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人文精神的塑造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单元,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当前我校的校园文化内容中的每一条也都体现了这一主体地位,所以必须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全面实施人文关怀,才能最好的发挥这一主体的能动性,创建一个以“和谐”为主题的校园文化。
一、什么是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一切校园人在校园内部环境和校园外部环境的互动下,形成的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是一种氛围,它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者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的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所以校园文化决不是一个单纯的在语言层面上的概念表述,而是一所学校所张扬出来的与众不同的个性,是一所学校在教育市场竞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长久不衰的刚性。
不同的学校也应该有不同的校园文化,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气息和文化色彩。
人文精神是什么?对于大学生而言,人文精神主要来源于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
人文知识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媒体,获取人文知识可凭借视听,可以从课堂上、媒体中获取;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
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
所以人文知识不同于、更不等于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一定具有人文精神。
大学生学的是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如果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意识、思想和情感,没有转化为良好品德和善行,那就只能是口头上的知识而已;有些农民虽然没学过多少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却因为生长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的环境里,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使他们具有了体现人文精神的思想、情感和行动。
当然,这并非说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就不重要、可有可无了;有了人文知识,就为培养人文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理性知识背景——此不待言;这里强调的是,人文知识一定要经过内化转变为人文精神,变为自己的意识、思想、情感乃至行动,而这个内化过程最注重的是一个氛围,所以好的校园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和塑造人文精神
1、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物质文化环境
古代诗人谢灵远写道,“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于憺忘归”。
环境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人,影响人;人的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受到陶冶。
所以要营造和谐的物质文化环境,使全校师生员工生活在和谐物质文化氛围之中。
这是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指学校建筑、设备设施、绿化美化等学校硬件以及表现校园精神文化的雕塑、标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包括校园的一草一木等。
这些物质文化虽然是一种表现形式,但可以通过这种表现形式去促进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和激发创造精神,同时也能使他们在这种物质文化氛围中形成一定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价值观,让每一个人都以在佛山科技学院工作为骄傲。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学校的教学大楼及各种设施、设备不在于精美和华丽,而在于以师生为中心,体现适用、实用和较高的利用率。
而且这些都应具有教育作用,而不应成为摆设。
如果一味地追求物质条件的改善,而不考虑这些条件是否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那么就不仅造成了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也是对教育宗旨的背离,因为学校教
育的根本宗旨是为师生自主自由的发展服务,这就决定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应本着简朴、实用、高效的原则进行,而不应追求豪华和完善,在教育事业发展的今天,校园的物质文化也常常作为潜在课堂,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譬如说:一所校园如果光看到一排排房屋建筑,而看不到树木、草地,虽然很有气势,但作为校园就会使你感到不和谐。
不难想象学生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校园环境中读书、学习,往往油然而生的感觉是温馨、舒适、心情舒畅。
校园里的一座雕塑,虽然不很起眼,但师生们课余时间看到它,常常就会得到激励,受到启迪,催人奋发。
因此作为校园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物质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人文环境
和谐人文环境,主要是人的和谐,是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
庄子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认为“与人和”是人间最大的乐事。
因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中心任务。
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仅会给教师、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更会给他们带来学习和工作上的活力和创造性。
这首先要求搭建民主平台,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 让教师学生都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 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 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 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给学生一片能够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 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 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 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
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
建立浓郁而温馨、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学校主流文化。
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 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 积极向上求进步;学习上自主, 主动参与和探究; 生活上自立, 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 主动约束与反省。
在具体工作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生手册》的制定、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制定班纪班规。
但是,单就个体而言,差异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绝对的。
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在文化建设中设法协调好这些矛盾。
这主要体现在日常管理中符合本校,本部门特有的管理理念和人文精神。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下,大家都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学会宽容,学会妥协,只要求“和”(和平、和谐、和解)而不强求“同”,实现和谐融洽。
促进广大教师和师生团结协作、共荣共进, 牢固树立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事业心。
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共同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成果。
它浸透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全部思想境界和行为关系当中,不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广大的老师和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不仅在为校园文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更多的是在享受这种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校的每一个元素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并且这样也能够更加突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所以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是改变目前片面理解校园文化的可行之举。
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学生具有人和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素质,具有引导启迪价值的文化活动,其最终目的就在于觉醒个人,使其最求崇高的价值理论、崇高文明,塑造健全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以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艺术熏陶为基础,以德育信念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必定会宏扬民族精神,创新文化。
尊重人,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而不是简单把他们当作管理、禁止的对象。
校园文化规范不是不要,但要淡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推到前台来的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这种建设,规范就会向反面转化,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是一句空话。
这种人文主义的态度,也就是素质教育对于我们教育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假
如我们有了这种态度,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创造精神就会释放出来,就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就能建设一种健康的、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
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需要发展的系统工程。
每一位校园人是一所学校的血液,让他们都能够感受并发展这种文化,学校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每一位林大人都应融入到学校有特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课程结构及校园建设之中。
人怎样生活就能成为怎样的人,如何让师生在校园里度过其一生中最美丽、最宝贵的生命时光, 如何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而取得最大的成功和幸福应成为教育管理者关注的焦点。
人的发展决定着校园文化及学校长远发展。
所以,“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本质的内容。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让浓郁的人文文化熏陶每一位林大人的灵魂,长此以往,不但可以帮助学校积淀厚实的文化底蕴, 还可使“德润人心, 文化林大”的菁菁校园成为每一位林大人心灵归依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