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教师如何上好高中数学课课件
新教师如何上好高中数学课课件
• 案例11,在教学“直线与方程”这节课 时,分别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集 合 • 表示什么?(从数形两个方 面去理解)(2)集合 是否表 示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点的集合?集 合 呢?(感悟直线方程 定义中的纯粹性与完备性两者缺一不可) (3)集合A、B分别表示什么意义?随 着这几个具体问题的思考、讨论、比较 和总结,学生的思维逐步逼近直线与方 程概念的本质特征。
(2)问题引入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 1.列举生活实例,提供生活原型。 • 中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世界,对这些知 识,要由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 际中常见的事例引入。 • 案例4.:提供日常生活中各种对应关系, 引入“映射”的概念;列举蝴蝶、人脸、 花朵,镜面反射,提供对称图形的原型。 这种方式有助于将各种现实材料和数学知 识溶为一体,实现“概念性的数学化”。
案例16.“函数”概念教学
• 从一个有趣的“绕圈子”问题谈起(投影显示): 在世界著名水都威尼斯,有一个马尔克广场,广 场的一端有一座宽 82米的雄伟教堂,教堂的前 面是一方开阔地,这片开阔地经常吸引着四方游 人到这里来做一种奇特的游戏,先把眼睛蒙上, 然后从广场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去看谁能到教堂的 正前面,你猜怎么着?尽管这段距离只有175米, 竟没有一名游客能幸运地做到这一点,他们都走 了弧线或左右偏斜到了另一边。
• 了
• (米)。
• 球着地多少次后,球才会停止呢?学生 的探究受到了挫折,但大家又能猜出小 球停止时,共经过了30米。通过多媒体 的动画设计,学生能更生动真切地感悟 到有限与无限、精确与误差、运动与静 止的极限过程,从而对无穷等比数列各 项和有了深刻的领悟。
1.5明确性
• 设计的问题要小而具体,避免空洞抽象。 可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分解成几个有内 在联系的小问题,步步深人,使学生加 深对知识的理解。
• 第三,注意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
• 第四,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启发诱导学生, 要认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 更多的机会、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 第五,要灵活恰当地选择运用教法,有 效地运用教具和演示实验,恰到好处地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 第三,注意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
1.4挑战性。
• 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中。问题太易,学 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 会望而生畏。即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接近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 “跳一跳,摘果子”。
• 案例10,在教学“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 时,把教材上等比数列的一道习题作改 造,让学生解答:一个球从10米高处自 由落下,每次着地后又跳回到原来高度 的一半再落下。到它停止时,共经过了 多少米?当学生求得n次着地时,共经过
• 4.类比、对比式 • 当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或联系时, 可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引入课题。 • 案例3.如在掌握等差数列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可 以很方便地引出等比数列的相应内容。 • 5.归纳式 • 归纳式,是通过列举一些实例让学生观察、思 考,从中捕捉共性,从而形成概念,发现性质、 定理、公式的一种引入课题的方法。 • 6.发现式 •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发现数学知 识和规律引入课题的方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第八,要使用广泛的教学语言,要使用普通 话和学科术语,严禁使用方言土语和非教学 语言。讲授语言要准确、清晰、通俗、生动, 具有条理性、启发性。
• 第九,要保证教学时间,按时上下课, 不迟到、不拖堂、不善离课堂,不做与 教学无关的事。未经学校同意,不得随 意增减课时,不得随意停课或串课。
• 第十,要衣着整齐,仪表端庄,举止大 方,教态亲切自然。 • 第十一,要讲求效果。做到精讲多练, 短时高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 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案例15.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
• 可设计这样一个趣味问题 • 从前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卖了一匹马得300元 钱,但是买主买了以后又翻悔了,退还给卖主说: “这价钱买你这匹马不合算。这马根本不值这么多 钱。”于是卖主提出新的条件:“如果你嫌这马价 钱贵,那你就只买它的马蹄铁上的钉子好了,马可 以白送。每一个马蹄铁上有6个钉子。第一个钉子 只要给我1分钱,第二个钉子2分钱,第三个钉子4 分钱,这样类推下去。” • 买主被这廉价打动了,心想白得一匹马,就接受 了卖主的条件,心里估计着钉子总共花不了10 元 钱。
b
• 2.练习式 • 案例2.如: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 安排一组习题让学生练习,通过对练习 题或解答结果的讨论引申、推广引入课 题。 • 3.设疑式 •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之百思不得 其解之后而产生迫切了解结果的强烈欲 望,在此基础上引入。
• 4.类比、对比式 • 当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或联系时, 可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引入课题。 • 案例3.如在掌握等差数列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可以 很方便地引出等比数列的相应内容。 • 5.归纳式 • 归纳式,是通过列举一些实例让学生观察、思考, 从中捕捉共性,从而形成概念,发现性质、定理、 公式的一种引入课题的方法。 • 6.发现式 •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发现数学知识 和规律引入课题的方式。
• 案例13、打折问题 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有如 下一个“问题情境”: 有甲、乙两个超市同时进行降价活动, 分别采用两种降价方案:甲超市第一次打 m折销售,第二次打n折销售;乙超市两次 都打(m+n)/2折销售。请问:哪个超市的 价格更优惠? 。
b、生动的故事:
• 学生喜欢听故事,生动有趣的故事,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案例14.在讲黄金分割时先向学生介绍实 际知识,科学家发现当外界环境温度为 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的感觉得舒适;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创作了许多稀世 珍宝,他称他的作品在涉及比例关系时, 经常用到0.618(如人体身高与肚脐以下 的长度比),正是他把0.618誉为“黄金 分割”。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凯普勒把 黄金分割视为几何学中的宝藏之一,那 么到底什么是黄金分割呢?这就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
1.6趣味性
• 新颖、奇特而有趣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 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学起来 兴趣盎然。
怎样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a、联系生活实际
•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 主探索。
• 案例12.“球面距离”概念教学 • 就球面距离定义的合理性来说,其存在性和唯 一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关键是最小性的讨论, 即球面上任意两点,经过它们怎样的一段弧最 短呢?为什么是一段大圆弧呢?笔者在教学中 发现不少学生有疑问的。为此在教学中引用生 活中的实例导入球面距离这一概念,挂出一幅 世界地图,并介绍这样一个事例:1993年4月, 上海东方航空的一架班机在从上海飞往洛杉矶 的途中遇强气流,使飞机上下颠簸造成部分乘 客受伤,飞机被迫在阿拉斯加紧急降落。请一 位同学到黑板前将飞机的飞行路线以及阿拉斯 加的位置在黑板上画出来,并请同学们观察一 下飞行的路线。
1.3启发性
• 案例9,高中教材不等式证明的例题时, 由于是阴雨天,教室内的光线较暗,于 是笔者用以下问题作引入:大家知道, 建筑学上规定:民用建筑的采光度等于 窗户面积与房间地面的面积之比,但窗 户面积必须小于地面面积,采光度越大 说明采光条件越好。试问增加同样的窗 户面积与地面面积后,采光条件是变好 了还是变坏了?为什么
(二)新课引入需要问题情境 的创设,让学生亲近数学
• 1 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 1.1“问题”的有效性: • (1)有效果;(2)有效率;(3)有效 益。
• 案例7:在比的意义这一课的导入中,有些 教师应用足球比赛进行新课的导入,有些教 师应用讲故事的行式进行新课的导入,这样 的导入当授课者真正提出这一节课来学习比, 恐怕学生还沉入热烈的足球比赛中,有趣的 故事中。如果授课者没有很好的教学功底很 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其实 我们大可不必这么大费周折,而舍近求远。 你们认识比吗,你能写出一组比吗?看到比 你想到了什么?这难道不是一种既提出数学 问题同时高效的导入方法吗?
二.怎样做一名受学生欢 迎的老师
• • • • • A、平等、尊重、热爱学生。 B、在学习上带给学生安全感的教师 (一)认真备课,常备常新。 (二)善于反思,勤于积累。 (三)研究教材,超越教材。
• • • • •
(四)研究教法,超越教法 (五)研究高考,超越高考 C、养成高效率、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 D、人贵有自知之明,不断进取 E、塑造教师个人人格魅力
• 学生很快进入了探索状态,并找到了问 题所隐含的数学模型:若窗户面积为a, 地面面积为b,则a<b,设共同增加的 面积为m,问题即转化为比较 与 的大小问题。由于有了实际问题背景, 同学们的探究热情异常高涨,比较法、 分析法、综合法、构造函数法、定比分 点法,数形结合法等十几种方法竟相出 现。在解题回顾中,师生还共同对问题 进行了引申、推广及相应证明,从而增 强了学生探究的信息和勇气,领略了成 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
(二)注重引入
• • • • (1)问题引入的基本形式 1.复习提问式 案例1.如幂函数的引入 3 (1)请同学们思考,由算式8= 2 式。
8=23
可写成几种形
3=log28
2=
8
1 3
• (2)一般地,在等式N= a 中,如果固定a, x • N随b的变化而变化,则建立了指数函数y= a ; 如果固定a,b随着N的变化而变化,则建立对数 函数y=logaX;请同学们思考,如果固定b,N随a 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建立了什么函数呢?
2.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引入问题
• 。 • 案例5:在数列的基础上引入等差数列。 • 这种当新概念是已知旧概念的一种概念时, 常给出一组反映已知概念的事例,让学生观察、 对比、辨析、发现这部分事例所具有的与其他 事例不同的共性,从而引入新概念。
• 3.另一种引入方法是在概括程度较高的 旧概念基础上,加入新的属性,通过逻 辑推演,直接引入新概念。 • 4.如果在相对具体的概念基础上形成较 高层次的概念,那么常见的方式是提供 一些具体的、特殊的、直观的观察材料, 让学生分析其共性,抽象概括出新的概 念。 • 案例6,通过观察一些函数的图象特征, 从而形成单调递增函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