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
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为统一教会形式,将各教会所用的教仪歌曲,赞美诗等收集选编成《唱经歌集》,称为格里高利圣咏,它主要是单音音乐,拉丁文词,男声演唱,乐谱只有音高而无节拍记录,主要在天主教会每日祈祷的日课和弥撒中使用,具有很强的宗教观念和功能,追求超脱于现实的“彼岸”精神,回避世俗个性情感。
奥尔加农(organum)也叫:平行调
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最初的奥尔加农只是圣咏的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歌唱另一被称为奥尔加农的附加声部,这种简单的二声部歌唱因此被称为奥尔加农。
游吟诗人(Ttoubadours)也叫:特罗巴多
Ttoubadours于11世纪末最先出现在法国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的Ttoubadours约于12世纪末开始发展,他主要由宫廷贵族、骑士阶层甚至一些帝王组成,也有一些有才华的下层诗人、音乐家(戎格勒)加入。
他们不仅创作诗歌,谱写曲调,有时也自己演唱,他们的歌曲主要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的影响,大多是单声部,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演唱,常以爱情题材为主。
恋诗歌手(Minne singer)
12、13世纪在德国也开始出现方言抒情歌曲,这类歌曲在德国称为恋歌(minne sang),歌唱这些歌曲的歌手称为Minne singer。
12世纪后期,在德国城镇、宫廷流传,他的歌曲抽象,有时有明显的宗教色彩,音乐旋律比较稳重严肃,大多是分节歌式,成员主要是宫廷贵族。
圣诞颂歌(Carol)
15世纪中叶,英国的一种复调音乐体裁形式,Carol原是一种单声部舞蹈歌曲,15世纪已不再作为舞蹈的伴唱,而在各种仪式中或市民、宫廷、贵族和教堂的队列进行中演唱。
Carol 的题材有道德、政治、宗教等。
歌词是英文或拉丁文或两种文字混用的押韵诗节。
尚松(Chanson)
Chanson是在西方音乐史上14世纪—16世纪以法文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Chanson产生于14世纪马肖等作曲家的创作,一般采用诗歌和音乐的三种固定形式。
14世纪,由于法国音乐风格的演变,已发展为一种有复杂的节奏和对位的歌曲。
特点是:抒情、细腻、典雅。
名歌手(Meister singer)也叫:工匠歌手
Meister singer的音乐活动始于14世纪,16世纪发展。
Meister singer是德国城市中文学和音乐行会的成员。
他们是一些商人和城市手工业者阶层的音乐爱好者,并组织起来进行创作和歌唱活动,制定各种规则:每周集合一次,成员有严格的等级,升级要通过考试等,Meister singer的歌曲一般与《圣经》有关,采用单声部,等时值的音符,音节式谱曲。
歌剧(Opera)
Opera17世纪初诞生于意大利,他是将音乐、戏剧、文学、美术等结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Opera起源于古希腊的悲剧以及中世纪的礼仪剧和神秘剧、奇迹剧。
清唱剧(Oratorio)
Oratorio是一种类似Opera的大型声乐体裁,常用宗教或者寓意题材,使用数个合唱队,并且没有舞台动作和服装布景,抒情调分别明显,幕间上演喜剧的插段。
康塔塔(Cantata)
Cantata是一种声乐套曲,规格比Oratorio短小,情节较简单,内容多侧重于抒情,有管弦乐队伴奏。
交响曲(Symphony)
Symphony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原意是“声音齐响”,也就是各种乐器共用组合共同演奏的乐曲,他由17世纪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快—慢—快”三部分结构演变而成,他的乐队编制和演奏风格都随演出的场地和功能转换而变的更加成熟。
奏鸣曲(Sonata)
Sonata是18世纪逐渐形成的,由不同数目的乐章组成,彼此形成内在逻辑联系,各+乐章间、调性速度、情绪形成对比的一种器乐体裁类型。
协奏曲(Concerto)
Concerto一词原意是“竞争或对抗”是由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组成的一种器乐体裁,以展示独奏乐器的技巧与管弦乐队的合奏交相辉映的特点。
交响诗(Symphonic poem)
Symphonic poem是李斯特首创的单乐章的带标题的管弦乐体裁,以主导动机贯串、发展、变化到音乐的统一和戏剧的发展,并具有大型管弦乐队配置的丰富音响,而且突出乐器的特殊色彩,常与文学、戏剧、绘画有密切联系。
大歌剧(Grand opera)
Grand opera是19世纪20—30年代在巴黎出现的,是一个四或五幕的大型歌剧、史诗或历史性内容,追求跌宕的情节和轰动的舞台效果,歌剧中穿插芭蕾舞,大场面,运用大合唱和大管弦乐队。
微分音音乐(Microtone)
小于半音的音程被称为微分音,用微分音作成的曲子叫微分音音乐。
噪音音乐(Music of noisc)
是由噪音所组成的,没有固定的音高,振动不规则的音乐,是未来主义思潮在音乐上的表现。
序列音乐(Serialism)
是在作曲方法上按照固定顺序进行安排的一种音乐。
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
可以泛指一切利用电子手段产生、修饰的声音制作而成的音乐,与由共鸣体自然发音的音乐相区别。
偶然音乐(Caleatory music)
是作曲家一定程度地故意对作品的创作和演出不加控制的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Impressionist music)
指用简短的音乐主题、色彩斑斓的和声、丰富多变的织体、细腻透明的配器,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生活风俗和神话意境的标题小品,突出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音乐往往具有朦胧、飘逸、空幻、幽静的气氛。
8.经文歌
13世后半叶最流行的复调体裁是经文歌。
它是从巴黎圣母院复调音乐中运用迪斯康特手法的段落-克劳苏拉派生而来的。
在那里原来无词的上方声部在加上新的歌词后,便被称作经文歌。
最典型的经文歌有三个声部,上方两声部可以各自采用世俗内容的歌词。
Aria:咏叹调,抒情调配有伴奏的独唱曲,是歌剧或清唱剧里的歌曲,有时用于抒情的器乐曲上。
Cantata:清唱剧以宗教文字为歌词,配以器乐伴奏的乐曲,但也有极少数是宗教的世俗清唱剧。
Concerto:协奏曲巴罗克时期发展出来的曲种,通常是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团合奏的乐曲,有时独奏乐器会有两至四件。
Etude:练习曲原指一些为针对某一种演奏技巧而作的简短乐曲,但在浪漫时代也有作曲家写作极为艰深的
练习曲在音乐会中演奏。
Fugue:赋格曲源自拉丁文fuga,即逃遁的意思。
赋格是复音音乐的重要曲式,同一旋律反复出现,互相重叠,或互相“逃难”对方。
March:进行曲为进行或游行而作的拍子短曲。
Mass:弥撒曲以天主教弥撒中经文为唱词所写的大型声乐作品。
Minuet:小步舞曲原是一种法国舞曲,在十七世纪开始发展成艺术音乐的一部分,常见于巴罗克时期的舞曲或古典时期交响曲的第三乐章。
Nocturne:夜曲浪漫气氛丰富的缓慢乐曲,大多数夜曲都是钢琴曲。
Opera:歌剧谱成音乐的戏剧,音乐,台词和剧情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四百年歌剧艺术衍生出不同的类型:严肃歌剧(OperaSeria),诙谐歌剧(OperaBuffa),美声歌剧(BelCantoOpera),轻歌剧(Operetta),德国轻歌剧(Singspiel),乐剧(MusicDrama)和法国喜剧歌剧(OperaComique)等。
Overture:序曲法文开放的意思,是歌剧或神剧等同类作品开始时的器乐前奏。
浪漫时期发展出音乐会序曲(ConcertOverture),是一种独立的管弦乐作品。
Partita:组曲原是一种主题与变奏(Themeand<I>var</I>iations)的曲式,巴罗克时期演变成组曲的意思。
Plainsong:素歌(请参阅GregorianChant)。
Polyphony:复音音乐两个或以上独立声部组合的音乐。
Prelude:前奏曲浪漫时期用于歌剧或芭蕾舞剧每一幕的前奏,有时更取代序曲。
也是一种没有明确形式的独立乐曲,通常是十分简短的钢琴曲。
ProgrammeMusic:标题音乐以纯音乐描述一个标题甚至故事的器乐曲。
Recitative:宣叙曲在歌剧或神剧中以歌唱方式说话。
与咏叹调比较,宣叙调重
叙事,音乐只是附属性质。
equiem:安魂曲天主教礼仪为死者送葬的弥撒曲。
Rhapsody:狂想曲浪漫时期一种形式自由的曲种,经常以既有的旋律为基础写成器乐曲。
Rondo:回旋曲古典时期一种节奏轻快的曲式。
其中的主要乐段会与其他乐段轮替出现。
回旋曲大多出现于协奏曲或奏鸣曲的终结乐章,但也会独立乐曲的形式出现。
Scherzo:诙谐曲意大利文玩笑的意思。
十九世纪由贝多芬发展出来,取代小步舞曲(Minuet)的地位。
Serenade:小夜曲意指夜间的音乐。
十八世纪时一种多乐章组成的器乐曲,经常是为庆祝活动而写的。
Sonata:奏鸣曲意大利文声响的意思,有别于歌唱的声音。
奏鸣曲是一种专为某种乐器而写的音乐。
除了钢琴奏鸣曲以外,大多数的奏鸣曲都有钢琴伴奏,但也有巴罗克时期的三重奏鸣曲(TrioSonata)是为三件乐器而写的(其实是四人合奏的,但伴奏者不算在内)。
variation:变奏曲以同一主题(Theme)作一连串变奏的乐曲。
在每个变奏中,同旋律会以不同和声,节奏,速度,加减音符甚至倒弹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