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人教部编版
第47章 ·文白对读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 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翻译: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情;不望窗外, 就能看到天地运行的道理。出门越远,对道的认识越少。 所以圣人不出行就知道一切,不察看就明白,虚静无为 却成就一切。
·素解文意
“不出户,知天下”并非指不出门就能知道世间 万事。老子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在以前的章节中,我 们可以看到许多涉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内容,这些 都表明老子极为重视生活实践。但更重要的是,老子 认为并不是什么事都只有经过本人的实践才能被认识, 要同样重视理性思考,通过掌握事物运行的一般规律, 去分析事物的本质。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 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又何必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 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手巾。
·字词释义
①三秦:指关中地区。②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这里 代指蜀州。③宦游:为做官而远游四方。④海内:四海之内, 即全国各地。⑤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⑥无为: 无须、不必。⑦歧路:岔路口。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⑧儿女:青年男女。⑨沾巾:泪水沾湿手巾。
翻译: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是大有 益处的。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翻译:不出声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天下很少 有人做得到。
·素解文意
本章和《老子》第十二章一样,阐述“柔之胜刚, 弱之胜强”的原理,又讲了“不言”的教诲、“无为” 的益处。最柔弱的东西里面蓄积着看不见的巨大力量, 即使最坚强的东西也无法抵挡。“柔弱”发挥出来的作 用,在于“无为”。水是最柔的东西,但它却能够穿山 透地,所以老子以水来比喻柔能胜刚的道理。
本课总结
内容二 渡汉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温故揭题
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老子》第四十三章至第四十七 章。
解诗题
《渡汉江》是诗人宋之问在返乡途中渡过汉江时所写的 抒情诗。汉江,即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少府”是唐代县尉的别称。一位杜姓县尉将去四川做 官,王勃在长安相送,写下了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正诗音
·标注易读错字词 城阙(què)、宦(huàn)
·标注入声字
明诗意
·文白对读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 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 不敢向家乡的来人打听情况。
·字词释义
①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 长江。②岭外: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今广东、 广西一带)。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③来人:渡汉江时遇 到来自故乡的人。
“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而不局限 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层面。老子认为“柔弱” 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 若深入探讨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 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争”,而是认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 刚强。可以说,发现了“柔弱”的意义是老子的重大 贡献。
尝试初读
天下之至柔,驰骋(chí chěng)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 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43章)
名与身孰(shú)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 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 长久。(第44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chōng),其用不 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nè)。静胜躁, 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 正。(第45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fèn);天下无道,戎马生 于郊。罪莫大于可欲,咎(jiù)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 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见天道。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第 47章)
分步练读
第43章
·文白对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 无为之有益。
链接:《巨贪和珅》
第45章
·文白对读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穷。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翻译:大的成就好像有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败。大的 充实好像空虚,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最直的东西看起来是弯 曲的,最巧妙的东西看起来笨拙,最会言辞的看起来不会说话。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翻译:躁动可以御寒,心静能够耐热。清静无为可以大治 天下。
品诗味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这两句仅用十个字便写出 了诗人遭遇的三大挫折:遭贬谪、音书断、时间长。诗人内 心的苦闷、对故乡的牵挂,在此表露无遗,看似平常的两句 话向读者传达了多方面的信息。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近乡情怯” 体现了诗人矛盾复杂的心理。诗人当然是 想见到亲人的,但他是因遭贬离家,加上音书已断、经冬复 春,他不知家人是否受到牵连或遭遇其他不幸,因此忧惧伴 着日夜思念而生,随着故乡的接近而愈演愈烈,乃至于不敢 提前向故乡来人询问一番,就怕听到家中出现变故的消息。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品诗味
首联一个“望”字,将友人的目的地与长安联系起来, 拓宽了诗歌意境和读者视野,也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距离, 既然“五津”可望,那么离别就少了伤感。
颔联中诗人劝解友人:既然我们同在宦海浮沉,离别便 是常见之事。以此感同身受来宽慰对方,惜别中展现诗人的 豁达胸襟。
链接:《禅师之教》
第44章 ·文白对读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翻译:名声与生命,哪一样更亲近?生命与财宝,哪一 样更重要?得到名利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更是祸害?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 以长久。 翻译:过分追求名利必然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足 就不会受辱,知道适可而止就没有危险,可以保持长久。
背诗句
·复沓式读诗。 ·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镂空记忆背诵。
想诗境、悟诗情 别离之情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 一反别离的愁悲,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 情感,令人耳目一新。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积累描写返乡的诗句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杜牧《归家》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
谁?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三年级下册
第22课 内容一 《老子》第43章—第47章 内容二 渡汉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内容一 《老子》第43章—第47章
温故揭题
学完了《老子》前四十二章的内容,我们了解了老子对 世间万物的一些看法,本学期将接着学习《老子》剩下的三 十九章。今天学习的是第四十三章至第四十七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明诗意
·文白对读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 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临别之际你我心中难免伤感, 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链接:《牛弘忘》《荀攸之智》
第46章 ·文白对读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翻译:天下太平,就会把马匹还给农民,用来耕种;天 下大乱,战马都上战场,小马就会出生在战场旁的郊野里。 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 足之足,常足矣。 翻译:罪过、祸患莫过于贪得无厌、永不知足。所以知 道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老子在此是想说明人的心灵深处就像一面镜子,上 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情感和欲望,一旦受到外界的诱 发就会蠢蠢欲动。所以老子认为我们应通过自我修养的 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 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了解它的运行规 律。 多形式熟读文本 熟读成诵
·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镂空记忆背诵。
——《十五从军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 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小雅·采薇》
背诗句
·复沓式读诗
·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镂空记忆背诵。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熟读成诵
有感情地背诵《渡汉江》和《送杜少府之任蜀 州》。
本课总结
这两首诗,一首是送别之作,一首写归乡之情, 诗中对于情感的描述都细腻动人,令人读之心有戚 戚。同学们课后可以自行阅读更多类似主题的名作, 体会不同诗人对同类情感的表达有何不同之处。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颈联是千古名句,其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 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友情深厚,江 山难阻”的哲理,一扫前文淡淡的伤离情绪。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尾联中诗人慰勉友人不要像小儿女一样,为离别泪湿手 巾,而要以豁达之心面对,全诗气氛变悲凉为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