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可再生能源

浅谈可再生能源

浅谈可再生能源概论:能源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削减贫困的重要资源,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宏观财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经济的发展不仅导致对能源需求总量的增长,而且引起能源结构的变化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环境友好性能源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全球每年消费的一次能源总量已超过4.02x10(18)J,其中化石燃料的消费占总量占79.6%(石油35.3%、煤炭23.1%、天然气占21.1%),可再生能源及核能分别占13.9%和6.5%f1,且呈上升趋势。

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l、可再生能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1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全球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将导致地球亿万年积存下的宝贵资源迅速耗竭,据预测,世界能源中石油将在40a内枯竭。

天然气将在60a内用光,煤炭也只能用220a。

同时化石燃料的消耗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得温室气体增加,引起气候变化,生态破坏。

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2001年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开发量近20亿t标准煤,约占全球一次能源供应总量的13.5%.其中可燃生物质能约占l0.8%,水能占2.2%,其他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能新技术等开发量合计占0.5%。

在可再生能源中,风电发展最快,到2006年.全球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达7422万kW。

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太阳能发电发展也很快,光伏发电制造能力超过56.0万kW,实际装机容量在220万kW左右。

2005年底全球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达44GW;生物液体燃料超过369亿L。

同时,地热能和海洋能的开发利用也都取得新的进展。

显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

由此可见.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持续高涨。

1.2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从能源总量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主要依靠国内供应,能源自给率为94%。

从2001~2005年我国的实际GDP增长了45%.而能源消费却增长57%.如此巨大的能源消费,使我国能源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受资源限制.我国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仅占世界人均量的l1.0%和4.0%。

加之能源利用技术落后,效率较低,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能源资源的消耗速度可能比国外更迅速,致使我国将更早面临能源枯竭的威胁;其次,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

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矸石、腐蚀性水、煤泥、灰渣和飞灰等,已构成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成为制约所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比例过高。

因此.降低煤炭消费比例是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任务。

由于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有限,只能通过增加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

核废料的处理问题难以解决.致使我国核电只能保持适度规模发展;我国水电资源分布不均且受输电容量技术制约;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开发可再生能源是替代煤炭、弥补油、气供应不足、优化能源结构的一种重要选择。

我国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大.能源安全问题已十分突出。

可再生能源属于本地资源.通过一定的工艺技术。

可转换为电力和其他形式的能源.如乙醇燃料、生物柴油和氢燃料,将减轻对石油的依赖,为提高能源供应安全性做出贡献。

另外。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因地制宜地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水能等可再生资源,逐步实现农村用能的优质化和清洁化,既是促进这些地区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偏远地区居民用电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维护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可靠方式。

在农村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可以保护我国退耕还林的建设成果。

为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由此可见,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3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第一阶段:到2010年,实现部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商业化。

通过扩大试点示范、在政策的激励下推广应用,使现在已经成熟或初步成熟的小水电、风电、太阳能热利用、沼气、地热采暖等技术达到完全商业化程度。

第二阶段:到2020年,大批可再生能源技术达到商业化水平,努力使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总量的18%以上。

发电装机0.9亿-1亿千瓦,能源开发总量达到4亿-5亿吨标准第三阶段:全面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商业化,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达到30%以上,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

第四阶段:到210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达到50%以上,并基本消除传统利用方式,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的根本性改变。

2、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及其优势能源资源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二类。

可再生能源的含义在我国是指除常规的能源外的小水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

在长时间以来,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是我国生产、生活使用的主要能源,向全社会供应,而可再生能源是以非商品的能源形式个别的、小量的供应,还不是主要供应能源。

可再生能源的优势:1、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

据有关专家预测估算,风能资源约16亿kw,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2.5亿kw;地热能资源远景储量为1353.5亿t标准煤,在西藏、云南有多处高温地热资源,可用于发电的地热资源潜力约600万千瓦;生物质能潜力估计为7亿t标准煤当量左右,其他太阳能、海洋能、水电能等储量更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同时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还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消费量还很低。

煤炭占整个能源消费构成的66%,石油占23%,天然气占2.7%,而可再生能源只占整个能源消耗的2.5%。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2、可再生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利用广泛、不污染环境、最廉价的清洁能源。

3、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使得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目前以石油,煤为代表的化石燃料仍然是能源的主要来源。

一方面,化石燃料的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大量的CO2,SO2,NOx气体以及其他污染物,导致了温室效应的产生和酸雨的形成。

另一方面,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有限的储量,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带来了严重的能源危机。

据估计,按照目前的消耗量,石油仅仅能维持不到50年,而煤也只能维持200年。

而作为能源需求大国的中国,其石油进口比例正在逐年增加,2007年进口比例是47.2%,2008年49.%,2009年52%,2010年54.8%,2011年56.5%,按照这种速度进行下去,不用多久就会超过60%,因此发展清洁的,可再生的新能源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从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情况来看,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并没有减少。

从现在起到2030年,针对可持续能源领域的投资有望在2012年达到每年4500亿美元的水平;从2020年开始,投资有可能增加到每年6000亿美元。

同样在我国,随着我国能源需求日益增加,使我国的能源需求形势越来越紧张,如何解决能源危机成了国家亟需解决的重点。

根据我国中长期能源规划研究,2020年之前,我国将投入2万亿用于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与研究。

到2050年前后,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是主导能源之一,可以满足8.8亿到17.1亿吨标煤的能源需求,占全国能源需求的17%到34%;含水能则可以提供13.2亿到21.5亿吨标煤,占全国能源需求的26%到43%。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

太阳能较丰富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年辐射量超过60万焦耳/平方厘米,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1.7万亿吨标准煤的能量;我国风能资源总量约为7~12亿千瓦,陆地技术可开发风能资源储量大于海上,年发电量可达1.4~2.4万亿千瓦时;当前可利用生物质资源约2.9亿吨,主要是农业有机废弃物;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总量非常丰富,约为6亿千瓦左右,全国水能技术可开发量,至少也在5亿千瓦以上,年可提供电量2.5万亿千瓦时。

因此,我国具有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潜力,可以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能源保障,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有可为。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要解决我国当前能源潜在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改善能源结构,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用清洁的能源逐步替代高含碳量煤矿燃料能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是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最好的选择。

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长时间以来主要以矿物能源特别是煤炭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污染环境严重,空气污染范围从室内扩大到城市和区域,酸雨污染加重,使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的农作物和森林受到酸雨损害影响;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石漠化、沙化和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造成的呼吸道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发展新能源,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有效的缓解生态环境破坏和身体健康,实现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实现能源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以电力为例,电力是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然而由于过分依赖诸如煤之类的化石燃料,电力部门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部人类排放总量的37%,而且这一比率还在迅速上升。

这恰恰威胁了电力所能带来的发展,把大众臵于更加频繁的干旱、洪涝、暴风雨、栖息地破坏、农作物减产、海平面上升以及疾病肆虐的危险之中。

为此,WWF 在全球范围启动清洁电力行动,呼吁并督促社会的各重要部门 - 包括电力公司、金融机构、政界以及消费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共同促使电力行业尽快地由使用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

中国电力部门仍主要依赖煤炭资源,75%的电力来自煤电,不仅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也造成严重区域环境污染。

此外煤炭开采过程中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以及水资源的破坏与污染,对附近居民的生活亦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但如果我们能够确定一个清楚的发展方向,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应用,通过提高所有电力设备和电器的能源利用效率、转向低碳燃料以及广泛应用零排放的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给我们的环境带来良好的改善,还能给我们的成本带来一定的缩减。

WWF最近的一份研究表明,倘若充分利用各种减排技术,如风电、太阳能发电、地热、小水电以及在现有电厂中利用可持续生物质能混燃技术等将使可再生能源占总发电份额的40%-60%,其中能效技术运用的成功与否将有助于提高这一比例。

与此同时,假若在2020年之前清洁电力行动提出的59%的减排目标得以实现,则消费者的净支出将每年下降860亿美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