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检测三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检测三人教版

第五单元文言文检测资料三
班级:姓名:分数
23、《马说》朝代和作者(),是“”之一一.整体把握:
《马说》用的写法,把比作“千里马”,把比作“伯乐”,把比作“食马者”,反映古代统治者的社会现象,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韩愈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二.解释词语:答案
1.祇.辱于奴隶人之后:祇:
2. 骈死
..于槽枥之间:骈:骈死:
3.一食
..或尽粟一石。

一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食:
5.才美不外见
..:见:外见: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等:
7. 策.之不以其道.策:道:
8. 食.之不能尽其材.食:材:
9. 执策.而临.之策:临:
10. 其.真无马邪其:邪:
11、其真不知马也其:
三.翻译句子:答案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理解课文: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没有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2、在作者看来,“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3、《马说》一文里的“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你能再举两个这种关系的人物或事例吗?
初二下学期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资料三
23、《马说》(唐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整体把握: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人才比作“千里马”,把善于识别人才的人比作“伯乐”,把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反映古代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韩愈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二.解释词语:
1.祇.辱于奴隶人之后祇:只是 2. 骈死
..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3.一食
..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食:通“饲”,喂。

5.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

6.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

等,相同。

7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

道:正确的方法
8. 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

材:通“才”,才能。

9.执策.而临.之策:鞭子临:面对 10.其.真无马邪其:难道邪:通“耶”,吗 11其真不知马也其:大概,恐怕
三.翻译句子:答案
1.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

译: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屈辱在做仆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四、理解课文:
1、在作者看来,“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伯乐更重要。

因为现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这里流露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和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马说》一文里的“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你能再举两个这种关系的人物或事例吗?
答:历史上这种人物和事例有很多:
鲍叔牙举荐管仲,助齐桓公称霸春秋。

萧何月下追韩信,成就汉朝四百年。

欧阳修慧眼识苏轼,造就一代文豪。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诸葛亮鞠躬尽瘁效父子。

3、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没有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答: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