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试卷33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试卷33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试卷33(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学根据是( )。

A.行为人的行为:符合犯罪构成√B.行为人实施了危害行为C.行为人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D.行为人的行为具有可责性在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上,考试大纲坚持哲学与法学根据说。

就法学根据而言,刑事责任的法学根据是行为人的行为符合犯罪构成,仅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或者仅有犯罪构成,都不可能成为刑事责任的法学根据,只有它们密切结合形成犯罪构成事实即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才是刑事责任的法学根据。

可见,选A项。

2.就刑事责任在刑法理论中的地位而言,我国采取的比较可取的学说是( )。

A.罪、责平行说B.基础理论说C.罪、责、刑平行说√D.犯罪构成说就刑事责任在刑法理论中的地位而言,我国有罪、责平行说,基础理论说和罪、责、刑平行说三种学说。

基础理论说认为,刑事责任在价值功能上具有基础理论的意义,它所揭示的是刑法的基本原理,其具体内容应当有犯罪论、刑罚论和罪刑各论。

罪、责平行说认为,刑事责任是与犯罪相对应并发生直接联系的概念。

犯罪是刑事责任的前提,刑事责任是犯罪的法律后果,刑罚虽然是实现刑事责任的基本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实现方式,非刑罚处理方法也是实现刑事责任的方式之一。

所以刑罚与非刑罚处理方法,同是刑事责任的下位概念。

罪、责、刑平行说认为,犯罪、刑事责任、刑罚是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范畴,刑事责任是介于犯罪与刑罚之间联结犯罪与刑罚的纽带。

刑事责任与犯罪的关系是:犯罪是刑事责任的前提,刑事责任是犯罪的法律后果;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是:刑事责任是刑罚的前提,刑罚是实现刑事责任的基本方式。

我国采取的比较可取的学说是罪、责、刑平行说。

故选C项。

3.《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该刑罚处理方式属于( )。

A.消灭处理方式B.定罪免刑方式√C.定罪判刑方式D.转移处理方式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包括定罪判刑方式、定罪免刑方式、消灭处理方式和转移处理方式,其中,定罪免责方式是指法院对犯罪人认定有罪作出定罪判决而免除处罚。

《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的对中止犯的免除处罚,就属于定罪免刑方式,故选B项。

4.下列关于刑事责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收容教养属于一种非刑罚处理方法B.只有刑罚才是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C.对行为人作有罪宣判但免予刑事处罚的,不属于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D.没收违禁品和追缴犯罪所得不属于非刑罚处理方法√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包括刑罚和非刑罚处理方法,非刑罚处理方法如对行为人作有罪宣判但免予刑事处罚的情形。

非刑罚处理方法适用的前提是行为人负刑事责任,只不过对行为人采取了非刑罚处理方法而已。

收容教养并非属于非刑罚处理方法,而是一种社会保护措施,与刑事责任的实现毫无关系。

可见,A、B项表述错误。

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包括定罪判刑方式、定罪免刑方式、消灭处理方式和转移处理方式,C项表述的情形属于定罪免刑方式,故C项表述错误。

没收违禁品和追缴犯罪所得不属于非刑罚处理方法,而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

可见,D项表述正确,选D项。

5.《刑法》第11条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这属于刑事责任承担方式中的( )。

A.转移处理方式√B.定罪判刑方式C.定罪免刑方式D.消灭处理方式解决刑事责任的方式包括定罪判刑、定罪免刑、消灭处理和转移处理四种方式。

转移处理方式是指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不是由我国司法机关解决,而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6.《刑法》第37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这属于刑事责任承担方式中的( )。

A.转移处理方式B.定罪判刑方式C.定罪免刑方式√D.消灭处理方式定罪免刑方式是指法院对犯罪人认定有罪作出定罪判决而免除刑罚。

本题表述的情形就属于定罪免刑方式。

此外,《刑法》第10、19~22、24、27、28、67、68、383、390、392条都有可以或者应当免除处罚的规定,这些规定都是以定罪免刑方式解决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

不论是给予非刑罚处理方法的处理,或者是免除处罚,都没有否定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存在。

它们都是以有罪宣告为前提,而宣告有罪,就意味着存在刑事责任;宣告有罪的判决,是对犯罪行为的否定和对犯罪人的谴责,从而定罪免责也就成为解决刑事责任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是解决刑事责任的辅助的次要方式。

可见,选C项。

7.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剥夺或限制犯罪人的某种权益,使犯罪人感到痛苦,这体现的刑罚功能是( )。

A.教育改造功能B.安抚功能C.惩罚功能√D.威慑功能刑罚具有剥夺功能、惩罚功能、教育改造功能、安抚功能、威慑功能和教育鼓励功能等。

刑罚具有惩罚功能,即刑罚是惩罚犯罪人的手段,它以剥夺犯罪分子的某种权益为内容,同时也体现着国家对犯罪行为的否定评价和严厉谴责。

任何人只要实施了犯罪,就要受到刑罚的制裁,即剥夺或限制犯罪人的某种权益。

权益的剥夺或限制对于犯罪人而言是痛苦的,刑罚正是通过对这种犯罪人的惩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就是刑罚的惩罚功能。

可见,选C项。

8.刑罚威慑功能的对象是( )。

A.有可能犯罪的不稳定分子√B.人民群众C.犯罪人D.被害人国家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会使社会上有犯罪倾向的不稳定分子感受到思想上、心理上的影响和震撼,出于对刑罚的畏惧而不敢实施犯罪。

因此,刑法威慑的对象只能是有可能犯罪的不稳定分子。

可见,选A 项。

9.下列选项是刑罚一般预防对象的是( )。

A.人民群众B.犯罪被害人C.不稳定、有可能犯罪的人√D.犯罪人一般预防,就是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预防尚未犯罪的人实施犯罪。

一般预防即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使社会上那些不稳定、有可能犯罪的人由于看到了犯罪的必然结果是刑罚的惩罚,从而不敢以身试法、不敢犯罪。

因此,犯罪一般预防的对象是可能实施犯罪的不稳定分子,不可能是人民群众、犯罪被害人,也不是犯罪人。

故选C项。

10.我国对刑罚的目的采取的学说是( )。

A.报应主义学说B.威吓主义学说C.功利主义学说D.相对报应刑论学说√我国采取相对报应刑论学说,即认为刑罚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惩罚犯罪的正义要求,同时也具有预防犯罪的目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可见,选D项。

11.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使得刑法的规定从抽象变成具体,从而使得社会上一些有犯罪倾向的人不敢实施犯罪,这体现了刑罚具有( )。

A.剥夺功能B.教育功能C.威慑功能√D.惩罚功能国家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会使社会上有犯罪倾向的不稳定分子感受到思想上、心理上的影响和震撼,出于对刑罚的畏惧而不敢实施犯罪,这就是刑罚的威慑功能。

12.通过对实施经济犯罪的人适用财产刑,剥夺其再次实施经济犯罪的资金,这体现了刑罚的( )。

A.一般预防B.特殊预防√C.教育功能D.鼓励功能通过对实施经济犯罪的犯罪人适用财产刑,剥夺其再次实施经济犯罪的资金,这是对犯罪分子再犯能力的剥夺,体现了刑罚的特殊预防。

可见,选B项。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3.下列情形构成集合犯的是( )。

A.数次实施非法行医行为的√B.以赌博为业的√C.连续实施抢劫行为的D.以牟利为目的数次传播淫秽物品的√集合犯是行为人以实施不定次数的同种犯罪行为为目的,即行为人不是意图实施一次犯罪行为即行结束,而是预计实施不定次数的同种犯罪行为。

数次非法行医,行为人就是意图实施不定次数的非法行医行为。

可见,选A项。

集合犯有常业犯和营业犯之分。

常业犯是指以一定的行为为常业的犯罪,对于这种犯罪,实施一次性为,如实施一次赌博行为,犯罪还不能成立,只有反复实施赌博行为,才能构成犯罪。

以赌博为业的,构成赌博罪,是集合犯,故选B项。

营业犯通常是指以营利或牟利为目的,意图反复实施一定的行为为业的犯罪,例如传播淫秽物品,只要以牟利为目的,实施一次可能构成犯罪,实施数次仍然构成犯罪。

可见,D项表述属于集合犯,故选D项。

C项表述构成连续犯,而不是集合犯。

从数个同种行为构成一罪来看,集合犯和连续犯相近似,连续犯和集合犯的关键区别在于:集合犯是刑法规定同种的数行为为一罪,是法定的一罪;而连续犯,连续实施的同种数行为均独立构成犯罪,是数罪但只作为一罪处理。

14.下列情形不属于结果加重犯的是( )。

A.侮辱他人导致他人自杀身亡√B.监管人员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与体罚虐待致人死亡√C.强制猥亵侮辱妇女致人死亡√D.遗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致其死亡√构成结果加重犯的前提是行为人实施了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在这一前提基础上,再行考虑基本犯罪构成以外的重结果。

根据《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

侮辱他人导致他人自杀身亡,本属于侮辱罪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而不是侮辱罪以外的重结果,因而A项表述不是结果加重犯。

C、D项表述的情形与A项表述的情形相同,也不是结果加重犯。

行为人虽然实施了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并由此产生了重结果,但刑法不是对其单独规定较重刑罚,而是规定按照另一较重犯罪定罪处罚,不是结果加重犯,而是转化犯。

根据《刑法》第248条规定,监狱、拘留所、看守所等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员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或者体罚虐待,情节严重的,构成虐待被监管人罪。

致人伤残、死亡的,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

可见.B项表述的情形是转化犯,而不是结果加重犯。

15.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结合犯所结合的数罪必须是数个不同的犯罪√B.牵连犯的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的罪名√C.吸收犯成立的前提是数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D.同种数罪不能成为并罚数罪结合犯所结合的数罪,原为刑法规定为数个独立的犯罪,所谓独立的犯罪,是指不依附于其他犯罪、符合独立的犯罪构成的行为。

数个独立的犯罪即数个不同的犯罪。

可见,A项表述正确。

牵连犯的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罪名,即牵连犯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

可见,B 项表述正确。

吸收犯成立的前提是必须有数个犯罪行为,而且数个行为所触犯的罪名是不同的,以此区别于想象竞合犯。

可见,C项表述正确。

数罪有并罚数罪和非并罚数罪之分。

一般而言,异种数罪要并罚,而同种数罪不:并罚,但在特殊情况下,同种数罪也可能成为并罚数罪。

例如《刑法》第70条规定,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数罪并罚的原则,决定执行的刑罚。

这里所说的新发现的罪,即包括同种犯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