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选择题1.“素业织土布。

自洋布盛行,其利已薄。

光绪中,西人始至内地市茧。

……乡人获利,育蚕者骤增,不数年,境内每岁售茧所获逾百万金,且递增不已。

”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该材料说明了国内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B.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西方国家掠夺中国的原料而发展起来的C.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养蚕业的兴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2.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为中国的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不包括() A.最先进的技术的传入B.商品市场的扩大C.劳动力市场的形成D.一定数量货币财富的积累3.下表为中国19世纪中后期一家新式学校的招生简章节选。

据此判断学生毕业后的合理分配可能最小的是到()A.总理衙门担任翻译B.汉阳铁厂担任经理C.湘军担任陆军营官D.北洋海军担任管带4.20世纪初,中国部分地区出现租地农场主和以集资组成公司的名义来经营的农牧垦殖企业……1912~1919年,中国的农垦公司达100家,资本总额为1245万元。

这反映了() A.农村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B.平均地权在农村得到普遍实施C.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全面瓦解D.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动5.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毛泽东如此高度评价二人是因为他们()①都为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②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③都是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④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7.右图是民国初年沪杭宁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据此可知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基本特征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迅速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企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D.主要集中于面粉、纺织等轻工业部门8.以下是民国初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单位:家)表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外部条件是()A.奖励发展实业法令的颁布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C.提倡国货运动的掀起D.欧洲列强对华侵略“放松”9.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两次高潮期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政府的支持B.有利的国际环境C.社会性质的改变D.民族独立的实现10.1942年5月前后,日军曾提出要“合作经营”无锡申新三厂和茂新二厂,或签订租约租用这两家工厂,都被荣德生严词拒绝,日商丰田纱厂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荣德生也不答应。

他说:“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民族企业只有在中国完成反帝任务的前提下才能健康发展B.拒绝日本收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C.上海民族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D.不把产业卖给外国人,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11.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1937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18%,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为4.4%,占工人比例为7.3%;1942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58%,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为78%,占工人比例为49%。

上述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家实施“实业救国”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民族企业内迁和实行战时体制D.美英等国全力支援中国抗日战争12.下面为1820~1939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下列选项分析不正确的是()A.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移方向是由农村到城镇、国外B.乡民迁居谋生的手段由他乡种田转化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C.迁居谋生与国门打开、自然经济解体有密切关系D.第三、四时期做工或从事工商业人数激增,与清政府的政策扶植、日本侵略有关二、非选择题13.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文明在相互融合,也在艰难曲折中演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

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材料2: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

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

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材料3: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

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1)根据材料1的内容,分析决定“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交了粮,自由王”这一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8分)(2)根据材料2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

分析影响文明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分)(3)依据材料3分析,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哪些?(8分)14.(2012·苏州模拟)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材料2: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材料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6分)(2)据材料2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6分)(3)依据材料3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6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2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答案1.解析:材料反映了由于近代外国资本主义不断侵入,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衰败,后来丝织业也被列强操纵。

D项说法错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并未出现。

答案:D2解析: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促进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同时带来了先进技术,但不可能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带来财富的积累。

答案:D3.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理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洋务运动为中国培养了科技人才、军事人才和翻译人才,符合要求的是A、C、D三项。

答案:B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材料反映了农村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

答案:A5解析:张之洞属于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张謇属于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故③④错误。

答案:A6.解析: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为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答案:C7.解析:“发展迅速”“集中分布”要通过对比才能得出,而选项B在图片中没有体现。

故答案为D。

答案:D8.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初年新注册工厂数量增加的外部原因。

民国元年是1912年,由此可推出民国二年是1913年,民国三年是1914年,民国四年是1915年,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答案:D9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次高峰分别是民国初期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这两个时期的政府都曾采取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故A项符合题意。

B项只符合第一个时期,C、D 两项本身表述错误,当时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远未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A 10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之一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而荣德生的做法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社会责任感。

材料没有反映官僚资本。

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虑1937年至1942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工厂企业内迁至国统区,另外,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统制体制,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故选C。

12.解析:从表格中可知,乡民迁出总人数呈增长趋势,迁至他乡种田人数则是下降的趋势,而迁至城镇做工或从事小商业的人数以及出国从事工商业的人数都呈上升趋势,由此说明百余年间,该乡居民的迁移方向是农村到城镇、国外;谋生的手段由他乡种田转化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迁居谋生与国门打开、自然经济解体有密切关系,A、B、C正确;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答案为D。

答案:D13.解析:本题从文明史观角度切入,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是开放性问题,如果赞同,则从农民的自主性角度来思考,如果不赞同,要从农民的困境角度来思考。

第(2)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2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生产力和人类认识的深化角度回答。

第(3)问根据题意,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方面来分析。

答案:(1)经济根源:小农经济。

观点一:赞同,中国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

观点二: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

(2)演进过程:由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

主要因素: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进步、人类思想认识的进步(或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3)经济:传统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近代工业开始出现。

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逐渐加深,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相继产生,并领导了民主革命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