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1、下止点时的总的汽缸容积与上止点时总的燃烧室容积之比叫压缩比。
2、压缩比是表征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指标。
3、汽油机对燃料的使用要求:挥发性、抗爆性(辛烷值)、安定性、腐蚀性、环保性4、汽油抗爆性的表示方法—辛烷值:异辛烷100,正庚烷0.两者混合物则以其中异辛烷的体积百分含量值为辛烷值。
5、评定柴油发火性能的指标—十六烷值:十六烷值高,表示该燃料在柴油机中的发火性能较好,滞燃期短,燃烧均匀且安全,发动机工作平稳。
十六烷值过高也会由于局部燃烧不完全而产生少量黑色排烟。
正十六烷100,七甲基壬烷15.6、石油二次加工:焦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催化重整等7、润滑油粘度指数(VI):UHVI超高、VHVI很高、HVI高、MVI中、LVI低W(winter)低凝:UHVIW VHVIW HVIW MVIW LVIWS(super)深度精制:UHVIS VHVIS HVIS MVIS LVIS8、内燃机润滑油要求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较小,计具有较高的粘度指数9、润滑油在内燃机中作用:①润滑②冷却发动部件③密封④保持摩擦部件清洁⑤防锈和抗腐蚀10、内燃机润滑油的主要质量要求与化学组成关系:①粘度②粘温性质③抗氧化安定性④清洁分散性⑤低温流动性⑥抗磨性11、石油沥青的评价方法:①针入度②延度③软化点④蜡含量⑤抗老化性12、三种蒸馏方式分离效率差别:实沸点蒸馏的分离精确度最高,恩式蒸馏次之,平衡汽化最差13、烃类热作用下发生哪些反应:裂化(吸热)、缩合(放热)14、烯烃催化裂化反应:①分解反应分解为两个小分子烯烃,分解速率比烷烃高得多。
大分子烯烃分解反应速率比小分子快,异构烯烃分解反应速率比正构烯烃快。
②异构化反应:正构变异构、双键转移*③氢转移:环烷烃或环烷—芳烃使烯烃饱和而自身逐渐变为稠环芳烃;两个烯烃分子之间也可以发生氢转移反应,生成烷和二烯。
氢转移反应是造成催化裂化汽油饱和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15、辛烷值测量方法:马达法、研究法、道路法马达法(MON)辛烷值测定的试验工况规定为:转速900r/min,冷却温度100℃,混合气温度149℃。
研究法(RON)辛烷值测定的试验工况为:转速600r/min,冷却温度100℃,混合气温度不控制。
研究法条件不如马达法苛刻,所得到的RON比MON高5到10个单位。
MON和RON的平均值(MON+RON)/2成为抗暴指数。
道路法:用汽车进行实测或者在全功率实验台上模拟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的。
测量数值介于MON和RON 之间。
16、为何石油蒸馏汽化平衡达不到简答题1、原油加工流程原油——分水分泥——水洗脱盐——常减压——气体、汽油、煤油、柴油;减压蜡油、减压渣油减压蜡油—(催化裂化)—气体、汽油、柴油、油浆(—重油)—脱蜡精制—润滑油—焦化—气体、汽油、柴油、焦化蜡油减压渣油—催化裂化—气体、汽油、柴油、重油—加氢裂化—气体、汽油、柴油、重油2、汽油辛烷值:汽油抗爆性的表示方法。
人为规定抗爆性极好的异丁烷的辛烷值为100,抗爆性极差的正庚烷的辛烷值为0,两者混合物则以其中异辛烷的体积百分含量值为其辛烷值。
马达法(MON)辛烷值测定的试验工况规定为:转速900r/min,冷却温度100℃,混合气温度149℃。
研究法(RON)辛烷值测定的试验工况为:转速600r/min,冷却温度100℃,混合气温度不控制。
研究法条件不如马达法苛刻,所得到的RON比MON高5到10个单位。
MON和RON的平均值(MON+RON)/2成为抗暴指数。
道路法:用汽车进行实测或者在全功率实验台上模拟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的。
测量数值介于MON和RON 之间。
汽油抗爆性与化学组成的关系:对于同种烃类,其辛烷值岁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降低。
当相对分子质量相近时,各族烃类抗爆性顺序如下:芳香烃>异构烷烃和异构烯烃>正构烯烃及环烷烃>正构烷烃。
烷烃分子上碳链上分支越多、排列越紧凑,则抗爆性越好。
烯烃比同碳数的直链烷烃抗爆性好,而且,烯烃中双键越接近分子链中间位置,其抗爆性越好。
环烷烃比同碳数的正构烷烃的抗爆性好得多,但比异构烷烃的差。
环烷烃上如带有侧链则其抗爆性变差,侧链越长,其辛烷值越低,如果侧链上有支链,则其抗爆性有所改善。
芳香烃的抗爆性在各类烃中是最好的,许多芳香烃的辛烷值超过一百,带有侧链的芳香烃抗爆性略差,其辛烷值随侧链的增长而降低。
2、十六烷值是衡量燃料在压燃式发动机中发火性能的指标。
十六烷值高,在柴油机中的发火性能好,滞燃期短,燃烧均匀且完全,发动机工作平稳。
十六烷值低表明燃料发火困难,滞燃期长,发动机工作状态粗暴。
十六烷值过高,也会由于局部燃烧不完全,而产生少量黑色排烟。
十六烷值=100W(正十六烷)+15W(七甲基壬烷)。
十六烷值与化学组成关系:正构烷烃>正构烯烃>无侧链环烷烃>有侧链环烷烃>侧链无支链的芳香烃>侧链有支链的芳香烃>芳香烃>稠环芳烃【汽油机(点燃式)燃烧过程——进气过程,压缩过程,做功过程(点火燃烧),排气过程。
柴油机(压燃式)燃烧过程——滞燃期(发火延迟期),急燃期,缓燃期(主燃期),后燃期。
】3、柴油在柴油机中的燃烧与汽油在汽油机中的燃烧是有原则区别的:前者是靠自然发火,后者是靠点火燃烧。
从燃烧的角度看,对柴油的要求是自燃点低,容易自燃,而对汽油则要求自然点高,难于自燃。
当柴油的自然点过高时,会造成滞燃期过长,着火前气缸中积累燃料太多,急燃期压力升高太猛,因而使燃烧粗暴,导致敲缸,这种情况发生在燃烧阶段初期。
而汽油机的爆震则是由于汽油的自然点过低而引起的,这种情况并不发生在燃烧阶段初期,而是出现在火焰的传播过程中。
4、汽油和柴油化学组成要求不同的原因:①点火方式不同:汽油机点燃式,柴油机压燃式。
②引起爆震的原因不同:汽油机的爆震燃烧是在火焰传播过程中,未燃混合气体的局部温度升高超过自燃点引起自燃,则燃烧不稳定引起爆震。
柴油机的爆震是由于滞燃期过长,发火前积累的柴油过多导致大量柴油同时燃烧。
③汽油辛烷值与化学组成的关系:芳香烃>异构烷烃和异构烯烃>正构烯烃和环烷烃>正构烷烃。
辛烷值高,自燃点就高,汽油的抗爆震性能就越好。
柴油十六烷值和化学组成的关系:正构烷烃>正构烯烃>环烷烃>芳香烃。
十六烷值高,自燃点就低,柴油机的抗爆正震性能就越好。
5、催化裂化与热裂化的区别:裂化类型催化裂化热裂化反应机理正碳离子反应自由基反应烷烃①异构烷烃的反应速率比正构烷烃快得多①异构烷烃的反应速率比正构烷烃快得不多②裂化气中C3,C4多,C4+的分子中含α烯烃少,异构物多②裂化气中C1,C2多,C4+分子中含α—烯烃多,异构物少烯烃①反应速率比烷烃快得多①反应速率与烷烃相似②氢转移反应显著,产物中二烯烃较少②氢转移很少,产物不饱和度高环烷烃①反应速率与异构烷烃相似①反应速率比正构烷烃慢②氢转移反应显著,同时生成芳烃②氢转移反应不显著带烷基侧链(C3+)芳烃①反应速率比烷烃快得多①反应速率比烷烃慢②在烷基侧链与苯环连接的键上断裂②烷基侧链断裂时,芳环上留有一到两个碳的短侧链6、原油常压塔工艺流程特点①一次汽化过程热烈化产生焦炭,尤其是胶质所产生的胶状炭易于阻塞它设备,从而引起生产事故。
为了减少重质油在塔底停留时间,采用无再沸器和无提馏段的加热炉加热一次汽化工艺。
②多侧线精馏段原油通过常压蒸馏要切割成汽油、煤油、轻柴油、重柴油和重油等五种产品,若分离要求不高,则可以通过采用单塔抽侧线的方式降低需求塔的数目。
③汽提塔侧线汽提塔、塔底气体段。
④恒分子流假定完全不适用⑤全塔热平衡A.常压塔气化率至少应等于塔顶产品和各线产品的产率之和,否则不能保证要求的拔出率或轻质油收率。
原料油通过加热炉一次汽化,按照平衡汽化原理,在轻组分汽化的同时,重组分也会发生汽化,这些重组分会造成最下一个侧线产品馏程变重,因此原料油进塔后的汽化率应比塔上部各种产品的总收率略高一些,高出的部分称为过汽化度。
B.过汽化度越高,测线产品质量越好,但加热炉的热负荷会越高,加工能耗就越高。
实际生产中,只要测线产品质量能保证,过汽化度低一些是有利的,这不仅可减轻加热炉负荷,而且对于炉口温度降低、减少油料的裂化是十分有利的。
C.常压塔只靠进料供热。
9、中段循环回流的优缺点:优点:①改变汽液分布和热负荷,②有利于回收热缺点:中段回流上方塔板上的回流比相应降低,塔板效率有所下降;终端循环回流的出入口之间要增设换热塔板,使塔板数和塔增加;相应的增设泵和换热器,工艺流程变得复杂。
10、原油蒸馏塔回流取热的影响:在塔顶冷凝器取热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任何一个中段循环取热器的取热负荷,将改善该取热器以上产品的质量;在各中段循环取热器的取热负荷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塔顶冷凝器的热负荷,将改善各侧线产品的质量。
但是两种情况的最直接结果是降低各测线产品收率。
其因是原油蒸馏塔的总取热量是恒定的,取热负荷的增加,工艺上将降低对理论板数需求,提高分离效果,但会引起过汽化量的增加。
过汽化量相当于常规精馏塔精馏段流向提馏段的液相。
11、原油精馏塔工艺特点:处理量大,回流比是由精馏塔的热平衡确定而不是由分馏精确度确定,塔内气液相负荷延塔高是变化的,甚至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延塔高的温差比较大。
因此采用除塔顶冷回流和塔顶热回流以外的回流方式:塔顶油气二级冷凝冷却,塔顶循环回流,中段循环回流等。
12、一级冷凝和二级冷凝由于油气和水蒸气在第一级冷凝冷却上全部冷凝,故集中了绝大部分热负荷,而此时的传热温差较大,单位传热负荷需要的传热面积可以减小;到二级冷却时虽然传热温差较小,但其热负荷只占总热负荷的很小部分。
总的来说,二级冷凝冷却方案所需的总传热面积要比以及冷凝冷却方案小得多。
无论是哪一种方案,回流热是相同的,在采用二级冷凝冷却方案时回到塔顶的是热回流,因此回流量要比冷回流量多,输送回流所需的能耗也相应增大。
此外,采用二级冷凝冷却方案时,流程也要复杂些。
(二级冷凝方案的缺点:①能耗大②流程复杂③回流比升高,气相分布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