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96年第9期 ·西方宏观经济学专题研究·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荆仰峰 货币理论是研究货币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作用机制的理论。
货币理论包括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及相应的货币政策。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包括古典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现代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和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本文只对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作一介绍并进行概略评价。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继承了剑桥的现金余额数量论和凯恩斯的投机动机需求理论,我们先对这两种货币需求理论作简要介绍。
一、剑桥的现金余额方程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货币数量论一直在货币需求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
货币数量论认为绝对价格水平取决于货币的数量。
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
具体地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的实际数量增加多少倍,价格水平就上升多少倍;货币的实际数量减少多少倍,价格水平就下降多少倍。
根据分析角度的差别,货币数量论有两种不同的分析理论:现金交易数量论和现金余额数量论。
现金交易数量论着眼于对货币的流通职能分析,认为一定价格水平下的货币需求量取决于货币的流通速度。
现金余额数量论则注重于对货币的储存功能的分析,认为一定价格水平下货币的需求量体现着国民保持“现金余额”的货币需求。
弗里德曼认为剑桥学派关于现金余额的分析更为有效,并用剑桥的现金余额方程来表述其新的货币数量论。
(一)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方程现金余额数量是剑桥学派的马歇尔和庇古等人首先提出来的,并以其建立起的现金余额方程而著称。
现金余额论认为,人们为了生活的便利,也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存在持有一定的“现金余额”的货币需求。
这种持有现金余额的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即人们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是稳定的。
如果流通中货币的票面价值增加,就会导致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升,最终使居民的实际货币余额保持于一个稳定的水平。
如果用M表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y表示国民收入的实物量,P表示价格水平,Y表示名义的国民收入,根据现金余额数量论的分析,则:M=KPy (1)M=KY (2)这就是由马歇尔提出、庇古阐述的著名的剑桥方程。
实际上,剑桥方程是由下面三个方程而得到的一个简化形式的方程:第一个方程式是名义货币余额的需求函数:M D=KPy (3)第二个方程是供给函数:M s=M (4)第三个方程是均衡条件:M s=M D (5)分析其货币需求函数可以发现,现金余额数量论中存在着两种假设:(1)国民收入的实物量y不变;(2)名义国民收入与合适的现金余额之间的比例关系K不变。
国民收入的实物量不变的假设建立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基础之上:国民收入就是它的充分就业水平。
因为古典经济学认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经济永远处于充分就业的经济平衡状态。
名义国民收入与合适的现金余额的比例K取决于经济中交易方式,他们认为交易方式是由社会的商业习惯和制度等因素决定的,因而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名义国民收入与合适的现金余额的比例K也是不变的。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把货币需求定义为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
他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出自于三种心理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凯恩斯在他的《通论》中给交易动机作了这样的定义:“持有现金的一个原因是为了度过得到收入与进行支出之间的间隔”。
简单地说,交易动机也就是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凯恩斯认为“这种动机之强度主要取决于收入量和得到收入与支出之间间隔的正常长度”。
即在得到收入与支出之间的间隔是稳定的且不随收入水平或利率而变动的假设前提下,个人为了满足交易动机而需要持有的货币数量由其收入水平决定,是货币收入的函数。
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为应付日常支出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就越多。
2、谨慎动机谨慎动机是指人们为了“预防不虞之支出或有未能逆睹之有利进货时机”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凯恩斯认为,个人出于谨慎动机而需要持有的货币数量主要决定于个人对意外事件的态度,但就整个社会而言,这种货币需求量同收入水平密切相关。
3、投机动机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满足从中获利的动机。
投机动机的基础是“想要从更好地了解未来出现的市场情况中得到利润的愿望”。
更明确地说,由于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价格一般都随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利率提高,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下降;利率降低,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上升。
“那些相信未来利率高于现有市场利率的人有理由持有实际的流动的现金……”,而不是持有证券;反过来,情况则相反。
货币的投机需求主要由利率决定,是利率的函数。
凯恩斯认为人们出于这三种动机,愿意持有流动性更强的货币,并称之为“流动性偏好”。
因而我们常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
根据凯恩斯的分析,交易需求和谨慎需求与收入水平有关,是货币收入的增函数。
将这两种货币需求用L1表示,则 L1=L1(Y)(6)投机需求由市场利率决定,是利率的减函数。
将这种需求用L2表示,则 L2=L2(R)(7)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写成: L=L1+L2=L1(Y)+L2(R) (8)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是现代货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1956年在他的论文《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描述》中提出了纯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而不是产出理论、货币收入理论或价格水平理论”。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是深受凯恩斯流动偏好分析方法的影响而重新表述的货币数量论。
他认为货币数量论基本上仍然是有效的,他在接受了旧的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它。
弗里德曼对早期货币数量论的现金交易方程和现金余额方程做了对比分析,认为剑桥方程更为可取。
因为剑桥方程强调了货币储存购买力的功能和作为资产的功能,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弗里德曼对凯恩斯关于公众货币需求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是比较推崇的,认为凯恩斯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理论分析的意义重大。
在此基础上他经过自己的分析提出了其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强调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认为它是保持财富的一种方式。
因此他认为实际货币的需求(M/P)基本上是由总财富和各种不同形式财富的报酬所决定的,具体说来,可分为以下三类因素:1、持久收入(总财富)以各种形式持有的总财富相当于消费决策的预算限制,是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
在研究财富的衡量标准时,弗里德曼发展了持久收入的概念:即一个人预期未来所得到的收入的加权平均。
弗里德曼认为“总”的收入流量是财富的收益,可以用收入这个流量反映其存量财富的具体数值,即:W ealth=Y/r (9) (Y代表收入,r代表收益率)但是,由于暂时性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现期收入不能正确地反映其财富数值,而持久收入却稳定地体现着所拥有的财富量,是它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
2、各种财富的比例及其报酬率财富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是相关的预算制约因素,同时也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保持财富,使其效用最大化。
货币是财富的一种形式,人们对其财富组合的选择不同,自然影响着货币需求的数量。
(a)由于人力财富比其它形式的财富更难于变现,所以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越大,对货币的需求越大。
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用W 表示。
(b )各种非人力财富的最佳比例的选择是以其已知的不同的预期收益率为根据的,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收益率也就成为决定货币需求必须考虑的因素,它们包括预期的货币收益率(用R m 表示),预期的债券利率(用R b 表示),预期的股票报酬率(用R e 表示)和固定资产升值率(即物价变动率)1/P ×dp /dt 。
3、财富所有者的兴趣和偏好人们对货币余额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嗜好和偏爱,个人持有货币所获得的效用,(用u 表示)也影响着货币的需求。
把上述三类因素综合在一起,就可得到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公式,也就是现代主义的货币需求函数公式(仍用Y 表示持久收入):M P =f (Y ,W ;R m ·R b ·R e 1P ×dp dt ;u )(10)分析以上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看出:(1)短期内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u )是较为稳定的,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不大,可以作为常量处理。
(2)财富的构成在一定时期内也是相对稳定的,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变化不大,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就不大,因此,W 也可以作为常量考虑。
(3)各国的资料表明,物价只有在变化很大或延续时间很长时,才直接影响到货币需求。
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因此,弗里德曼需求函数中1/P ×dp /dt 也可视之为常量从函数中略去。
(4)货币的预期收益率通常为零。
存放货币增加收入R m 也可以不予考虑。
债券的预期收益率R b 和股票的预期收益率R e 直接受市场利率R 的制约,这两项的作用可用利率R 来代表。
于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公式可以简化如下:M P =F (Y ,R) (11)(11)式的货币需求函数也可以写成货币流通速度方程式的形式:V =Y M =Y F(Y,R) (12)或V=Y M=V(Y,R) (12a )方程(11)和(12a )是弗里德曼(1959年)表述新货币数量论中货币需求概念的公式。
从这两个公式中可以看出,·居·民·的·实·际·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都·是·利·率·和·持·久·收·入·的·稳·定·函·数,这就是弗里德曼得出的经典结论。
此结论得到了西方一些国家实际数据的验证。
三、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简单评价(12)式的形式看上去很象旧的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公式,但它与旧的货币数量论有着重要的区别:a)V不再是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是持久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b)Y代表的是持久收入,而不再是交易水平的标志。
比较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结论(11)式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结论(8),我们不难发现,二者都认为货币需求受收入和利率影响。
但是,在收入和利率影响程度的问题上,他们出现了分歧。
凯恩斯认为相对利率决定货币需求,持久收入的影响是有限的;而弗里德曼认为可衡量的利率对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没有系统的影响,持久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的关键因素,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和可预知的。
由此,弗里德曼提出了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反对国家干预,强调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