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区道路系统规划
针对交通需求预测中的交通结 构、各种交通方式的平均出行距离 等指标的预测结果,结合车辆排放因 子、车辆能耗特性、交通行为者的心 理承受状况、资金利用情况等参数, 测算该规划方案可能发生的交通环境 承载力。如果满足交通环境承载力的
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 现有的土地利用。
生态工业园区道路规划除了满 足交通要求外,还应结合道路性质, 加强地上、地下及其两侧空间利用, 可将游憩、购物等活动融合进去,以 提高道路时空生态位的重叠作用。如 对园区局部可开辟“慢速街道”,在 此街道中通过树丛、交叉口窄的路缘 石、地面限速处理等措施,实现汽车 稳定的慢速行驶。在慢速街道里,自 行车、电动车是被鼓励使用的,在这 里人的活动自由度增加。
交通系统所在的自然环境特 征,如气候、水文、地理状况、植被 状况等。
交通系统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目 标,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交通环 境承载力为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 特定交通结构下,在交通环境系统的 功能和结构不向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 下,交通环境所能承受交通系统的最 大发展规模。
交通环境承载力主要包括:交通 环境污染承载力、交通环境自然资源 承载力、交通环境心理承载力和交通 环境经济承载力。在交通环境容量确 定的情况下,交通环境承载力主要取 决于单位交通量的排污强度、资源消 耗量、区域居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区 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由于不同交 通工具的特征指标有很大差异,所以 不同交通结构的交通环境承载力也是 不同的。交通环境承载力达到最大值 时的交通结构是最理想的。
交通信息是交通管理者利用交通 语言传递给出行者的一种信息,包括交 通管理信息和出行服务信息。随着城市 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们出行活动的 愈加频繁,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截 至2007年6月我国汽车总量已愈1.5亿
辆,其中北京市的汽车拥有量已突破 300万辆。家用小汽车的逐步普及,出 行活动频率的逐步加快,使得更多的远 途出行者愿意采用自驾车这种私密化、 个性化的出行方式,由此对道路状况缺 乏了解的非专职驾驶人比例大大增加, 造成驾驶人对陌生环境下的交通信息储 存匾乏,以致碰到意外情况时措手不 及。因此,向驾驶人提供最佳的交通信 息,保障其对交通信息的记忆,对驾驶 人出行最佳路径选择尤为重要。
信息的误差,以保证信息传递的 准确性。
影响瞬时记忆因素
作为交通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
确定合理的园区空间结构布局。 将确定合理的交通方式和结构的
理念贯穿到整个规划过程,充分考虑 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效率、园区的规划 和布局、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 交通工具的实际运载能力和交通管理能 力,把交通活动对交通环境的影响约束 在一定的范围内。
有利于园区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 整,促使企业朝着规模化、专业化的方 向发展。
空间的广泛性。工业生态园可以 不受地域限制,只要存在生态化工业关 系,这些企业无论分布在哪里,都可以 成为工业生态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生态工业园区最本质的特征就在 于企业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企业与自然环 境间的作用。与传统的工业园区有着重 要的区别,生态工业园区的运作是由体 现生态学原则的园区设计来实现的。它 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源的正确设计 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间共生网 络,一个企业的废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 原材料,企业间能量及水等资源梯级利 用,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最终
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地接 受交通环境承载力的约束,而是充分考 虑交通系统发展与承载力之间双向作用 的关系,协调优化,使交通发展与交通 环境同时达到“双赢”。同时,随着科
技进步和新型低能耗、低污染交通工具 的引入,交通排放因子、能耗和资金消 耗等特性相应变化,导致在交通环境容 量下降和环境质量标准提高的趋势下, 交通环境承载力反而不断增大,即园区 交通系统发展允许规模上限不断扩大。
园区生态交通系统的发展目标
满足生态极限的约束 园区交通的正常运转需要来自自
然环境系统的有效供给。园区交通发展 伴生的土地占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等负面影响,又给长期维持这种输入带 来潜在威胁。满足生态环境极限的约 束——交通环境承载力,是园区生态交 通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 以人为本
园区生态交通的核心是为人服 务,应充分考虑人的舒适性、安全性 和便捷性,不仅顾及到驾驶员,也包 括广大骑车者、步行者以及其他交通 弱者的舒适性、安全性和便捷性,同 时还应将路网周围地区居民受到的交 通废气污染、噪声、振动等污染情况 的危害程度作为考虑的范围。“以人 为本”不仅是园区生态交通的最高要 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体现了生态 化工园区终极目标。 高效
园区生态交通系统的核心目标是 高效,即要在保证满足交通需求(快 速、安全、舒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 降低环境的负载程度,减少土地的占 用、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的消耗, 追求园区生态交通系统总体效率的最 大化。
交通环境容量及承载力
交通环境是指围绕交通活动的外 部世界。此处所指的交通环境不是指单 纯的自然环境,而是包含与交通系统有 关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在内的复合 环境系统。该系统是围绕环境主体—— 交通活动者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多种组 合并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 递与主体产生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
交通环境容量是指一定时期、一 定区域、现实或拟定的交通环境结构不 发生恶性质变的前提条件下,交通环境 系统发挥正常功能时所能承受交通系统 所占用的资金、容纳的污染物质和消耗
的自然资源的最大值。交通环境容量是 一个总量特征值,它的制约因素是:
交通系统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 发展特征,如区域功能规划、产业结 构等。
文 / 孙睿
交通标志的重要性
交通标志是道路交通语言之一, 是道路提供交通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随着我国交通行业的飞快发展,高速公 路里程不断增加,城市路网愈加复杂, 各等级道路交织、不同交通方式并存、 交通流量大、交通事故频发等,交通标 志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使得交通 信息繁多。截至2007年我国高速公路 里程己达4.54万公里,特大城市如北京 路网密度己达92公里/百平方千米。在 这种复杂的交通环境下,一些刺激因素 都会影响驾驶人的正常驾驶任务,驾驶 人难以记住如此繁多的交通标志,导致 出行效率低和出行安全性不高。
企业间的生态化关联关系。不同 产业和企业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关联 与互动,构成了工业生态链或生态网, 从而形成了工业生态体系。
废物排放最小化。通过企业之间 构建的生态产业链或者生态网,物质和 能量在园区内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向 园区外的排放达到了最小化。
区域内信息实现高度共享。共享 消除了传统企业之间各自为政、信息不 畅通的弊端。
生态工业园区的交通大致可分为 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两种。由于知识经 济的建立,大量的物资流通相对减少, 而且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部分 物流、人流的实际通勤将被电子通勤所 代替,有形的物流、人流转变成无形的 信息流,即互联网承担部分交通网络的 运输功能,形成“虚拟交通”,客、货 的实际交通量相对减少,道路交通用地 的比例也将有所变化。但“虚拟交通” 不能取代一切,必要的出行是不可少 的,规划时对于客运交通,其对策是建 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和步行系统,鼓 励采用步行或自行车等出行方式,这将 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对于货运交通,其 对策是控制交通需求量,提高集约化程 度,通过降低交通量和尽可能缩短至目 的地距离而降低能耗和污染。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生态工业园区的道路交通系 统规划
高效、方便而合理的道路交通系 统是生态工业园区发挥正常功效的基 础,园区内的各项用地是通过道路交通 系统而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 整体。道路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方式是 紧密联系的、互为条件的。土地利用方 式决定其道路交通模式,而道路交通模 式又反过来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必须将 道路交通与土地利用按照最有效率和相 互依存的关系有机结合起来。
生态工业园区道路规划尤其还应 与绿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考虑到自身 的特点,必须注重其景观设计。道路绿 化不仅有助于创造优美的园区环境,提 供舒适的行驶条件,同时还能改善园区 的小气候环境,其宽度宜为道路红线的 15%30%。园区内道路结合绿地系 统,创造丰富的道路景观。另外,部分 道路还可结合自然地形,沿山形地势自 由布置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建设园区生态交通系统
园区生态交通规划中除了包括 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 虑交通环境问题。通过预测在不同政 策、措施和技术条件下,各规划方案 的服务水平和环境状况,根据交通环 境容量和交通环境承载力这两个关键 指标的约束,制定交通发展方案及相 应的发展对策、建议。生态交通规划 除了涉及常规内容外,还涉及一些新 的内容,其具体内容为:
156 TRANSPOWORLD 2010 No.8 (Apr)
生态工业园区特征分析
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包括自然、 化学工业和社会的地域综合体,是依 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 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 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是目前国际上 实践循环经济战略的一种主要模式。 同传统工业园区相比,生态工业园区 具有以下特征:
生态工业园区的道路规划不能仅 考虑交通容量、设计速度、通行能力、 路面结构等,还要考虑它影响地区内的 自然景观、生物和社会的变化过程等因 素,要实现以下目标。
增加交通活动的机动性和敏捷 性,使人感到方便、愉快和安全。
保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 源,并提高资源价值。
促进城乡更新、区域的发展,工 业、商业、居住、娱乐、公共健康,环 境保护与美化一系列公共目标和私人目 标的实现。
交通标志信息传输
信息在交通系统中传递,遵循信 息传输的一般规律。通信系统中,信息 传输的形式是消息。用文字、符号、数 据、语言、音符、图片、图像等能够被 人们感觉器官所感知的形式,把客观物 质运动和主观思维活动的状态表达出来 就成为消息。可见消息中包含信息,消 息是信息的载体,人们得到消息,从而
获取信息。 交通标志信息的传递遵循信息传
G绿色交通 REEN TRANSPORTATION
生态工业园区道路系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