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行业的十大变化
近几年由于农化企业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再加上自然灾害,像旱、涝、冰、冻等不确定因素的增多,“生意难做”可以说成为农资企业,经销商的共同感受,去年是农资行业的保命年,今年整个农资市场前期由于受北方干旱和南方冰冻的影响,气候异常,市场启动比较晚,市场一动,硝烟四起,狼烟滚滚,令广大经销商难以应付。
目前,我在陕西市场走访了一些经销商时,发现农资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办法,作为农资经销商的生存之道,供大家分享。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老百姓对农产品安全要求的提高,受农民购买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农资市场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种植结构改变。
经济作物面积在扩大,粮食面积在缩小,农民一年四季用肥,现在农民以经济效益决定种植结构,以渭南大荔县为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瞅准瓜、果、桃、李、杏、葡萄,如大荔县高明乡东高城村种植地甜瓜,每斤40元左右,投资收益很好,农作物种植结构决定了农资产品结构,因此,经销商要及时调整品种结构,来满足农民需求,陕西经济作物面积很大,果树面积1770万亩,居全国首位,超过了山东、河北等省,关中道经济作物分布广泛,许多商家厂家必争之地,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集体购买成为主体,随着国家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可以预见未来种田人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农业类公司,其它行业把资本流入向农业类公司,把一家一户的土地集中起来,耕种,实际工厂化耕作,产品统一到市场上销售,走商业化市场化道路,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陕西每年评选出100个百强合作社,这些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种子、化肥、农药、地膜或农业机械等)统一配送到农户,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社员培训,并对持有社员卡的长期购买的农户积分优惠,把农化服务作到了田间地头,杨凌农夫合作社做得很好,他在全省成立了八大合作社,按照合作社章程,股份合作,年底分红,并创办了“果友报”,订阅全省群众达4万多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强大的技术支撑,针对性的面对面服务农户,合作社农资销量逐年提高,据陕西
省农业厅多经处统计,仅陕西省合作社一年销售化肥9875.6吨。
宝鸡眉县第五村李岁劳成立了眉县齐秦连锁农资公司,把在外创业积累的2000多万元用于农资经营,整村推进,收购猕猴桃,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三是种植大户,随着城镇化建设发展,土地流转迫在眉捷,杨凌示范土地流转走在全省前列,农民进城市务工、土地撂荒,四川省地广人多,土地分散,丘陵纵横,外省流工人口在逐年增加,留守儿童,四川省规定每返乡种地每亩补贴300-400元,鼓励农民每家种地,但是收效盛微,这样各类种植大户经过几年的努力,积累资金、技术、经验、种植面积由原来的几十亩发展到上千亩,甚至上万亩,种植规模逐年扩大,这个事例,在新疆和东北三省尤为明显。
3、商品有效成份含量变化
由低浓度含量向高浓度含量的发展,现在农民对农资商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体现了追求高效果、省力、省时,如前年,四川新都化工在陕西甘肃市场前期低含量好卖,现在45%含量农民都嫌低了,51%含量在2013年成为香饽饽,因此,他们公司把开发高浓度、品牌差异化,水溶性肥料作为研究重要课题,市场特别看好,陕北、陕南市场过去以用碳铵、尿素、二铵为主,现在使用高中浓度复合肥,施肥方法发生了转变。
4、技术服务意识增强。
由只管经营向商品销售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随着农资市场竞争加剧,过去坐门等客,你进什么产品,农民买什么产品?变为现在农民需要什么产品,你进什么产品的转变。
过去两口子一开店,生意就来了,现在你要送肥下村,到农户,还要加上技术指导,因为你是买肥药的,商品效果说得再好,农民总是认为这是“老黄婆卖瓜自卖自夸”,农民为什么一定听你的,买你的货?甘肃徽县伏镇一家买肥药的老板,生意做得相当好,街道十五家卖农资的,只有他门庭若市,究其原因,他自己是农技站出身的,懂技术会服务,每逢淡季把服务做到农户家中,农民就信他的,称他为镇上“大能人”,这种情况我们在农药界看到有眼光的老板开的“庄稼医院”,请专家坐堂会诊,就象北京同仁堂各大药房的中医药堂一样。
这就是技术服务,以提高农资企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例:扶风县朱光银成立了合作社,专门聘请农资专家八名,每周轮流坐诊,并对城关辖区3000多农户
划片区,逐步用肥,用药登记,植保明白卡,针对农户问题,拿出处方解决。
5、新品种接受能力增强
如今许多厂家推出新型肥料,如尿甲荃复合肥,生态二铵,复合微生物肥料,生物菌肥,大中量元素水溶性肥,这些品种一上市,农民对新品种接受能力增强了。
这无外乎二个原因,一是受其商家经营者利益的驱动,新品利润空间较好,并能带动其他常规产品销量提升。
二是农民对新产品效果越来越看重,没有抗性,即是价格贵点也能接受,大面积使用时间缩短了,劳动强度省时省力,几年前在推广新产品程序是第一年试验,第二年推广,第三年销售,现在是早稻实验推广,单季稻、晚稻大面积使用,当年就能上量,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6、国外品种份额减少
过去我们知道美国嘉吉二铵现在市场已经几乎看不到了,随着国内产品质量在提高,工艺技术日益成熟,与国外产品的差距越来越小了,既然效果相关无几,价格相差不大,农民觉得还不如买国内产品划算,加之国外进货太累,不赚钱,甚至亏钱,因此国内产品逐渐成为主流。
7、品牌意识增强了
农资商品经营以前不注重品牌,尤其在供不应求的年代,根本就不讲品牌,随着农资产品进入供大于求的时代,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竞争日趋激烈,农民对品牌认知度提高了,品牌就是力量,品牌就是经济效益,有的老百姓多年来一直用某种品牌,效果很明显,品牌的经营对厂家、商家、农民都有一种带动的作用,促进其它品牌的搭配销售。
8、经营主体多元化
过去省市大公司垄断经营,随着农资市场的全面放开,必然形成经营主体多元化,3-5年内是农资企业生存的整合期,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态势更加明显。
9、购买习惯变化
从过去计划经济的一次性购买到现在农民随用随买,基层零售商随进随销。
10、经销商数量变化
由2009年农资流通全面放开,到现在的蛋糕分切;
通过以上10种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农资行业从过去抓信息、拼资金、比价格转变为凭品牌、看质量、比服务,向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转变;向水肥一体化,药肥一体化,电子平台商务化转变;向农业生产销售多元化转变,向强项联合股份合作深层次转变;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变。
由单一品牌向多品牌,新型肥料产品搭配结合点转变,由散兵览游的老百姓购买,向集团化购买、订单购买方向转变,这块大蛋糕,这一盘菜,摆在你面前看你有没有占有欲?谁的方法新,点子多,思路广,谁就能多吃,谁就能吃饱。
所以我们要及时关注这些变化,找出解决方法,才能走出困境,才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要自信、自强、不断适应变化,调整心态和思路,才能立于不必之地。
农资行业吃的政策,靠的是政策,因此,13亿人要吃饭,你说市场潜力有多大?因此天时、地利、人和是值得我们沉思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