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散文家李广田曾经说过:散文的特点就是“散”。
散文的长处大概在于自然有致,而无矜持的痕迹,它的短处却常常在于东扯西拉,没有完整的体势。
他还形象地描画散文的行文,说散文“很像一条河流,它顺了壑谷,避了丘陵,凡是可以流处它都流到,而流来流去却还是归入大海,就像一个人随意地散步一样,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里去。
”散文应该如何利用“自然”之长而回避“随意”之短呢这里就需要对散文的“形”与“神”进行了解与辨析。
“形”与“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
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就好比一个人的形体、相貌等外部特征,我们能一目了然。
散文的“神”,主要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
好像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等内在的东西,你只有经过细细地琢磨才能感受得到。
可以说“神”是散文的主心骨,没有了它,一篇散文就散了架,也就不能支撑起来。
好的散文应该是形神兼备的。
“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要做到形神兼备,通常采取两种手段:以形传神和以神写形。
前者指通过对“形”的描绘来传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这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认真选择、高度提炼,对字句的反复锤炼;后者指借助“神”来照亮所描绘的形象,这是在把握事物的精神、气质之后,对“形”作更准确、更精细的描绘。
人们常说,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这只是就一般的情形而论。
其实,散文也有形神皆散和形神皆不散的情形:前一类散文,多采用较隐晦的组接方法,脉络不甚分明,意旨也比较朦胧,不易把握,这类散文的‘形”与“神”,需要调动更多的经验和想象力去揣摩;后一类散文,大多体现为人事单一、线索单一、主旨单一。
这类散文的“形”与“神”都显得十分紧凑。
所谓“形散”,就是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十分灵活、多样,且富于变化。
从一篇散文中,往往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极为丰富,思维的跨度很大,筒直是纵横捭阖、任意驰骋;行文时的笔法也很随意,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显得摇曳多姿。
不过,“形散”是有一定限度的。
好的散文应该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神不散”的含义正是如此。
也就是说一篇散文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统摄“散漫”的段落,否则会漫无边际而不知所终。
“形散”只是表象,“神不散”才是一篇散文的落脚点。
这同时提醒我们,写作时切不可只学着“形散”的天马行空,而不懂得稳住马首缰绳,控制行文的节奏、层次和主题等。
那缰绳就是散文的“神”,只有把握了“神”,才能真正实现“形散”与“神不散”时辩证统一。
大家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通过“形”而准确地抓住“神”。
一般来说,“神”常常寄寓在一些醒目的词句或段落之中,他们构成散文的“文眼”,找到了文眼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
(节选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现代散文的形与神》)1.下到对散文”形”和“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属于散文的“形”,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属于散文的“神”。
B.以形传神和以神写形从某个角度说是相同的,即都是依靠对“形”的描绘来表达思想、情感、精神、气质。
C.“形散而神不散”仍旧是一般散文的主要特点,散文靠“种不散”来统摄“形散”,“形散”是表象,“神不散”是内涵。
D.形神皆散和形神皆不散的散文,要么组接方法隐晦、脉络不甚分明、意旨不易把握,要么形式内容单一,称不上好的散文。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散文家李广田认为散文的长处和短处都源于散文的“散”,长处表现在自然,短处表现在随意。
B.对散文的“形”与“神”进行充分了解与辨析后,写作时就能发挥散文的“自然”之长,回避“随意”之短。
C.散文的“形”是散文表面的东西,相对浅显,散文的“神”是散文深层次的东西,相对深刻。
D.一篇散文必须有贯穿全文的线索统摄“散漫”的段落,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散文的“神”,“散漫”的段落是散文的“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散文比喻成一条随势而流最终归于大海的河流,其实就形象地说出了一般散文的主要特点,即形散神不散。
B.“神”是散文的主心骨,没有了“神”,再好的想像,再丰富的语言表达都无法支撑起一篇散文。
C.好的散文“放得开,收得拢”指的是,可以在想象和思维跨度上放开,但在行文笔法和思想主旨上要收拢。
D.“文眼”是属于散文“形”的范畴,通过对文眼的分析、综合、归纳,可以更好地感受散文“神”之所在。
一、(9分,每小题3分)1.D(形神皆散和形神皆不散的散文,只是较为特殊的表达方式,它与是不是好散文没有关系。
)2.A(B.对散文“形”与“神”进行充分了解与辨析,只是能发挥散文“自然”之长,回避“随意”之短的第一步,下面还需要有成熟的写作技巧、深刻的思想等。
C.不能把散文“形”与“神”放在浅显、深刻这这一层面上来比较,它们是散文的不同角度,两者相互结合。
D.用“必须”过于绝对,还有形神皆散的散文。
)3.C (“在行文笔法上收拢”不正确)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人也。
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家从之。
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管长。
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
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
”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
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
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
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
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
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
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
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
”太祖曰:“善。
”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
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
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
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降天父养物之仁。
”帝不即从,而相诬告得滋甚。
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
”于是遂绝。
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
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查勋,勋命乃遣柔还寺⑥。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
先渊未反,数陈其变。
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
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
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
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
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圄,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
”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
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注:①太祖:曹操。
②鼓吹:军中鼓吹手。
③文帝:曹丕。
④治书执法:官职。
⑤台:尚书台。
⑥寺:廷尉官署。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帝践阼登基B. 辟为丞相仓曹属辟征召C. 诚应枭县首领D. 诚非所以息奸省讼诉讼、打官司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高柔看问题比常人深远的一组是( )①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②高干叛,柔自归太祖③处法允当,狱无留滞④愚谓乃宜贷其妻子⑤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⑥帝欲诛鲍勋,柔固执不从诏命A.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柔被曹操任命为管县长官后,一些奸邪的官员慑于他的名声都离开了,听到高柔宽容的教令后,又全都回来复职,并全都自勉成了好官。
B.高柔直言敢谏,秉公执法,虽然不阿顺曹氏父子,但确是为巩固曹氏政权而竭忠尽智。
C.曹氏父子信赖高柔,委以重任,高柔每有所谏,便即采纳,只在杀鲍勋一事上未采纳高柔的意见。
D.公孙晃事前多次向朝廷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上疏阻止这种不合法规的做法,可惜没有奏效。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
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
(2)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道中寒食陈与义【注】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
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
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
[注]也有人认为该诗作者为宋代诗人詹慥。
8.请指出本诗最后一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
(5分)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4、C 县:通“悬”,悬挂,示众5、C6、C7、见译文划线部分8、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
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
(“手法”2分,“赏析”3分。
如果考生手法答从情景关系角度答也可以。
如果考生考生写出“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
”可酌情给分。
)9.①奔波仕途,怀才不遇、一事无成的潦倒失意之情。
诗的前两联,诗人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功业无成,只能以诗抒怀,虚度人生。
②思念家乡、内心愁苦、孤独寂寞之情。
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
(评分细则:感情概括准确两点4分;联系诗句分析到位得2分。
)附:《高柔传》翻译高柔字文惠,是陈留郡圉县人。
高柔的堂兄高干,是袁绍的外甥。
在黄河以北召唤高柔。
高柔率领全族的人跟随他。
曹操平定袁绍后,任命高柔为管县县长。
县里人平素听说过他的名声,一些奸邪的县吏,全都自动地引退离去。
高柔发布教令说:“过去邴吉当政时,县吏曾经有过错,还能够宽容他们,何况这些县吏,对于我没有过失呢!还是召回他们复职吧!”(那些离去的县吏)全都回来,勉励自己,全都成了好县吏。
高柔自从归附太祖,处理法律事情平允适当,魏国刚建立时,授予官职丞相理曹掾。
宋金等人在合肥逃跑。
按照旧法,军队出征时,士卒逃亡,要把他的妻子儿女拷打致死,太祖担心(这样)士卒还是逃亡不止,(想要)再加重刑罚。
宋金有母亲、妻子和两个弟弟都在官府中服役,主管这件事的人上奏将他们全部杀掉。
高柔启奏说:“士卒逃离军队,实在是可恨,然而我私下里听说逃跑的士卒中也时常有后悔的,我认为应该宽恕他们的妻子儿女,这样第一可使与敌人不信任他们,第二可以引诱士卒产生归还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