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单元—王安石变法》教案

第4单元—王安石变法》教案

第一目: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识记(熟读而诵)
1、阶级矛盾的激化
原因:1)土地兼并;
2)农民赋税增加,徭役,高利贷的盘剥;
3)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具体表现::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2、民族矛盾的激化
辽、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朋党之争(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
楷体补充知识
将兵法
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
设军器监
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识记措施
了解内容
利用教材中的【学思之窗】,分析史料说明问题
问题探究、检测(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探究二:分析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解题关键:巩固封建统治。
思路引领: 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措施的诸方面内容。
探究一:简要叙述王安石变法经济改革措施的主要内容。
解题关键:王安石变法经济措施的诸方面。
思路引领:主要目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答案提示:为了实现富国的目的,王安石采取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富国之法初步改变了积贫的局面。
回忆本目内容,想一想有没有不理解
第三目:强兵之法
回忆本目内容,想一想有没有不理解
第二目:富国之法
识记(熟读而诵)
主要措施
内容
目的
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收获后还本付息。
农田水利法
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开垦荒地。
免/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疫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3、冗费。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付给出大量金银和布匹
表现:
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造成了积贫的局面。
楷体补充知识
问题探究、检测(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探究二: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解题关键: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思路引领:加强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冗兵、冗官和冗费的增加。
答案提示:北宋集中军权、行政和财政权,扩编军队,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财政危机加剧;农民起义的不断,边疆少数民族的进攻,统治阶级内部的朋党之争也促成了局面的形成。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惟才用人
识记措施
了解内容
回忆本目内容,想一想有没有不理解
探究三: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今天学术界仍有争议:
●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也有人则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谈谈你对青苗法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挥)
小结:
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积贫、积弱危机所进行的较全面的改革:通过理财方面的措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收入,实现富国愿望,以解决积贫问题;通过军事方面的措施,增强军队战斗力,对内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对外可抵御辽、西夏的进攻,还可节省军费开支,实现强国愿望,解决积弱问题;而教育方面的措施,则是要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使变法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这样,北宋统治者试图通过较全面的改革,挽救统治危机,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结果:夭折。
原因: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2、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
3、改革过于激进。
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问题探究、检测(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重点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
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学习过程
示标、链接、探究、展示、拓展提高、测标、小结等
心得体会
我有妙招
链接
阅读本课引言,提问:问题一:从引言内容你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内容,你认为东京(开封)百姓为什么高度肯定和评价范仲淹
在学生回答问题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回忆本目内容,想一想有没有不理解
第二目: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识记(熟读而诵)积弱原 Nhomakorabea:集中军权:。
1、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相互牵制;
实行“更戍法”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2、荒年募兵,军队素质下降。
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
集中行政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相互牵制。
改革贡举制,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可应举,取士重在策论和操行;
慎选地方官;
裁并州县,厚农桑。
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他们强烈的反对并污蔑改革者为朋党。
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改革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
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回忆本目内容,想一想有没有不理解
小结: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庆历新政的夭折。这些背景一方面表明宋朝中期社会危机四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王安石的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
反思:
1.指导学生分析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的关系,以及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
识记(熟读而诵)
目的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保甲法/
连坐法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保马法
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市易法
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均输法
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识记措施
了解内容
问题探究、检测(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集中财权:设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
负面影响:
1、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2、降低政府工作效率,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3、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军费开支高涨。
积贫
原因:
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恩荫”法授官多)
2、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
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学习过程
示标、链接、探究、展示、拓展提高、测标、小结等
心得体会
我有妙招
链接
阅读本课引言,提问:你从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得到哪些启发?结合上一节所学内容进一步体会王安石变法的原因背景。
本课引言是以文字叙述的,通过王安石的一首描述农民悲惨命运的诗,揭露宋朝“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从而为学习王安石变法打下铺垫。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
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分析图例、问题探究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内容
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
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问题探究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取士之法
变法在人才方面的管理措施
科举制度的建立、发展、改 革及积极作用
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 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看发生的变化
图片展示
历史纵横
联系比较
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 官员的提拔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
重点
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
探究三:简要分析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失败原因。
解题关键: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败因为守旧势力的反对。
思路引领:改革文官升迁办法、严格恩荫制度、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官等。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改革过于激进。
答案提示: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遣升迁的办法,依照政绩提拔官员;
严格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垄断官位;
年级:高二学科:历史使用:2012年 月
课题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课标感悟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的几个主要方面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
情景再现、问题探究
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
本课引言主要是文字内容,重点指出范仲淹的体恤百姓、刚正不阿以及百姓对他的肯定和高度评价。其旨在说明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范仲淹进行改革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整体结构(课题+子目标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