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案例分析-----TCL 【TCL经典案例】对于TCL公司而言,越南是其海外直接投资生产第一站,1999年TCL便到越南设厂生产彩电。

当年越南国内市场彩电需求量为65万台左右,其国内生产能力已超过300万台。

在这样一个拥有将近4倍过剩产能、竞争激烈的市场上,TCL 历时不久便站稳了脚跟。

从2001年开始,TCL越南公司年年盈利。

2009年底,据TCL越南公司总经理王成介绍,该公司有员工300余人,年产彩电30万台(越南目前全年彩电销量160-180万台),工厂与贸易合计,年营业收入3000余万美元,彩电市场占有率在越南已经连续数年名列前三名,在越南市场属于知名品牌。

分析其有利与不利之因素:有利因素:海外投资需考虑多方因素,总的说来就是考虑投资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因素、经济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因素、法律环境因素以及基础设施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接壤,西南与老挝、柬埔寨交界,东面和南面临南海。

海岸线长3260多公里,多优良港口。

越南自然条件优越,又是世界第13人口大国,未来可望享受较长时间的“人口红利”。

根据其最新人口普查数据,2009年4月1日人口近8580万,比西欧头号人口大国德国还多约500万,且人口正处于“黄金结构”时期,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占66%,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多近1倍,目前全国劳动人口4380万,占总人口的51.1%(中国驻越使馆经商处援引越南人口统计数据),且在数千年中国文化传统熏陶下越南国民勤奋程度在全世界位居前列,社会主义国家重视普及教育的传统使得越南劳动人口识字率高达96%。

人口数量大,消费群体基数大,劳动人口多,素质也较高,劳动力资源充足,因此,越南的人口红利是实实在在。

二、经济环境因素从20世纪90年代至2009年,越南历年实际GDP增长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2009年更是全世界仅有的12个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国家之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IMF,WEO Database)及《国际金融统计》(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数据,2000-2009年,越南GDP总量(按美元现价计算)从311.96亿美元上升到971.8亿美元,人均GDP(按美元现价计算)从402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723美元,2009年进一步上升至1132.6美元。

至此,越南已经跻身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属于中低收入国家。

2009年越南国内商品零售和服务业市场总收入为1197.5万亿越盾,比2008年增长18.63%,剔除通胀因素后的实际增长率为11.75%。

[⑤]按当年平均汇率1美元兑17065盾折算,2009年越南国内商品零售和服务业市场容量约合701.73亿美元;按当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6.8310元折算,约合4793.5亿元人民币,与2009年湖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3.7亿元)大体相当,高于毗邻的广西、云南两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2790.7亿元和2051.1亿元)。

三、基础设施因素近年来,交通运输业经过重组,提高服务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但交通运输仍为越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2009年客运量为19.89亿人次,货运量6.4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2%和4.1%。

铁路:网络包括6条干线和一些支线,总长3220公里,干线全长2700公里。

有410个机车头,其中150多个是蒸汽机车头。

2005年客运量0.128亿人次,货运量884万吨。

公路:总长13万多公里(其中1.4万公里国道,1.5万公里省道,其余是连接各县乡的公路)。

柏油路、水泥路约占10%,汽车总数7万辆,货车8.8万辆,客车6.1万辆。

2005年客运量10.94亿人,货运量2.12亿吨。

水运:水路总长1.1万公里,内河水运有854艘拖船、28470艘货船、1355艘驳船,运输能力约163万吨。

海运有610艘货船、6艘驳船,运输能力84万吨。

交通部直接管辖的8大港口为广宁、海防、炉门、归仁、义安、芽庄、岘港和西贡港。

2005年客运量1.71亿人,货运量6298万吨。

空运:全国共有大小机场90个,其中15个为民用机场。

3个国际机场分别为:内排机场(河内市)、岘港机场(岘港市)和新山一机场(胡志明市)。

原用客机大多为前苏联制造,近几年通过向西方公司购买和租用,正逐步由欧美机型所取代。

2005年客运量为680万人,货运量10.51万吨。

四、法律环境因素投资准入制度越南政府根据各个时期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规定鼓励投资的地区,并颁布鼓励投资项目和特别鼓励投资项目清单。

越南《外国在越南投资法》规定外国投资者可以在越南国民经济的各领域进行投资,政府鼓励投资的领域包括生产出口商品领域;饲养、种植和农、林、水产加工领域;使用高工艺、现代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和投资于研究和发展领域;使用密集劳动力、原料加工等。

法律制度完备,制度稳定。

五、政治环境因素越南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紧跟中国。

越南的经济改革几乎与中国同步,早在1979年,越共中央第一次接受了私营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概念;并在北部的芝街、海防等地区设立“经济特区”。

2001年越共九大,最终出台了越南的“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概念;2006年越共十大则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始,国会也提出2006-2010年的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2006-2010年的总体目标与方向是发挥全民族的力量,大力全面和同步的推进工业化、现代化事业,积极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目前,越南国内宏观政治经济环境稳定。

政府坚持把国家的稳定放在首位,并不断重申坚持革新开放的政策,加强同地区和全球经济的融合。

中国和越南的关系中国和越南是社会主义邻国,两国于1950年建交,自1991年11月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双方在政治、经济、文教、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交往与合作不断发展,相互信赖逐步增进,友好关系日益巩固和加强。

两国高层接触日益频繁,经贸合作长足发展,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领土问题取得突破,双方在治党治国经验方面的交流不断加强。

六、社会文化环境因素越南文明开化源出中国,越南可确认的最早政权是秦朝建立的象郡地方政府,上千年里一直是中国郡县,通行汉文,汉化程度大大高于当时中原王朝羁縻统治下的漠南漠北和西域,目前汉语借词约占越语词汇60%,在某些领域占70%~80%。

地域相连、文化相通决定了越南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居民跨国经商的热点,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越南历代政权也往往着意招揽拥有技术和资金优势的中国居民,以至于越南成为近代以前中国在贸易和采掘、冶炼等产业部门对外直接投资的重镇。

二战刚刚结束时,胡志明号召越南人民全国起义争取独立解放的檄文也是用汉语白话文写作的。

直至二战之后五六十年代,越南方才全面改用拉丁化“国语字”,近年来要求全面恢复汉文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共同的文化传统和人缘联系有利于中国企业开拓越南市场。

不利因素一,复杂的劳资关系与中国相比,越南堪称工潮高发国:宏观经济稳定性虽然高于其他同类发展中国家,却不能与中国和发达国家相比,抵御输入性通货膨胀等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弱,劳工群体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等波动性相应较大;相关法规比较倾向于劳方;国民性格相对冲动……1992-2001年间,越南消费者价格指数年均上涨8.6%,2002-2009年历年涨幅分别为 4.1%、3.3%、7.9%、8.4%、7.5%、8.3%、23.1%和 6.7%,预计2010、2011年分别为12%、10.3%;为维持出口价格竞争力,越南政府表现出了较强的本币贬值倾向,但这又进一步加大了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

在这样的高通胀环境下,为了维持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工人们很容易诉诸罢工手段以争取加薪。

2010年4月2日,与TCL越南工厂同样位于同奈省(Dong Nai)的台资企业宝成皮鞋工厂(Pou Chen)就发生上万名工人参加的罢工抗议,要求假日上班应该增加工资和加发奖金;罢工工人甚至向不参加罢工的同事丢掷虾酱和猪血。

置身这样的环境,TCL越南公司要想正常运转,在东道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至关重要,特别是要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劳资关系。

二,激烈的竞争环境产品开发战略是TCL这样的制造业企业立身之本,在越南市场上,TCL面临日韩企业和越南本土企业的两面夹攻,这种遭受夹攻的处境也是其他中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市场普遍遭遇的问题。

在中高端市场,中国产业面临的是发达国家同行的疑忌和狙击,而他们比中国起家早,基础雄厚。

日韩消费电子工业主导企业普遍比中国家电企业起家早,基础雄厚。

即使不谈日本企业,仅就起步晚于日本企业的韩国公司而言,在这方面相对于中国企业的优势也很明显。

由于起步较早且多年来苦心经营,日韩企业在品牌知名度、生产、研发等许多方面占有突出的优势。

在低端市场,东道国天然愿意扶植的越南本土厂商也对TCL等中国厂商构成了挑战。

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越南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追求国家工业化。

在这种情况下,TCL在越南市场的产品开发策略没有也不可能采取单纯的价格竞争策略,因为倘若TCL不能向消费者提供独有的附加价值,而是一味打价格战,只能陷入亏损泥淖无法自拔。

三、较大的汇率风险与其他同类后发发展中国家相比,越南具有宏观经济稳定性和政治稳定性明显较强的优势;但与中国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越南的宏观经济稳定性不够,其财政收支、国际收支、通货膨胀、汇率等指标波动较强,给在越外资企业经营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以至于越南在2008年一度爆发“高通货膨胀+资产市场崩盘+经常项目收支逆差”的危机风潮。

而就其内部因素而言,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危机、资产市场泡沫及其破灭都来自越南盲目追求经济高增长的指导思想,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越南政府不仅将投资规模提高到了不合理的程度,2002-2006年,越南投资占GDP比重始终在33%以上,2007年进一步提升到40.6%,而且辅之以持续的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过高的投资规模削弱了财政稳定性,刺激了进口增长失控,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给通货膨胀推波助澜,更吹起了资产市场泡沫;越南为弥补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和投资-储蓄缺口而大幅度放宽外资政策,特别是对进入金融服务市场的外资政策宽松程度远远超过中国,进一步加剧了资产市场和汇率的波动性。

总的说来,要注重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明确企业的竞争战略,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渐进式的海外扩张方式,培养和引进国际化经营管理人员。

这些因素是进行海外投资必须考虑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