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一中高二语文单元测试题阅读与理解(6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汉字起源于何时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有6000年左右。
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
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薄质坚硬的黑陶为其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
黑陶上也有这种刻画,但为数不多。
刻画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徵之类。
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器、铜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传统。
特别是殷代的青铜上有一些表示族徵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类似。
由后以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朔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彩陶上的花纹。
结构虽然简单,而笔触颇为精巧,具有引人的魅力。
其中有些绘画,如人形、人面形、人着长衫形、鱼形、兽形、鸟形、草木形、轮形(或以为太阳)等等,画得颇为得心应手,看来显然在使用着柔软性的笔了。
有人以为这些绘画是当时的象形文字,其说不可靠。
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但这些图形,就其部位而言,确是花纹,而不是文字。
在陶器上既有类似文字的刻画,又有使用着颜料和柔软性的笔所绘画的花纹,不可能否认在别的质地上,如竹木之类,已经在用笔来书写初步的文字:只是这种质地是容易毁灭的,在今天很难有实物保留。
如果在某种情况之下,幸运地还有万一的保留,那就有待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掘和幸运的发现了。
总之,在我看来,彩陶和黑陶上的刻画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
创造它们的是劳动人民,形式是草率急就的。
1、作者认为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具有文字性质,其理由是:()A、半坡彩陶上的刻画比较简单,因而意义至今尚未阐明。
B、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记号同殷代的青铜器上的一些刻画文字极相类推。
C、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虽没有意义,但和器物上的花纹明显不同。
D、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常见,而黑陶上的刻画为数不多。
2、第3自然段作者推断“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该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当时已有写在竹木上的文字,只是质地容易毁灭,难以保留至今。
B、彩陶上的花纹虽然简单,而笔触颇为精巧,具有引人的魅力。
C、彩陶上所画的人和物的形状,已初步具有象形文字的特点。
D、彩陶上的花纹说明当时已用颜料和柔软的笔,某些刻画已具有文字的性质。
3、下列几种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A、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和龙山文化的黑陶上的刻画符号都是原始文字。
B、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的意义已能解释,而龙山黑陶上的刻画的意义尚未阐明。
C、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已有用笔书写的初步文字,只中难以保留到今天。
D、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合乎古代“物勒工名”的传统,因此它们是有意义的。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4~10题(32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③。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④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⑤,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⑥。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⑦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英宗曰:“且与修注⑧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
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
”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
磔,zhé,分裂。
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
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
⑤渭,渭水;河,黄河。
⑥破家:破产。
⑦藩邸,藩王的官邸。
⑧修注,官职,后面“记注”“制诰”都是官职。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B.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C.然后取而用之吾尝终日而思矣D.犹疑其客曾巩所为其有敢不尽力者乎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轼才学优异的一组是()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②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③复对制策,入三等④及试二论,复入三等⑤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⑥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A、①③④B、②③⑥C、④⑤⑥D、②③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
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4分)(2)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3分)(3)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8--9题(8分)。
临江仙[南宋] 陈与义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作此词时,作者住在浙江湖州。
8、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4分)9、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4分)10、名篇名句默写(共8小题,任选5小题。
5分)(1)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3)----------------------------,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4) 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5)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6)转轴拨弦三两声,----------------------------。
(白居易《琵琶行》)(7)挟飞仙以遨游,---------------------------。
(苏轼《赤壁赋》)(8)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25分)青山行季宇①初秋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马鞍山,开始向青山进发。
车窗外,江南的景色一一掠过,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安静的集市,宁静的原野,就连秋日的阳光也暖洋洋的,飘浮着令人向往的闲适。
当涂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可就在这一片安宁恬淡之中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
②这都是因为李白啊!③这位“千古一诗人”与这块土地有着不解之缘。
据考证,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当涂,并终老此地,埋骨青山。
可以说,当涂的山山水水印满了李白的足迹,也一次次激荡起诗人奔放的情怀和灵感。
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当涂才使我们备感不同寻常,踏上这块土地,就连我们的呼吸也充满了浓郁的诗情。
④渐渐地,青山出现在了眼前。
秋天的青山是丰盈的,也是朴素的。
这是一个绿的世界,到处草木盛开,一片葱茏。
据说,以前这里曾经长满了枫树和野菊,每到秋天,漫山红遍,野菊怒放,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一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李白就常来这里,登高望远,饮酒作诗,消磨他在人生的最后岁月。
⑤今天的青山墓园掩映在一片松柏苍翠之中,显得古朴而肃穆。
屹立于墓前的石碑,高五尺有余,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出自杜甫之手笔。
山风轻拂着,仿佛在轻声诉说;墓园上芳草萋萋,树影婆娑;远处偶有鸟鸣传来,四周一片宁静。
置身在这样的幽静中,极目远眺,李白笔下的山水宛如一幅水彩画缓缓展开──呵,山与水,水与天,紧紧相连,融为一体,迷迷蒙蒙的景色,带着些许梦幻。
在这梦幻之中,历史仿佛向我们走来……⑥青年李白第一次踏上当涂的土地,只有25岁,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
那时的诗人气宇轩昂,踌躇满志,抱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梦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一路上,他飘飘若仙,豪情万丈,南下江陵,游洞庭,溯湘江,之后抵江夏,继而登庐山,下金陵,并来到了当涂。
那也是一个秋天啊,艳阳高照,或清风明月,诗人沿着长江,泛舟而下,一路上美景如画,诗酒当歌。
⑦天宝六年,这是李白政治上最失意的时期。
长安三年,他屡遭谗毁,饱受打击。
离开长安后,他带着满身伤痕,再次来到了当涂。
⑧此时的李白,内心充满了太多的苦闷!他不理解为什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而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更使他忧心如焚。
天宝六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夜。
李白很想为国家出力,可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寄情于山水与诗酒,并从中得到些许慰藉,以抚慰自己痛苦的心灵。
⑨至德二年,李白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打击降临了。
就在这一年,隐居于庐山的李白不幸卷入了永王李璘事件。
他原本抱着一片救国热忱,没想到却卷入了一场宫廷之争,流放夜郎。
这是李白生命中最灰暗的时期。
“夜郎万里道,西去令人老”、“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⑩晚年的李白再次滞留于当涂。
此时的他已是贫病交加,穷困潦倒。
在致其族叔李阳冰的信中,当年“散金三十万”、一向豪放潇洒的李白只能徒唤无奈,发出“英雄气短”的哀叹:“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
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