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建筑与历史文化复习题

传统建筑与历史文化复习题

“传统建筑与历史文化”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三朝五门:三朝五门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式,周代宫殿的布局制度。

“三朝”指外朝、中朝和内朝。

外朝是君王举行颁诏、受俘等大礼之所,中朝是君王日常办公之处,内朝则是君王居住之所。

“五门”指皋门、库门、雉门、应门和路门。

因为年代久远,其排列顺序自古就有争议。

如有的学者认为不是五门而是三门,有的学者则对五门的顺序有不同的见解。

五门之名皆有含义,如“路”为“君王在此”之义。

“三朝五门”制度从建筑布局上讲就是沿纵深布置层层门禁,门内为不同职能的宫殿建筑,以满足帝王大典、日常行政、起居生活、安全禁卫等需要。

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

这种布局原则一直延续至清朝宫殿。

清代五门为:正阳门、太和门、端门、午门、乾清门。

2、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汉族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其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

四合院是坐北朝南,既符合风水的安排,又有利于保持居民的私密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

北京四合院的标准模式是一组三进院落,“北屋为尊,俩厢次之,倒座为宾,杂物为附”,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3、府院大门:4、“五福”:“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

五福的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

注:《尚书》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

“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

“善终”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

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5、外八庙:外八庙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藏传佛教寺庙的总称。

先后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间陆续建成外八庙。

当时,北京、承德共有四十座直属理藩院的庙宇,京城三十二座,承德八座,复因承德地处北京和长城以外,故称外八庙;包括溥仁寺、溥善寺(现已不存)、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

外八庙中所有的寺庙都是基于民族团结而修建的,在建筑风格上有汉式寺庙、藏式寺庙、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形式,其建筑、园林以及大量的碑刻、雕塑、壁画、佛像祭器等文物是研究清代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园林艺术的瑰宝。

6、中国的石窟:石窟是在山崖河畔开凿的佛教寺庙,原与佛寺、佛塔通为一体,后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单独的佛教建筑形式。

中国石窟源于印度,约始于3世纪,历时1000多年,遍布全国,以北部、西部最为密集,在吸收印度石窟特点的同时,大量运用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和建筑式样。

中国石窟集建筑、绘画、雕塑、雕刻于一体,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宝库。

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著名石窟。

7、《园冶》:《园冶》,又名《夺天工》,作者是明代的计成。

它是中国古代留存下来的唯一一部园林著作,全书共三卷,分为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屋宇、装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和借景等十二个篇章。

《园冶》是一部罕见的古代设计学术专着,它运用了分类方法,深入探讨造园的理论和实践,全书涉及造园各个方面,很有系统。

8、天坛: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

占地约273万平方米。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天坛公园,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

二、简答题1、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

(一)在建筑上普遍采用“木构架”,并且由此形成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

木构架的结构方式,因地区和建筑种类的不同而有好几种,但以抬梁式为最重要。

所谓“台梁式”就是人们通常所见的以梁柱为骨架的斗拱结构。

这种斗拱结构以宫殿、寺庙和其他高级建筑运用最多。

(二)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然后以庭院为单元构成组群建筑。

但不论单体建筑还是组群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而且常常以南北为纵轴线,以东西为横轴线安排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回廊构成封闭式的整体。

这种布局是古代封闭性的思维模式和小农经济意识在建筑中的反映。

(三)在建筑的审美意识上追求平稳、整齐、对称,讲求秩序,适合礼度。

主要建筑讲究宏伟高大,讲究气势,并以次要建筑来衬托主要建筑。

许多建筑有意利用地形,造成高低错落的形态,使整齐、对称的平面布局在主体上显示出丰富多彩的变化。

至于园林建筑,它所追求的不是整齐、对称,而是曲折变化和诗情画意。

(四)在艺术造型上,中国建筑多采用庞大的出檐屋顶,即通常所说的“大屋顶”。

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还往往采用高台基。

这种高台大顶造型,给人以稳固、庄严、雄伟的感觉。

至于组群建筑的造型还要讲究主次分明,有起有落,由正门到最后一座庭院,要象戏曲和音乐一样,显出序幕、高潮和尾声。

2、沈阳故宫十王亭如何排列,有什么样的政治内涵?位于大正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的十王亭,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廷的宫殿建筑的反映,十王亭建筑布局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历史所仅有。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此建筑布局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史所仅见。

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

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

《周易·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就是古人描述的“宇宙产生”模式。

根据宇宙全息统一论原理,世间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清代八旗制度的建立过程也与此相关。

沈阳故宫大政殿相当太极,十亭中的两翼王亭则相当两仪,正黄、正白、正蓝、正红四旗则相当“四象”,正黄、正白、正蓝、正红、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八旗则相当“八卦”。

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和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组建八旗制度的前前后后正应了这一过程。

八旗的排列方式与汉文化中的五行正好相反,起相克的作用,意味着克制汉民族的政治内涵。

十王亭建筑都是八旗组织中翼王左右分领的表象,也具有十大固山额真共同主政、辅政大汗的政治内涵。

3、简述佛教寺庙的布局和结构特点。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

殿是供奉佛像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地方,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的地方。

一般的营造原则,是把主要建筑建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

寺院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还有藏经阁(楼)。

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

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

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南北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寮(僧人宿舍)、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库房(办公室)、客堂(接待室)等。

旅宿区则常设在中心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水堂(上客堂),以容纳四海来者。

4、概述明清江南园林的审美特点。

藏漏互补,移步换景——空间之美园林艺术是空间与实践的综合艺术,是连续的、动态的风景构图形式。

无限的流动的空间,凝聚着自然山水的精华,在小范围内再现自然之美,并以有限空间有限景物创造无限意境。

●叠山理水,参差自然——自然之美明清文人园林“崇尚自然”的美学观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上自然精神的追慕,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在园林美学中的体现。

江南园林的意匠在于人与自然的一体化,他用绘画特征描写自然山水园林,院内浓缩的自然尽管诉说着中国古代文人士族超凡脱俗的理想主义思想。

●小巧淡雅,自然脱俗——颜色之美在江南的造园观念中山不必比高,水不须深,地不必广,景不务多,只求流连婉转,精巧自然。

江南的这种小而巧的风格布局和江南文人的儒雅之风是分不开的,江南人布园讲究一个“藏”字,正所谓“雅室何须大,天地及纵横”。

江南园林体现着如家中庸思想,不燥不火,清雅疏朗,再加上潮湿的自然环境,江南园林以“黑、白、灰”为主色,崇尚淡雅力避俗艳,白墙黑瓦间蕴含着一种德行的象征,体现出高洁素朴的审美观念。

●虚实相生,意犹未尽——意境之美园林意境的产生,正是造园者把自身心灵深处的东西化作具体的实景,主管在客观上得到关照使意与景、情与景有机的结合,并通过暗示象征等手段,让观赏者在欣赏园林五花形象的同时体会到造园者所要表达的弦外之音、象外之志志,从而产生园林的意境之美。

●情景交融,妙趣横生——氛围之美我国古代园林的造园匠意相当丰富,它包括素材处理、结构组织、手法技巧、形式风格、主题表达(繁杂与单纯、自由与规则,入世与出世)等等设计构思内容。

正式这些内容的纵横立体交织,才是古代园林情景交融、妙趣横生、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文心画境,画龙点睛——文化空间之美园林中无论叠山还是种树,往往都有文化来源,建筑上的牌匾对联更是提升了其文化内涵。

所以真正要玩为园林的空间文化必须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基础,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在园林中都会以空间的形式表达出来。

自然并非是原始的自然,而是升华了的自然、是人文自然。

5、列举中国各地民居的建筑特点。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

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在世界建筑史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因此,中国的民居建筑样式和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也较为鲜见。

中国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设计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具特点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等。

●北方窑洞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

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北方窑洞民居北方窑洞民居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安徽古民居安徽省的南部,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