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22首古诗阅读欣赏题及答案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解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之首紧接白诗尾,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地度过了二十三年之久,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这两句通过用典,表现出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
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惆怅的心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
本联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便乘势而下,表现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振作精神,投向生活,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考点梳理1、解释加点的字词:①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②到乡翻似烂柯人③二十三年弃置身④暂凭杯酒长精神2、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3、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提示诗句的含义。
4、这首诗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5、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颈联作简要分析。
6、写诗人用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付世变,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诗句是()。
7、通过用典,表现诗人十分复杂心情的诗名是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乐天”指谁?9、诗的首联与白诗的尾联相应和,表现了什么?10、颔联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具体指的是什么?11、颈联刘禹锡以“”和“”自喻,固然无不(),却也()。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中,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14、对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颈联展望未来风光,形象壮丽,显出了慷慨昂扬的气概。
B.诗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变化,蕴含哲理。
C.诗人在诗中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显得十分悲观。
D.诗人借他创造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15、“见赠”中的“见”字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生活中还有相同解释的词语,、试举两个、。
1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原意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2、《次北固山下》解读: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一二句写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三四句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景色;五六句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七八句抒写思乡之情。
这首写景诗的特色是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
考点梳理1、默写①,风正一帆悬。
②,江春入旧年。
③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诗句是:,。
(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美景的诗句。
)④诗中流露出诗人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的诗句是:,。
⑤在写景叙事中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的诗句是:,。
(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
或借时序的交替,让诗人顿生思乡之情的诗句。
)⑥借“雁足传书”的故事来寄托乡思愁绪的诗句是:,。
⑦你学过的古诗中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哲理一致的诗句有:,。
2、理解:①“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非常形象地写出了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不少于20个字)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特色,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⑤诗中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选择: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其哲理意味着()A.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具有新事物必然寓于旧事物之中的道理。
B.“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的匆匆不可待,表达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C.作者将“日”“春”放在“生”“入”之前,并且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D.全诗妙在描写景物节气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
②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两句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了春意。
B.日出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春入旧年表示了时序的交替。
C.把“日”与“春”当作美好事物的象征。
“生”与“入”使景色拟人化了。
D.在描写景物和时令的变化中,提示了自然规律,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3、《天净沙·秋思》解读: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前三句全是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与乡思。
“枯藤”一句写秋天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喧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静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乡思。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寂寞的心情。
以上是第一层。
最后两句是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
“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考点梳理1、,,古道西风瘦马。
2、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愁的句子是。
3、点出特定时间,照应“皆”字的一句是:。
4、诗中抒写游子羁旅之情的句子是:。
5、全曲的主旨句是:。
6、崔颢的《黄鹤楼》中两句诗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的心境相似。
7、点明全篇主旨的一个词是。
8、小令描写的景物带有鲜明的时令特征,如与“秋”、“夕阳”相照应的景物就有,。
直接点明时令的一个词是。
9、小令前四句写,后一句写。
前四句被一条红线串起来,构成一幅“秋景图,这条红线是。
10、诗人在构图上,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
一面是秋风萧飒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一面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这是相映;而“流水”与“小桥”是相映;写景与写人是相映。
11、这首曲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表达手法上是。
12、曲中的“断肠人”此时因何而“断肠”?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小令的情调是既低沉又欢快,因为曲中“枯藤老树昏鸦”这样凄凉的景物,也有“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美好的景物。
B.这首小令以直接抒情为主。
C.借景抒情是这首小令的特点。
四句有三句半写景,字字浸透着流落天涯的游子的凄苦。
D.深秋日落,乌鸦老树,行人旧家,但作者“断肠”而回了家。
14、下面对这首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作者描写了九种事物,极力渲染了悲凉气氛,表现了长期在异乡漂泊的游子的怅惆之情。
C.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D.小令除最后一句写人外,全是写景,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读:诗词前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其气候之奇。
其中一个“卷”字,写出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一个“折”字,则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一个“即”字,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的时的惊异之情。
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候,竟然以为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此是名句。
次六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
“瀚海”二句从帐内写到账外,仍紧扣“寒”来写。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花空留马行处。
”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蹄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
以景传情,言尽意未绝。
考点梳理1、诗中描绘边塞风光,展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景象的诗句是:,。
2、诗中运用画面色彩对比的手法,在冷色的基调上染上一层暖色,使冷色更冷的诗句是:3、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笔端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的诗句。
)4、诗人将春景比冬景,想象、造境俱称奇绝的诗句是:,。
(咏雪的千古名句。
或: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的诗句。
)5、诗中作者笔触由帐外转入帐内,写雪天苦寒生活情景的诗句是:,。
6、运用互文修辞,从侧面烘托大雪寒威的诗句,。
7、这首诗的主旨是,诗中中心景物是。
8、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各填2字)9、诗中能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的诗句是,。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对它的妙处你能说出一、二吗?11、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2、“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中“空留”有何深刻含义?1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4、对下面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上句写风,下句写景。
写风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雪时用一“即”字突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花喻雪,联想奇妙,给人的感觉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以此传出作者赏雪时的惊喜之情。
C.“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由帐外写到帐内,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D.“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冰不翻”这又是一幅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北风劲吹,红旗却冻得不能翻动,突出了天气的奇寒。
5、《赤壁》解读: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名,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交代兴感之由——一支沉入泥沙中的断戟,虽历经许多岁月,并未完全销蚀掉;经过一番磨洗之后,认出这它三国赤壁大战时的遗物,顿生“思古之幽情”。
后两句写的便是这“幽情”——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那么,大乔、小乔就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供曹操享受了。
诗歌妙就妙在不直接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
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真可谓别出心裁。
考点梳理1、《赤壁》是朝诗人经过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为名,实则是之作。
2、,自将磨洗认前朝。
3、《赤壁》中评古论今的句子是,。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赤壁》中最精彩的久为人们传诵的两名,其中的周郎指的是,这两句诗妙在不直接叙写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两个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迁,以见,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
5、对《赤壁》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一开头由一支断戟生发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慨叹,交代兴感之由。
B.诗句中的“自将”,即自己将要;“认前朝”,字面上是说认识到前朝的遗物,同时包含着要认识前朝的经验教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