在唐代以后运用最广的一种体裁,而且表现特别复杂,葛晓音教授以七律为例,以说明不同体裁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

通过崔颢的《黄鹤楼》和杜甫的《登高》,葛晓音教授清晰阐述了七律从形成到发展的变化。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七律前四句包含了一个故事,崔颢就把对传说的神往转化为对时空悠远的遐想。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的是眼前在黄鹤楼看到的景物,这就形成了一个过去和现在的虚实对照,更能触发人们关于宇宙之间人事代谢的感慨和怅惘。

这首诗既契合典故,又契合眼前景色,能够将古今登上黄鹤楼的人见到的和感触的都概括,连李白到了这个地方都无从落笔,“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我们就要从七律发展的特殊阶段来看。

它的好处就在于其声调美和意境美是不可复制的。

七律处在盛唐刚刚成熟的时候,它的声调和歌行的句法还不能完全区分开来。

七律是从乐府歌行来的,乐府歌行本身的配乐音乐感较强,到了初唐,人们才试图在八句乐府的歌行中提炼出对仗的、合乎格律的七律来,所以这个时候它的声调还是有一种歌行的回荡悠扬意味。

此外,这首诗悠扬的声调和诗里的意境特别协调,悠远的意境和悠扬的声调相配合,相得益彰,所以这样一种声调美和意境美是天然的,而不是人为的,只有在七律早期发展的这样一个特殊阶段才可能出现。

随着七律的继续发展,人们就要求它和乐府歌行能够有所区别,能够表现出更多的内涵,慢慢地这种声调就消失了。

在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当中,杜甫所起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可以说七律的完全成熟是到杜甫手里才完成的。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开头两句突出了一种动感,这种动感和它声调的讲究非常有关系,字和音节安排得特别密集紧凑,每句各包含三个景色,一字一顿一换,使得句式的结构和他所写的景物达到了契合无间的程度,以一种快节奏来渲染出秋气来临的紧迫之感。

秋气来得那样急促,自然也可以让人想到人生的秋天来得也是那样急促,所以就产生了恍然之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只是一种单纯写景,用叠字对偶,节奏放慢了,这也是很典型的歌行式声调,使得第一联急促的节奏转化为“滔滔”、“滚滚”的气势,“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落叶的速度,让人想到秋是那样的无情,催促注定要消失的事物快速逝去,使人联想到一切有限的生命。

同样写滚滚而来的长江,他也有意加快了江水的流速。

同时这两句境界非常壮阔,自然包含了一种哲理的启示,万物都要衰落凋零,但是宇宙和生命又是永恒的,就像长江水不停地滚滚流去,却永远没有流尽的时候,所以这样又构成了一种气象壮阔、富含理性的意境。

秋气来临的快速,自然让是人想到自己一生经历的变化,下联“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概括的是他一生的悲秋之苦。

整首诗是以一种逐渐低沉的声调,写出了他独立在秋气之中的孤独寂寞的形象。

前人对于这首诗有很多赞美,认为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有建瓴走阪之势”。

七律能够做到这样的流畅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又称赞其“章法、句法、字法,前无古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我们可以把这首诗和前面的《黄鹤楼》相比较,这首诗同样一气呵成,但是它充分调动了文字在意象和声调方面的特点,通过作者自己的精心组织,努力使字句所形成的节奏声调来体现出字面意义所不能够充分表达的感受。

所以,这种声调是巧妙安排句式结构的结果,和《黄鹤楼》那种自然形成的声调是不一样的。

三、通过学习中国古典诗学和词学的理论来提高欣赏水平中国古典诗学从秦汉时代开始,到清代末年,逐渐积累起一套自成体系的欣赏理论,他们不仅提出了许多总结创作规律的概念,如比兴、气骨、兴象、意象、意境、格调、神韵、法度等等,而且还善于用大量的比喻来说明其对作品的感觉。

(一)自然和人工在中国诗学当中,自然和人工是很重要的命题。

中国古代的鉴赏理论往往强调好诗应该是天然浑成,没有任何的人工痕迹,这个观点当然正确,不过我们知道诗歌创作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我们要懂得如何辨析这种观点。

实际上,除了诵口而出的名篇以外,所有的文人诗其实都要经过构思,有人为加工。

差别只是在于,有的看不出构思的痕迹,有的比较明显。

但是有的即使思理痕迹很清楚,也有很多好作品。

所以唐宋以后的理论就逐渐倾向于一种共同的认识,即“由巧思而达致自然,是诗歌的很高境界”。

陶渊明向来被大家看作是自然的典范,杜甫向来被看作是人工的典范。

拟古其八陶渊明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陶渊明自己追求自然,他的为人和他的诗经融合在一起,那就再自然不过。

可是实际上陶渊明的很多诗也是很用心构思的,这首诗就是说明这一点。

这首诗的构思原理,就是把抽象的理念转化为一个虚拟的情景,这种构思在陶渊明之前就有了,但是陶渊明写得更加抽象,很容易让人想到现代绘画派里把图形组合在一起,其实手法很现代。

我们知道,魏晋诗里对人生道路的探寻是很常见的主题,这时期一般是不会去追求巧妙的构思,陶渊明这首诗虽然看起来很巧,但实际上就是把他的思想感受和情绪进行高度概括之后产生的一种奇特效果,所以全诗读起来一气呵成,非常朴素,看不到刻意追求新奇的痕迹,十分自然。

曲江二首其一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杜甫的诗往往含义很深,表现的变化也很多,所以我们读杜诗,就一定要先理清他的思路,才能够体会其中的妙处。

这首诗含蓄而且富有神韵。

时值暮春,花谢花飞,眼看着落花流水春去也,诗人不禁把酒伤怀。

安史之乱后,曲江一片萧条,门可罗雀,石麒麟倒卧在高冢之前;恰逢诗人官场失意,朝不保夕。

诗人面对此时此景,百感交集,想举杯消愁、及时行乐,结果却是愁上加愁。

诗人只是抒写了最典型而且最有特征的东西,让读者通过已经抒发的情感和已经描写的景物去体会尚未抒发的情感和尚未描写的景物。

令人回味无穷,想象无限,这个含义就是需要读者去仔细体会。

全诗布局精细、出神入化。

(二)写意与写形形神关系,推崇写意,贬低写形,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主张。

苏东坡较早提出绘画要传神写意的理论,如《书陈怀立传神》等,还说;“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并提出“诗画一理””,诗歌创作的原理和绘画一样,也要以传神写意为上。

传神的手法不但在宋代以后的诗词创作实践中被不断发展,而且相关理论到了明清时,最终形成非常重要的“神韵说”。

葛晓音教授通过比较章质夫和苏轼的两首杨花词,分析了写意和写形各自的特点。

水龙吟·杨花词章质夫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韵水龙吟·章质夫杨花词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葛晓音教授指出,如果把章质夫的词和苏轼的词加以比较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两首词的内容,虽然都咏杨花写思夫,但是章质夫的杨花和思夫是分离的,是由杨花词的动态最后写到思夫;而苏东坡则是花和人完全融为一体,贯穿全篇的主要是幽怨的惜春之情。

这里边我们就可以看出咏物词写形和写意高低的区分。

所以宋末大词人张炎称赞苏东坡这首词“压倒古今”绝非过誉。

四、联系相关的宗教哲学思想和古代文化知识,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一)山水诗的审美观照方式和玄学、禅学的关系山水田园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

中国山水千姿百态的奇观,为历代文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中国长期稳定的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又使人和自然形成了天然的联系。

从南朝到中唐,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高峰期,其审美方式和精神旨趣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并且确立了山水田园诗的基本主题,这就是表现人对大自然活跃生命的深沉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淳朴和纯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