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陋室铭 考点

陋室铭 考点

《陋室铭》考点主题:《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题目解释: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

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铭"是应用文。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

是: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

德馨:品德高尚。

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8)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鸿:同“鸿”大,学识渊博。

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

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

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芦,简陋的小屋子。

(18)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全句意为“有何陋”。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9)入:这里是“映入”的意思。

(20)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5.全文翻译: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

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

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会感到简陋了)。

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6.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7.作者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

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

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

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

8.文末提出“何陋之有”,即陋室不陋,请说明理由: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9.写作特色(1)托物言志的写法(2)反向立意的构思(3)对仗工整,押韵(4)采用类比的手法,让文章更生动(5)立意新颖,不落俗套(6)用典,引用名人语录。

(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7)山水起兴8.古今异义: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词类活用: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蔓上。

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草色入帘青,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为动词,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9.一词多义:1.之: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②宾语前置标志,不译:何陋之有2.往来: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3.是: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4.名:①著名:有仙则名②名词作动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无意。

)8、填空: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

然后与水类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了水能显示灵异的原因是“有龙则灵”。

其中的“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

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使文章境界突然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

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

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⑥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9、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11、用原文语句回答: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7、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9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0中运用对偶修辞的一句话: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12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4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5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16文中写室内景物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17、文中写室外景物的句子是:草色入帘青十二、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为: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比兴、类比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拟人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⑤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反问十三、问答题。

⑴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答:以比喻起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

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⑵文章开头以山水起笔,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有什么好处?答:用山水作衬托引出“陋室不陋”。

这样开头,不落俗套,引人入胜。

起到了创造意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⑶"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答: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⑷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3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由:本文作者要说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则是室主人的品德高尚⑸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

陋室特征:雅。

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答:对偶(拟人);“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⑺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答:绿色,青色,美,景色别致幽雅(幽)⑻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答:鸿儒,无白丁(雅)⑼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答: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