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重难点训练(共42首,附详细答案)(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两题。
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窗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1.“桃花流水窅然去”是写景,而“别有天地非人间”则集中体现了全诗的主题思想。
请你对这两句的作用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作简要评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1.前句:抒写自然之美,进一步刻画闲适心情,为后句蓄势。
后句:强烈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淡泊功名利禄、对现实不满的感情。
2.本诗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杰作,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不加修饰,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却能于通俗中见含蓄,平淡中蕴深味。
(二)仔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夜秋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从全诗内容来考虑,诗中“捣衣”的寓意是什么?在诗中,“万户”暗指了什么具体的社会现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捣衣”的寓意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万户”说明赶制寒衣的人家很多,仅长安就有万户(尽管是夸张),暗指当时从军戍边的人很多(或说边关战事频繁)。
2.诗句“总是玉关情”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玉关情”指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承上启下。
指长安捣衣的思妇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注意此题不能分析成戍守边关的丈夫对妻子的思念)。
3.请简析末尾两句诗的思想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良人罢远征”的前提是“平胡虏”,而不是诅咒平定外患的战争,即只有平定边患才能换得家人的团聚,只有国家安全,家庭才能美满,所以这两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杜甫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诗中有两个字既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
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湿寒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像描写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
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的内容是什么?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什么精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1.前两句描写唐军乘夜色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威;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勇猛善战。
2.试就诗中描写战争的手法加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描写战争不是正面铺叙,而是通过烘托手法进行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让读者自己想像战争场面。
诗中正面描写了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锋部队只从侧面带出。
诗中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1.不违反。
前写“不曾愁”为下文的“悔”作铺垫,欲抑先扬。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先写少女“不曾愁”,打扮好上楼观景,后看见“杨柳色”而“悔”。
美好时间是很难长久留住的,“杨柳”与离别有关,少妇看见杨柳想起自己与丈夫离别。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①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②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①《秋词》共二首,此诗是第一首,是刘禹锡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②排云:冲天。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1.乐观豁达的心境。
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1.诗中有画,绘形绘色(或突出色彩的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或以声衬静)。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闲适恬静。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①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②不相顾,临堂空复情③。
[注]①要欲:好像。
②了自:已经明了。
③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1.①天色已晚。
②下起细雨。
(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
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渔翁(唐)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歙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东坡评此诗云:“熟味之,此诗有奇趣。
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而《唐风定》一书则认为:“欲删(尾)两句者,难与言诗矣。
”你认为《渔翁》最后两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试结合全诗意境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持否定或肯定立意均可,只要能够联系意境,言之成理即可。
如:诗贵意,意贵曲不贵直,贵幽不贵显,前四句意境幽奇,人物、环境、行为令人遐想,着最后两句,使诗意直白显露,不妥。
从“宿”到“汲”“燃”再到“看”,是一系列完整的动作,西岩、清湘、白云,是一片和谐的山水,人与境相谐,境和情相融,意境完满,故后两句删去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