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教学反思与培训总结邢台外国语学校张兆祥引言---我是怎么教上通用技术的通用技术的教学任务是我抢来的,说好听点儿是争取来的。
因为去年10 月以前我是教信息技术的,教了10年多,包括小学的4、5、6 年级、初中的初一、初二和高中的高一(我们这儿的信息技术基本就学一年)和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本来可以说是已经教的得心应手了,可是也感觉职业倦怠啦,所以想换个工种做。
更重要的原因,我第一个本科专业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和通用技术的内容是多么的贴近呀。
本来大学毕业应该进职业中学或中专的,可是邢台的职教与唐山的职教是没法相提并论的,所以只好进了普中。
因为个人对计算机有所偏好,所以选择了教信息技术,顺便玩了个河北大学的“计算机网络” 专业本科,也算专业对口。
去年要开设通用技术之前,本来准备安排理科老师上这门课的,但是我也想上。
因为我看了教材啦,三视图--- 除了数学老师了解点儿长方、圆台的画法,别的老师给他个零件图别说看了,能抄对吗?金工机床---除了像我这样工厂长大的,别人知道车床和牛头刨有啥区别吗?给他把白钢条能磨出刃来吗?金属材料---知道45#钢的45 表示什么吗?知道屈服和疲劳是什么概念吗?桁架结构---知道二力杆的概念吗?基于以上的专业基础,我2 次找到校长,就是一个观点--- “我专业对口”。
一、我的教学是怎么开始的到我真正开始教授这门课了,我才意识到通用技术不是单纯的技术教学,更不是教哪一种技术,我原来的想法有些肤浅。
有别的老师问我“教什么的” ,我说“了解一些加工技术,拓展一下知识技能。
记不记得,原来有本书叫《劳动技术》?”别人接着问“有种果树吗?”我说“没有。
”也有人问“有十字绣、织毛衣吗?”我说“没有。
”也有问“有电气焊吗?”我说“这个可以有,但实际上没有?”多数时候,我是这么解释的。
早年间,学生们在学校除了课本知识,还有“学工、学农、学军”,后来,随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效应越来越明显的作用,除了几门中、高考科目的学习外,基本没什么了。
最近,国家觉得学生只会写课本知识不够啊,原来发的上千万册《劳动技术》根本就是废纸呀。
什么高分低能呀、本科生到中专学校再回炉呀,学了4 年冶金不知道钢厂最高、最大的设备是煤气包,学了4 年的机制不知道螺丝还有个名字叫紧固件,更不知道我国是紧固件第一出口大国。
学习和实践严重脱节了。
举个例子,我说“螺丝刀” ,大概半数的学生不知道是什么,说“改锥”就全都知道。
简单的讲,这门课就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底层的操作技术,类似于原来的《劳动技术》;但是,了解操作技术不是关键,关键是让学生在认识技术的基础上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对于技术应用的想法,是对《劳动技术》的延伸和拓展。
二、我对课程的理解第一节课我要给学生简介学科概念和课程内容。
我对课程的内涵是这样理解的:了解一些操作技术,在了解操作技术的基础上,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对于技术应用的想法。
这些想法可能是偏向实践操作方面的,比如:我们用过很多款式的桌椅,结构上有怎样的变化,功能上又有什么区别;也可以是偏向理论分析层面的,比如:我们可以做个风筝,如果要改成飞机又要考虑多少复杂的问题。
简单的讲,我们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但不是纯粹的技术,而有些类似流水线上的班组长的知识与技能。
对某项工作的最底层操作技法要了解,对上层的设计要求要领会;对工艺的制定和实施、操作要掌握,对设计的理论、原则和细节要了解清楚。
再提高一点儿要求的话,可以定义为:掌握一些通用的加工技法,了解常见的工艺流程,能够系统的考虑问题,能够有自己的切合实际的设计想法与实现方法。
总之,要对技术与设计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三、学生和社会对“技术与设计”的看法过去,人们对技术是非常尊重的,比如:艺不压身、饿不死手艺人、八级工练技术---精益求精等等。
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以网络通信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技艺离我们越来越远啦。
随着人们的文化知识的普遍提高,对于看似底层的技术工作从心理上越来越疏远。
人们对职业技术学校的认同感从80年代的推崇到90 年代的认可转变为如今的鄙视。
科学知识成了高高在上的桂冠,而通用技术最多算是垫脚石。
我们是普通省份的普通城市,很多同学没有见识过先进地区的先进技术。
如果有机会到江浙一带看看,到天津的保税工业园区看看,一定会对技术工作有一个新的认识。
技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各种的数控机床、自控流水线、新材料应用、成型模具等等,远比我们能想到的要复杂的多。
其实,我们所学的通用技术与技校所学的专业技术是有很大区别的。
技校的专业划分是比较明确的,所学科目有很高的指向性,要求较高的实际操作技能。
我们则是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些常见的、有广泛应用的技术,比如:应用范围、流程管理、取材加工、操作规范、工艺特点等。
我们所学的通用技术与设计院所的专业设计是有很大区别的。
设计院所的专业设计是比较明确的,所设计项目有很高的指向性,要求较高的实际实现效果。
我们则是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些常见的、有广泛应用的设计基础知识,比如:应用范围、目标确定、功能设想、设计规范、冗余校验等。
四、培训后的新认识1、了解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科教法关键词一:技术素养我国技术领域的课程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技术素养这个词,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事实上,从通用技术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即便是通用技术教师对技术素养内涵的理解也还存在着种种误区,因此关于技术素养内涵的理解对于第一次接触这门新课程的老师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认为,技术素养包括理解技术的能力,使用技术的能力,管理技术的能力和参与技术活动。
理解技术的能力不仅包括对技术的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而且还包括理解技术语言,理解技术规范,理解技术伦理,理解技术价值等。
对于技术语言,其实大家并不陌生,我们每个家庭装修新房子时用的房屋结构图,装修图,就是一种技术语言。
我们购买汽车时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仪表,按钮,标志,符号等都是形形色色的技术语言。
对于技术语言,如果我们缺乏常识,缺乏一定的素养,就会遇到很多麻烦。
就如同刚才所提及的家庭装修,我们几乎相当一部分家庭因不懂技术语言,技术素养不够,而上交了一笔昂贵的学费,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人因不懂得技术语言而被关在洗手间里出不来的笑话。
对于技术规范,则更是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及的。
在技术规范的问题上,它来不得半点马虎的。
这些年,时常出现的煤矿灾难,锅炉爆炸,石油液化气泄漏等,都与管理人员,一线的操作人员技术规范意识淡薄有密切关系。
总之,理解技术的能力是技术素养的基础,有着广泛的内涵。
第二方面,是使用技术的能力。
它包括正确的使用技术,高效的使用技术,具有道德的使用技术等方面的能力。
第一讲中所提及的学生不会使用微波炉而使自己被鸡蛋炸成花脸的事例,很多人在城市地铁站里不会使用无人售票机购票的例子,以及有管理人员每次从所在的城市到北京向有关领导汇报工作,都要请一个中级以上职称的计算机人员专门赴京帮助按计算机的鼠标的事例等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技术使用能力缺乏的典型体现。
使用技术的能力是技术素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三方面,技术管理的能力。
具体包括技术选择能力,技术决策能力,技术维护能力,技术保养能力等等。
现在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技术眼花缭乱,令人目不暇接,就拿购买一台普通的电脑来说,那么多的型号,那么多的品牌,那么多的参数,那么多的配置,如何根据性价比,如何根据使用特点进行选择,这就涉及到技术选择能力问题。
这是对生活和学习用品的选择方法,还有一些是对新技术或专有技术的选择问题;如现在有很多美容技术,健体技术,有人要增高,有人要瘦身,有人要美体,但由于缺乏技术方面的选择和决策能力不少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产生了不少美容官司,甚至因技术选择不当而危及了生命。
技术管理的能力随着当代技术的发展和繁荣,已显得越重要。
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日常生活,而且影响到一个单位,甚至一个更大范围内的技术安全,经济安全和人身安全的问题。
技术素养还包括人们参与技术活动的能力。
具体有:对技术的亲近的情感,积极探究的姿态,以及对新技术的关心和社会上关于技术问题的讨论等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二:通用技术和劳动技术是有区别的首先从课程目标上它们不一样的。
比如劳动技术比较多的强调的是劳动观念的培养,还有对劳动人民的情感的培养,还有就是一个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从他那个原来的课程设计上也可以看出来。
比如说金工、木工、电工、电子技术、制图、陶艺等等。
比如就关于制图他要教一年,而我们通用技术虽然也有绘图这一块,但是只有五个学时。
所以说它属于一种通识教育,除了有动手的要求以外,更多的强调的是动脑。
实际上有些人说通用技术里面也有动手啊、也有制造模型啊,这不是和劳技一模一样吗。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打一个比方,劳动技术做东西的话,一般老师做一个范例,然后学生呢都要做的和他一模一样,越一样那就越好。
我们通用技术模型制作,最好50个同学做出来50 个样子,都不一样,都有所特点,都有创新点。
因此,对通用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与联系这个问题有模糊的认识、有不同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是因为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对它的宣传还不够充分,还不够全面,人们对它的认识要经历一个过程。
另一方面,通用技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必然涉及到其他学科,容易产生一些模糊和偏颇的认识。
但是,老师们还是要从这个模糊的认识中走出来,通用技术课程无论是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还是课程设计、课程内容上,都有着独特的追求,与其他学科相比,也有着诸多的区别。
关键词三:概念地图教学法这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教学法,从邢乃贵老师那儿听到的。
具体的记得不是很清楚,感觉和“建构主义”比较接近。
概念地图:是一种图表,可以用于指示课、单元或知识领域的组织形态。
在确定与某一课题有关的概念后,学生可以通过沿着空间等级层次或时间先后顺序的维度,创建心智或思维模式。
特点如下:a.将促进学习和思考的有效工具一一概念地图融入知识的整理之中,以图解方式直观呈现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让学习、记忆过程变得更轻松,更有效。
b.按照概念地图的构图原理,梳理各学科概念和双基知识,构建符合现代教育学学习原理和神经系统反应机理的可视化记忆网络,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2、听了几节同科同行的课对于别的老师来说可能有过一些听课的经历啦。
我虽然也听过别的老师讲课,可是听同科老师的课还真的没有。
原因很简单,我们学校教这科的就我一人儿,开课时间又短,也没机会去别的学校听。
听课的感觉非常好,主要是观摩和学习机会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