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调节引出的新概念:自我调节学习马海花(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2010级 12010240916)摘要认识自己,完善自我,是当代社会讨论的热烈话题。
而自我调节是个人在内强化过程中,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那么在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我们能否提升自我、调节自我和实现自我?在本文中浅析自我调节的原理以及引出的自我调节学习的含义及其培育策略。
关键词班图拉自我调节自我调节学习引言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在儿童的教育方式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也提出了交互作用论、自我调节论和自我效能原理。
自我调节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情绪控制中、临床治疗中等应用广泛。
因此,我们在认识自己的同时,应学会自我调节,努力提升自我,把自我调节的理念应用到学习上,以至更好的发展自己,完善自我。
这样,一个新的学术概念又出现了,即自我调节学习。
1989年,齐默尔曼给自我调节学习下的定义就是: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
为此,我们适时提出“在数学中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自我调节(一)自我调节的含义1班图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内在强化的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实现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人之所以坚持不懈,追求不息,就是因为人具有预期未来、树立目标、自我满足、自我批评的能力。
人能依靠自己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来奖励和惩罚自己。
班图拉指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报酬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事实上,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当面临各种冲突影响时,人们表现出强有力的导向......由于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的结果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
”2自我调节是个体选择目标及策略并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的过程。
它包括计划评估,行为趋近两个阶段;相应的,自我调节包括评估和运动两种不同的模式。
评估模式指个体在自我调解过程中,以各种方式收集目标和行为策略进行全方位的评判和对比,以期获得最优目标和行为策略的心理模式。
其关注的是最佳决策。
例如某个人停车时,他会把停车场的空地,楼前,是否拥挤通过做比较,选出最佳的位置。
运动模式是自我调节过程中以改变当前的状态的心理模式,他关注状态的改变。
状态的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强化,而决策是否最佳则不重要。
例如,运动模式主导的个体在停车时会随意将车停在任何一个空车位,而不花费时间去考虑是否是最佳位置。
(二)自我调节的组成自我调节有三个过程组成。
第一个是自我观察。
由于不同的活动的衡量标准不同,人们往往根据各种标准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
这种评价对自己的行为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作用。
第二个过程是自我判断。
人们在行动之前总为自己确定一个标准,并以之判断和评价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所里标准的差距,如果结果超过了标准,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反之,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
第三个过程是自我反应。
个人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作出评价,要么会产生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自豪的体验,要么会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批评、自怨自艾的体验。
自我赞赏起正强化作用,产生积极影响,自我批评会产生消极影响,属负强化作用。
(三)自我惩罚标准获得的途径第一模仿,儿童多半是模仿父母、同伴、或权威人物的示范行为获得的标准。
第二是标准内化,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教师或其他年长者对符合他们的信念和标注的行为予以奖励,不符合者予以惩罚,是儿童将这些信念和内化标准为自己的标准,掌握道德的、伦理的评价尺度。
第三是榜样作用,儿童凭借榜样作用,学习怎样借助道德的要求或论点为自己的标准提供合理的依据。
二自我调节学习自我调节学习突出了动机的重要地位,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能依据自我效能感灵活地运用某些特殊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去促进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的循环模的使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拥有学习的自控权,而这种感受又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的主要源泉。
自我调节学习作为认知目标的一种心理操作,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多因素参与,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自我调节学习是积极激励个体拥有与调用适当学习策略的学习,也是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对认知活动增强自我意识、有效进行自我监控的学习。
策略型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增强,是实现个体自我效能超越的重要内容(一)自我调节学习的模式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它强调学习者能够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是一个循环过程,包括自我评价与监控、目标设置与策略计划、策略执行与监控(意志控制)及策略结果的监控。
自我评价与监控是循环模式的第一个环节。
在该环节中,学习者要根据自己先前的表现和结果,判断自己学习的效能。
即学习者要能够评价自己在某一项学习任务上的现有能力和水平。
目标目标设置与策略计划是循环模式的第二个环节。
它包括学习者分析任务、设置目标、计划和改进学习策略。
当学习者学习一个新的主题是,通常缺乏将任务分解的能力,并且总是不断为自己设定特定的目标或形成某种有效的学习策略。
循环模式的三个环节是策略执行与监控。
它指学习者试图在结构化的情境中使用某种策略,或在使用该策略的过程中监控其确定性。
策略结果的监控是循环模式的最后环节。
它是指学习者对自己使用的没中学习策略的结果所进行的监控、反思与修正,以决定所选策略的有效性。
通常情况下,当学习者刚刚开始监控心学习策略的有效性时,常常不能确定哪一种策略与那种结果相联系。
但是,通过一定的实际练习,学习者就会精致自我监控,最终了解和掌握学习策略与结果的关系。
(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策略型学习者自我效能超越的基石所谓策略型学习者就是指能够为自己学习活动设置明确目标,自觉地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执行性控制过程创建学习计划,并有效对学习进程进行监控和调节,高效完成活动任务的学习者。
策略型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是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和积累而逐渐得到发展的。
学习者通过对自己学习的反思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做出用什么方法处理新信息的决策,逐渐丰富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的储备,发展灵活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形成对自己学习的元认知,并掌握一整套策划、启动、实施、监控、调节和评价学习的有用技能。
策略型学习者是能够高效运用学习策略且自觉地将学习策略内化为主体需要的学习者。
从内化的学习来看,无论是学习的量还是质,都有赖于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运用。
学习策略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它可以通过对学习方法的积极运用,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性格特征,导致行动上的主动和坚定,带来学习成效的大幅度提高,这为学生素质的主动发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从外化的学习来看,学生对心智技能的运用,必须有学习策略的指导和监控,才能更好地面对外部环境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迅速而准确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判断、加工和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和评价,则更有利于学生成为一个有效的策略型学习者。
(三)对儿童自我调节学习的培育1、引导培养“五心”,实现自我调节学习心态。
纪伯伦在《先知》中说:如果他真是聪明的老师,他不会邀请你进入他的智慧之屋,而应该引导你走到进入你自己心灵的门槛。
为了帮助学生改掉粗心浮躁的毛病,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指导学生培养五种心态,即企图心、静心、细心、耐心和慧心。
企图心——相信并要求自己取得好的学习成绩;静心—排除杂念,进入宁静忘我的学习状态;细心——认真审题,精细敏锐,明察秋毫;耐心—耐住性子,坚持到底;慧心——积极乐观、机智灵活地面对遇到的各种困难。
培养这种控心术,实际就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商——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
通过一学期的共同努力,孩子们的情商有了很大进步,自我调节心态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增强,所以各科考试成绩在年级里遥遥领先,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2、引导实施全感参与,实现自我调节学习行为。
所谓“全感参与”,是指调动学生身体上的全部感官同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经历、感知、体验、感受的基础上,借助丰厚的感性认识和鲜活的生活经验在感悟中学习,借助表象和语言学会初步的数学思考,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实现行与思的和谐共振和左右脑的平衡发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
全感参与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全感齐动中实现在活动中学。
要学生做到全感齐动其实很简单,我常常让学生以说为中心,通过边操作边说(实验)、边比划边说(概念)、边书空边说(计算)、边画批边说、边看边说(应用题)等形式,使学生借助全感齐动、表象强化和语言表达,有效开展观察、操作、倾听、表述、想像、思考、联想、分析、对比、综合、推理、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借助外部感官的同步活动(眼看、耳听、口说、身动等)高效地促进学生内部思维活动的展开,使学生由动作思维过渡到表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从而更好地促进新知的内化建构,学会理性的数学思维,习得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3、引导有效展示思路,实现自我调节学习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为此,在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抽象——具体”的数学化过程中,要逐步地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具体展示思维的起点、方向、轨迹、程序等,让学生学会有理、有序地思考问题,使学生在思维外显的过程中更好地诊断、修正错误的思路,巩固、强化正确的思维流程,在多种解题思路的交流过程中实现创新思维的碰撞和解题思路的优化提升。
4、引导自主预习和复习,实现自我调节学习过程。
数学预习、复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预习的作用在于:调动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熟悉一下老师要讲的内容,找出疑点和难点,带着问题听课,使听课更具针对性。
同样,复习也很重要。
听课之后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好比吃饭要消化一样,是消化吸收知识的重要环节。
这种复习可以把听课时理解不清的内容弄明白,使已经听懂的知识加深印象,搞清新旧知识的逻辑联系,以便融会贯通,把学过的知识真正变成头脑中的财富。
为此,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并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在预习中将自认为重要的画出来,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将每节课的重难点打上五角星;做家作前,要将当天所学的重难点先复习一遍;数学晨读时,数学课代表要带领大家将打星号的重难点内容在朗读中进行温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和复习,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自学习惯以及学会自主调节学习过程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