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反家暴事业向纵深发展_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国际会议综述
中国反家暴事业向纵深发展_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国际会议综述
$+ 家庭暴力中精神暴力问题突出。反家暴
项目“ 全国家庭暴力现状和态度调查” 分项目于 历时 * 年, 在浙江、 湖南、 甘肃 * 省 !,,, 年起, 市进行了抽样调查和焦点小组访谈。该项目负 责人之一、 中华女子学院刘梦在“ 现状、 态度和 预防: 对妇女的家庭暴力调查结果报告” 中, 介
作者简介: 荣维毅( , 女,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2( )
用于中国, 表明在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中 家庭暴力有共同规律; 当然, 中国有自身独特 的社会、 文化及制度因素, 探讨暴力“ 正常化” 是为了探寻影响和促进“ 正常化” 的因素, 从而 探究家庭暴力社会干预的最佳时机, 打断“ 正 常化” 链条。 已婚男性的 !&家庭暴力研究领域的扩展。“ 暴力行为和经期性交与妻子疾患之间的联系” 研究, 是国家计生委、 世界卫生组织、 美国疾病
绍了该项目对 *’*. 份有效问卷分析统计的主 要发现: ( 不同频率家庭暴力发生率为 *.+/0 #) ( 从几个月发生一次到一周几次) ; ( 在存在暴 !) 力行为的婚姻中, 男性更多地采取精神暴力( 谩 骂、 不理睬、 摔东西、 威胁打、 破坏物品) 和身体 暴力的方式处理夫妻冲突; ( 男性和女性对家 *) 庭暴力的体验和婚姻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 ( .) 童年经历对现有婚姻中是否存在暴力有直接影 文化程度、 经济发展水平、 居住环境等因 响; ( ’) 素对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了解和态度没有根本性 影响。 该研究认为, 家庭暴力不同暴力形式发生 率依次是精神暴力、 身体暴力、 性暴力。由此推 论, 从不动手的夫妻中可能也存在精神暴力, 如 推论成立, 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应超过 *.+/0。 河南省郑州市妇联刘宇在 “ 对城市妇女受 家庭精神暴力侵害的分析与思考” 中谈到: 精神 暴力对受害妇女造成“ 看不见的伤痛” 不亚于其 他形式的家庭暴力, 其“ 无形性” 使处理难度更 大。为从源头遏制精神暴力, 除加强立法、 发展 心理咨询外, 应加大反家暴宣传教育, 广泛开展 社会性别意识培训, 要“ 从娃娃抓起” 。
!+ 借鉴国外理论研究家庭暴力的本土化努
力。 中华女子学院石彤在“ 性别排挤在家庭暴力 研究中的意义” 一文中指出: 社会排挤是一个多
# " !
元概念, 指某些个人、 家庭或社会群体因缺乏 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 被边 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经济 的、 政治的、 社会性的、 文化的、 心理的诸方面 的长期匮乏。用社会排挤理论研究受家暴侵犯 妇女这一劣势群体, 有助于建构对妇女受家暴 侵犯研究的理论框架。例如, 很多人仍然相信 被丈夫虐待的妇女自己也负有一定责任, 如对 丈夫不体贴、 对家庭照顾不周; 在离开暴力丈 夫后, 寻找居所和工作被认为是妇女自己的责 任, 找不到居所和工作是她们不努力或要求过 高。实际上, 这些女性面对的是被排斥的困境, 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 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与社 会政策形成的, 很难仅通过教育、 再就业培训、 就业服务等措施即能融入社会。关键是社会制 度和社会政策不能忽视劣势女性的需要, 而应 赋予她们完整的公民权, 从改革社会制度与社 会政策入手, 才能解决劣势女性面对的问题。 反家暴口述实录分项目的成员薛宁兰、 宋 美娅在“ 配偶暴力: 在中国是如何正常化的” 一 文中,对 !" 例受暴妇女口述访谈个案进行分 析, 描述了配偶暴力正常化的过程。受虐妇女 对家庭暴力认识变化的过程, 表现了“ 暴力正 常化” 的明显特征。在经受长期暴力的过程中, 受虐妇女一般认为 “ 没什么” 、 “ 可以忍受” , 或 自我谴责, 认为是自己不对、 不温柔; 当男人承 认错误、 赔礼道歉时更宽容了暴力行为。然而, 当暴力结束后( 离婚或“ 以暴制暴” ) , 妇女则是 另一种感觉: “ 那是不能够忍受的” , “ 现在我都 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忍过来的” 。该研究印证了 瑞典社会学家艾娃教授“ 暴力正常化” 理论适
%&&’ 年 * 月
第 * 期 总第 /& 期
妇女研究论丛
!"#$ %&&’ () $ *+ ,-.$ () $ /&
0)11-234)#++ )5++ 6)7-#89++ ,3:;4-9
中国反家暴事业—
荣维毅
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马列部,北京 #,,,*23
"# 尽快出台反家暴专门立法是与会者一致
的要求。反家暴项目根据各分项目三年的研究 与干预试点实践, 起草了《 家庭暴力防治法》 建 议稿。项目协调人陈明侠在会上对草案要点做 了说明: 制定防治家庭暴力专门法律, 旨在为家 庭暴力受害者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预防暴力 的再次发生; 制定反家暴法律, 也表明中国政府 在消除家庭暴力现象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草 案要点包括: ( 总则: 规定家庭暴力防治法的 !) 宗旨、 定义、 政府责任及反对家庭暴力是全社会 的共同职责; ( 社会救助: 规定社会救助的定 ") 义;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投诉站、 预防和咨询中 心、 庇护机构、 医务人员和教育机构等一切社会 基层群众组织、 社会团体、 企事业单位、 民间组 织、 商业组织在反对家庭暴力、 保护家庭暴力受 害人、预防家庭暴力发生方面的职责等; ( 行 &) 政措施:规定国家行政各机关有责任依法对家 庭暴力行为进行预防、制止和采取相应的后续 措施。 其中包括: 国家及地方设立反家暴专门机 构和机构职责; 公安部门、 教育与卫生行政部门 及其他政府部门反对家庭暴力的职责等; ( 司 () 法救济: 分民事保护令、 刑事干预和证据三节。 主要从司法的角度规定了对家庭暴力的民事和 刑事干预措施,以及关于家庭暴力问题的证据 选择、反证责任等有利于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举 证原则; ( 法律责任: 规定施暴者、 作伪证者、 )) 虚假申请保护令者的行政、 民事、 刑事责任; 家 庭暴力防治人员包括警察、 法官、 检察官、 律师、 医疗部门有关人员等国家相关工作人员和从事 社会救助的工作人员失职、 渎职的法律责任; 针 对家庭暴力特点, 对“ 正当防卫” 、 “ 防卫过当” 、 “ 紧急避险” 等作出特别规定; ( 附则: 规定家 *) 庭暴力防治法的适用范围、抵触条款和施行日 期。 如何充分利用 &+ 在反家暴法律 出 台 之 前 , 现有法律为受暴妇女伸张正义?北京大学法学 院诊所教育中心、北京致诚律师事务所于蓉在 “ 律师如何运用现有法律保护家庭暴力的幸存 者” 指出: ( 法律是维护妇女权益最有力的后 !) 盾, 严格执法是制止家庭暴力的关键; ( 中国 ")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 文章编号: 0<*’ $ **+++++++++++++++++++++++++++++++++ =+++++++++++++++++++++++++++ *&&>?%/@’( %&&’ ) &*?&&@@?&A
中国法学会 “ 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 策研究与干预”项目 ( 下称反家暴项目) , 继
#$%
控制中心、贵州计生研究所 ’((( 年开展的项 目。国家计生委科技研究所刘云嵘介绍了该项 目成果。调查显示, 殴打过妻子的有 )*’ 人, 占 有过强行性交行为的占 *+*, ; 有过经期 !(+(, ; 性交行为的占 -+., 。分析表明, 丈夫的暴力行 为和经期性交行为以及丈夫受教育水平低可能 与妻子患妇科疾患有关。建议在防治家庭暴力 的同时, 应重视妇女的生殖健康, 并加强这一领 域的研究。 北京大学妇儿保健研究培训中心吴久玲、 郭素芳等的 “ 人工流产妇女家庭暴力及其对妇 女身心健康影响研究” 一文, 旨在了解城市人工 流产妇女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及家庭暴力对妇女 身 心 健 康 的 影 响 。 该 研 究 于 /""0 年 00 月 至 辽宁、 河南及陕西部分城 /""/ 年 0 月 在 天 津 、 市对 0/0- 名自愿要求人工流产的妇女进行调 查发现: 有 /)1 名妇女报告曾遭受家庭暴力, 发 生率为 //&*, ,其中性暴力发生率为 0.&0, ; 躯 体 暴 力 发 生 率 为 )&., ; 心 理 暴 力 发 生 率 为 本次妊娠前、 妊娠期间家庭暴力发生率分 !&",。 别为 /0&),,和 )&",。单因素分析显示, 家庭暴 力的发生与既往人工流产史、抑郁程度密切相 关。 广西妇女干部学校周健在 “ 少数民族地区 家庭暴力干预对策的民族性和地方性探析” 中 谈到, 广西许多少数民族素有对和山歌的风俗, 未婚男女在对歌中相互认识、 了解, 心仪后便告 知父母, 由父母请媒人“ 说媒” , 选吉日完婚。但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 原来由节庆、 农闲和丰收时 自发形成的“ 歌墟” 演化成为一种政府行为, 作 为文化活动的“ 歌节” , 失去了未婚男女婚前充 分交往的功能,遂使纯粹的包办婚姻成为主导 的婚配模式, 由此引发的离婚案、 家庭暴力案逐 年递增。 又如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原有“ 不落夫 家” 的习俗, 即婚嫁礼仪后, 小住几天, 妻子便回 娘家; 待有身孕或第一个孩子快降生时, 才正式 到夫家居住。 其间, 女方若了解到男方品行不端 或性情粗暴, 可通过媒人退婚, 婚姻的主动权向 女方倾斜。 这一习俗曾被列入陋习而革除, 有些 妇女以“ 不落夫家” 抗拒父母包办婚姻却受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