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的特征
AR6
行動研究者
• 行動研究是行動者的研究。在日常生活 裡每一個人都是行動者,每一人也都可 能做研究。但行動研究指涉的是一種行 動者自我覺醒地對其自我、對自我之行 動歷程、對自己的行動在什麼社會位置 情境與社會環境結構之下進行、對自己 的行動產生什麼影響所進行的自主探究。 (陶藩瀛,應用心理研究)
行動研究是社會情境中成員們,所採行 的一種集體自我反映探究的形式(a form of collective self-reflective enquiry),這 樣的探究也同時朝向增進他們對自己實 踐所進行之所在處境與複雜過程的了解。 (Kemmis,1981)
AR5
行動研究是社會情境的研究,是以改善社會情境中行 動品質的角度來進行研究的研究取向。這個簡要的定義明 確引出了從事行動研究最基本的動機之一---致力於改善學 校情境中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品質之意願。行動研究企 圖支持教師以及教師團體能有效地因應實務工作中的挑戰, 並且以一種反映(reflective)思考的方式來創新地改革 困境。(行動研究方法導論,P.7)
AR10
4. 行動研究提供進行研究與發展實務的一些簡要 的策略與方法(建立一個合理的經費與老師的 努力是這些策略與方法的特徵)。合適老師使 用的研究方法是必須在不過度打擾實務工作的 情形下進行。
AR11
5. 然而,明確與特定的方法或技巧並不是行動研究的 特色。相反的,行動研究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努力; 教師致力於行動與反映之間緊密聯繫、相關與對質 的特性,促進教師反映出自己發展個人行動的意識 與潛意識作為。它協助教師反映地行動以便能發展 個人的知識。所以,反映思考將開發出行動的新觀 點,也將在行動中被理解與檢驗。
C 發展行動策略並放入實踐中
不會立刻」 解決問題,
而是進入另
D 公開教師的知識(口頭、書面或 一個情境釐
其他形式)
清的新階段
與步驟,再
引導出迫切
的策略) 圖1 行動研究歷程的階段(P.9)
AR14
閱讀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Ch 1 & 2 )
AR15
行動研究的教與學/協作
• 處境中的行動者
• 社會關係脈絡與行動場域的辨認
• 「行動的設計與行動探究」、「脈絡/場 域的創造」與「關係發展的投身」
• 探究介入與既存現況變化的複雜歷程
※特定處境中的行動者 Situated actor
每一個教育學習的處境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 任何既有的理論詮釋與行動方案、行動技巧可以被 視為理所當然,一旦被某種普遍化的理論或技巧所 束縛,便難以面對具體和不斷變動的環境。
行動研究
Kurt Lewin的傳承
AR1
• 為了要超越知識的現有水平,研究者必
須打破方法論的禁忌,甘冒「不科學」
或被指責維「非邏輯」的危險,而到後
來這種冒險才可能被證明是取得下一步
進展的基礎。
--Kurt
Lewin
AR2
“行動研究” 1946 , Kurt Lewin提出
• 二戰後美國的社區實驗與發展的背景 • 曾涉入的脈絡議題含社區中產社區發展,
※行動研究者:敘說、探究與變革介入的
行動歷程/社會過程
1. 自我敘說的反映發現 2. 故事再現的探究了解 3. 變革介入行動的邏輯
自我敘說探究(self-narrative inquiry)與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
• “故事敘說與故事分析能夠催化一種反 映的進行,因為它涉及了一種引導實踐 的隱藏性建構。故事指出了深層的信念 與假設,而這是人們常無法以命題或概 述形式來訴說但卻是導引他們行動的實 踐理論及深刻持有的意像。” (p.236,Schon)
AR12
6. 每一個行動研究方案-不管方案規模的大小-都有自 己的特點所在,所以我們並不想提供一個非常精緻明 確的研究模式與步驟,因為這可能會限制不同研究歷 程的發展。雖然如此,一些基本的行動研究步驟仍是 存在於任何研究之中的。(見圖1)
AR13
A 尋找一個起始點
B 釐清情境
(通常,新
的行動策略
• 人的自我敘說文本與言說行動本身即因 其承載之隱含知識(tacit knowledge)而 具照見之特定作用。言說者針對自己的 敘說文本與行動回觀審視時,自我敘說 的探究歷程就在Schön稱之為「對行動反 映」(reflection-on-action)的回視行動 中啟動了。
• 「視框分析」(frame-analysis)就是與 「對行動反映」(reflection-on-action)、 「敘說探究」(含自我敘說探究)相連 繫的重要概念。
• 在行動研究中「視框分析」,是指行動 者(即研究者與實踐者)是如何框定當 事人和當事人與其系統環境之間的角色、 作用和問題的方式。(Schön,1991)不論 反觀自己或協助他人增加覺識提高其介 入能力,能辨識屬於個人言行中的視框, 並將之揭露反映出來是進行「反映對話」 (reflective conversation)的基本要件:
AR8
2. 行動研究發起於每日教育工作中所產生的實際問題 (而不是去迎和一些流行的學術術語或理論)。行 動研究者在改進實際教育現場的同時建立有關參與 者(如教師)實踐的知識。
AR9
3. 行動研究必須和學校的教育價值及教師的工作條件 具有相容性。然而,行動研究也能協助這些教育價 值具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以及改善教育系統中教師 的工作環境。
AR7
行動研究的特徵
1. 行動研究由關心社會情境的人來針對社會情境進行研究。 例如,在教室這個社會情境中所發生的就是教師專業責 任的第一戰線。行動研究通常由教師發起,但是如果一 些重要人士不能了解行動研究的意義,會使教室情境改 善的可能性大為降低。行動研究的問題,可能包含學生、 家長、督導、政府、官員、社區代表等人,因此長期的 行動研究常需要許多人共同合作以維持進行研究的動力。 也有一些行動研究是個人私下進行的,但通常這種獨立 作業者也有外在的諮詢資源(如來自更高層級的教育機 構人士),不過,這些外來諮詢者的角色僅是提供支持, 而不對實際進行的研究負起責任或掌握研究的方向。
住屋問題,青少年街角群體文化、領導 訓練與就業問題……等
AR3
Lewin之行動研究概念
• 社會變革的有用知識 • 民主的探究過程與團體決策 • 對改進或改革的承諾投入 • 「行動研究是一團體活動」(Group
Acticity)(Kemmis,1981)
AR4
為了改進他們自己的社會或教育 實踐的理性與公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