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水准测量原理教案

1水准测量原理教案

第一节水准测量原理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能够合理地选择水准点、转点和测量路线;
2、能够做到仪器位置合适,后、前视观测顺序和跑尺顺序正确;
二、知识目标
1、知道水准测量的理论依据;
2、知道水准点、转点、三种水准路线的含义和区别;
三、情感目标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水准测量的观测步骤和施测方法;
▲教学难点
1、水准测量原理;
2、水准测量的成果检核。

▲教学方法
问题解答法。

▲教学用具
课件:①单元学习目标;②水准测量原理图;③水准点标石示意图;
▲教学过程
[投影]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大家学习了水准仪和水准尺的使用方法。

我们知道水准仪的主要功用是在地面上建立水平视线,并在水准尺上进行读数。

那么我们建立水平视线在水准尺上读数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与高差或高程测量有什么关系
呢?
二、新课教学
(一)水准测量原理
[探讨]地面上现有A、B、C三点,已知A点的高程H A,如何测知B点和C点的高程(三点中B点最高)?
[投影] 水准测量原理图(提示:与所探讨的问题相联系)
[归纳]在AB之间和BC之间分别建立水平视线,在ABC三点各立尺,读取两组读数。

AB间:A尺读数为a A,B尺读数为b B 。

BC间:B尺读数为a B,C尺读数为b C 。

则有:h AB=a A-b B,H B=H A+ h AB;h BC=a B-b C,H C=H B+ h BC。

其中有高差传递,H C=H B+ h BC= H A+ h AB+ h BC
[讨论]
1、上面计算的高差h AB和h BC有无正负?什么时候为正?什么时候为负?
2、每次计算高差都是“后视读数a,减去前视读数b”,这是为什么呢?
3、上面是三个点的情况,如果是四个点或更多的点,如何测算高程?
[结论]
1、计算高差的通用公式:h = a-b ;
2、计算高程的递推公式:H前=H后+h后前= H后+(a-b);
3、计算高程的另一表达式:H前= (H后+a)-b= H i-b;
4、高差性质:
[练习]
1、已知A点高程为238.325m,AB两点之间高差为(-2.123)m。

问:AB为上坡还是下坡?B点高程是多少?
答:AB为下坡,H B=236.202m。

2、从左到右依次有1,2,3,4,5,6,六个测点。

已知H1=156.000m,h12=1.230m,h23= -0.586m,h34= -1.030m,h45=0.642m,h56=2.100m。

问:2点,4点,6点的高程分别为多少?
答:H2= H1+h12= 157.230m;
H4= H1 + h12+ h23+ h34=155.614m;
H6= H1+ h12+h23+h34+h45+h56=158.356m。

[作业]
1、将水准仪安置在O点,水准尺依次放置于ABC三点,瞄准A 点读数为1.240m,瞄准B点读数为-0.546m,瞄准C点读数为2.560m。

若水准仪的视线高是500.000m,试求ABC三点的高程,并说明B点
读数为什么出现负值?
答:H A=498.760m H B=500.546m H C=497,440m;B点读数出现负值是因为B点位置在视线之上,即水准尺的零点在视线之上,所以反向读数产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