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学生评价的方式

对学生评价的方式

对学生评价的方式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在班级管理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

下面是小编整理对学生评价的方式的范文,欢迎阅读!对学生评价的方式篇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至关重要。

讽刺性评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伤失信心,一蹶不振;而激励性评价则会让学生意气奋发,斗志昂扬,精神倍增。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评价方式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

每个教师都希望运用恰当的评价,以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起到应有的作用呢下面就我从事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浅见。

一、深入调查了解,客观公正评价事实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对教师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为此要坚决反对对学生评价的随意性。

因此,要做到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多调查,多观察,多走访,深入了解学生。

如果闭目塞听、人云亦云、捕风捉影、主观臆断,不加调查、分析、研究,就对学生随意肯定或否定,就会造成评价的严重失误,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学生形成对立,从而丧失评价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学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很难预测和把握。

对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出格”甚至“反常”行为产生的根源,产生问题的来龙去脉,教师要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细致入微地分析,避免主观臆断。

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住事情的是与非,正确区分“动机”与“效果”,“偶然”和“一贯”,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客观公正。

以教育学生为根本目标,采用正确、有效的评价方式,达到学生受到教育的目的。

二、正确和可接受的评价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这是正确的评价方式的基本要求,也是让学生接受教师评价的前提条件。

如果评价方式不正确,对学生的评价就失去了权威性,这种评价就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反而对学生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但只有单纯的评价正确是不够的,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的可接受性,真正使教师的评价“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让学生真正在心里引起共鸣,使学生充满自信,并且化信心为动力,这样能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教师对学生评价时要注意:1、由于学生的先天素质、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发展潜力等方面千差万别,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学生。

评价只有适应了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果。

2.不管是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还是对学生的贬抑性的评价,教师都要以教育学生为根本目的,抱着热情、诚恳的态度,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教师是在关心、爱护、教育、帮助自己,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特别是在指出学生的错误和缺点时,更要注意真诚、平易近人,让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体会到温暖和亲切,感受到滋润心田,从而真诚改正缺点和错误。

这样,教师的评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既要注意评价的正确性,又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这样就会使师生之间处于和谐状态,教师的评价就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三、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评价传统教育有一个错误的导向:考试是教师的法宝,分数是学生的命根。

受这种误导的影响,使得对学生的评价被狭隘地理解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又被错误地理解为用考试的方法得出的考分用来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尺度。

这种错误的评价标准使教师的人才标准不得不定位于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从而产生一种爱乌及屋的情感和评价的偏差,而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则兼顾不到。

这种错误的评价方式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党的教育方针和新课改条件下要求的评价方式是格格不入的。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多管齐下,要从多方面着手。

思想品德评价、学力评价、体质评价、性格评价、团结协作评价、勤奋刻苦程度评价等方面的评价构成了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应坚持整体性原则。

评价一个学生,不能只看他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要看他的学习方法;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且还要看他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状态。

其次,要全面地客观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尽可能防止“第一印象”、“表面现象”等认知偏差的干扰,避免个人的偏见,才能实事求是地依据学生的表现情况给予正确的评价。

四、适当的激励性评价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的“做”与“学”往往会出现与客观现实有一些差距甚至差距甚远的情况。

在经过顽强努力后,还不能有明显进步,这时学生极易丧失自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丧失信心,既而产生自卑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合理地运用鼓励性评价,因势利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不断进取。

如果学生和以前相比有所进步,教师就要及时地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这种评价要适当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这种鼓励性评价又要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容易接受,获得成功的信心,达到预期效果。

(1)赏识性激励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通过激励,在某种内外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处于兴奋状态。

学生也是如此,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特别是来自老师的赏识。

教学中能否使用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进行实践。

开始,我先试着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这一试让我欣喜若狂:原来我所教的学生和别的班级的学生一样出色。

在我的眼中,学生变得可爱了。

随之而来的是我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越来越多。

在课上,在课间,我总能利用时机不留痕迹地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关爱,对学习产生兴趣。

学生回报我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进步。

由此我想到赏识是评价、激励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

我深深体会到赏识学生对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赏识,我尽可能的创设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每天故事、周一的演讲、读书交流会、习作欣赏等。

在活动中,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被赏识的快乐。

同时,我教育学生赏识别人和得到别人的赏识都是快乐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爱学习,我们师生关系也变得非常融洽。

这也应验了亲其师而信其道。

赏识学生就是爱学生,就是相信他能行。

学生得到了赏识,增强了自信心,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也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赏识就是一种激励。

(2)批评式激励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学生的缺点和错误。

学生有了问题时该指出的一定要指出,该批评的一定要批评,该制止的一定要制止,绝不是姑息养奸。

他的缺点和错误,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真正改正。

这时,批评的艺术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虽然明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实际生活中还是不愿意听到批评,特别是好学生。

例如王英同学,她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能歌善舞。

无论是学校的活动,还是班级的活动,她总是主角。

可是她有一个最大的毛病──邋遢。

课桌上,桌洞里总乱糟糟的。

她的桌子只要一动,就会有废纸掉出。

为了帮助她,我找她谈心。

她表示一定改。

可是,第二天的课上她连学习都不主动了。

再如张小强同学,他上课时发言的欲望特别强。

有时让学生思考,他等不及了,在小声说话。

维持课堂秩序时,我无意中一句“闭上你的臭嘴”让他难过了好几天。

直到后来,我发现他的变化,与他谈话才解开这个“结”。

这两个例子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也让我思考怎样的批评,学生才会易于接受。

五、发展性评价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变化发展的。

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如此,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要抛弃传统教育的那种以学生一时一事的表现,轻率地、武断地断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评价方式。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充分认识到他们正处于成长时期,不可能尽善尽美。

切忌以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要坚信学生有发展潜力,注意发现他们的每点进步,并及时地加以肯定,运用评价的导向性,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前进目标,坚定“我也行”的信念。

这样,才能让学生找到自信,树立信心,锐意拼搏,不断开拓进取,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综上所述,评价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对学生评价的方式篇二新课改给语文学科带来的评价方式转变是巨大的,其理念和设想的初衷在实践中虽然没有被完全彻底地贯彻执行,但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些改革措施已经显示出了他们的初步成效。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

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大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

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讨将成为今后长期的任务和经历不断摸索实践的过程,特别是要把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体验等能力成为新课堂的有机整合训练目标。

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评价学生不是为了评定学生在班级中所处的地位,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转变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那么,如何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从近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一、评价内容要科学、全面、灵活多样。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这就要求评价的内容要科学、全面。

1、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等等。

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强调学生个体现在与过去的比较,而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全体学生。

要侧重于学生在自己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各自不同的发展需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发展,体验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确定努力的方向。

比如学习较差的学生做错了题,如果他能发现错误原因并改正,这就是进步,便可以得到激励性评价,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恰当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基本技能的掌握。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关注对知识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还要考查学生对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的运用情况。

3、注重评价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对学生的评价,人们往往比较关注对“双基”与能力的考查,而忽略了考查学生情感的发展与态度的形成。

这会影响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而且学生的学习情感与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情感的发展与态度的形成包括能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对学习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明确学习目的;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