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2~3
桩顶竖向位移
0.1%~0.2%H,且小于10~20mm
2~3
桩体水平位移
0.4%~0.5%H,且小于45~50mm
2~3
地表沉降
25-35mm
2~3
支撑轴力
支撑设计轴力的60%~70%
坑底隆起(回弹)
25-35mm
2~3
周边建筑竖向位移
10~60mm
1~3
周边建筑及地表裂缝
建筑
1.5~3mm
持续发展
位移
24mm
10mm/d
25mm
≤3mm/d
控制值的70%
8
桩体沉降
标高
24mm
10mm/d
25mm
≤3mm/d
9
桩体变形
变形
24mm
10mm/d
40mm
≤3mm/d
10
立柱沉降、水平位移
沉降位移
10mm
3mm/d
15mm
≤3mm/d
11
支撑轴力
支撑轴力测值
70%的轴力设计值或者变化速率大于500KN/天
30mm,钢管
≤2mm/d
3
周边建(构)筑物
建(构)筑物沉降
标高
25mm
3mm/d
25mm
≤3mm/d
4
建(构)筑物倾斜
倾斜度i
0.002L
0.002L
5
周边土体
地下水位
标高
2000mm
100mm/d
2000mm
≤500mm/d
6
土体变形
变形
30mm
10mm /d
40mm
≤4mm/d
7
主体基坑
桩顶水平位移
0.2%~0.3%H,且小于30~50mm
2~4
地表沉降
0.2%~0.3%H,且小于20~40mm
2~4
临时立柱竖向位移
10~20mm
2~3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一级监测报警值:
监测内容
监测项目报警值
累计值/mm
变化速率/(mm/d)
桩顶水平位移
0.2% ~0.3%H,且小于25~30mm
3 工程影响分区的划分界线取表中0.7H或H·tan(45°-φ/2)的较大值。
(2)工程监测等级和范围确定:考虑本项目基坑施工特点,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2013)第3.3条规定,工程监测等级划分标准,结合本项目基坑设计深度、周边环境发生变形或破坏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本工程自身风险等级为一级,周边环境风险等级为二级。综合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本项目工程监测等级定为一级。监测范围为基坑周边2H(坑深H=24.8m)范围内,即坑外49.6m。
1.施工监测应贯穿车站施工全过程。 2.基坑开挖阶段1-2次/天,内衬施工阶段2-3次/天。
3.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大监测频率。
2
土体变形测斜
累计30mm或变化速率大于10mm/天
沿车站纵向每侧布置2~4个同一孔竖向间距0.5m
3
桩体变形
累计24mm或变化速率大于10mm/天
监测点沉降技术指标及精度要求表6.3
序号
技术指标
精度要求
1
变形监测点的高程中误差
0.5mm
2
每站高差中误差
0.15mm
3
闭合差或往返较差
±0.3 mm (n为测站数)
4
视线长度
30m
5
基辅分划读数较差
0.3mm
6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较差
0.4mm
7
水准仪i角
15"
基坑工程影响分区表3.1
基坑工程影响区
范 围
水准仪等级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偶然中误差
全中误差
DS1
铟瓦尺
往返测各一次
?4 或0.3
0.3mm
?1
注:L为往返测段、环线的路线长度(以km计),n为测站数
序号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报警值
测点布置
监测频率
1
桩顶水平/竖向位移
累计24mm或变化速率大于10mm/天
沿车站纵向10~15m一个
构件承载能力设计值的60%~70%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一级监测控制值:
监测内容
监测项目控制值
累计值/mm
变化速率/(mm/d)
桩顶水平位移
0.1%~0.15%H,且小于15~25mm
2~3
桩顶竖向位移
0.1%~0.15%H,且小于10~25mm
2~3
桩体水平位移
全站仪
±1mm
9
周边建筑及地表裂缝
裂缝仪
±1mm
10
周边建筑物竖向位移
水准仪
0.3mm
11
地下管线沉降、位移
水准仪
0.3mm
12
土体侧向变形
测斜管、测斜仪
±1mm
13
地下水位
水位管、水位仪
±10mm
14
临时立柱竖向位移
水准仪
0.3mm
备注:1、现场监测将采用定时监测与跟踪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2、监测频率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进行适当调整。
主要影响区(Ⅰ)
基坑周边0.7H或H·tan(45°-φ/2)范围内
次要影响区(Ⅱ)
基坑周边0.7H~(2.0~3.0)H或 H·tan(45°-φ/2)~(2.0~3.0)H范围内
可能影响区(Ⅲ)
基坑周边(2.0~3.0)H范围外
注:1 H—基坑设计深度(m),φ—岩土体内摩擦角(°);
2 基坑开挖范围内存在基岩时,H可为覆盖土层和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之和;
地表
10~15mm
持续发展
地下管线沉降、位移
刚性管道
压力
10~30mm
1~3
非压力
10~40mm
3~5
柔性管道
10~40mm
3~5
地下水位
1000mm
500
临时立柱竖向位移
25-35mm
2~3
(图纸设计值与建议值)对比列表
序号
类别
监测项目
判定内容(参数绝对变化量)
控制值(图纸设计值)
控制值(建议值)
预警值
累计绝对值
变化速率
累计绝对值
变化速率
1
周边地表
地表沉降
标高
24mm
10mm/d
40mm
≤3mm/d
控制值的70%
2
地下管线
地下管线沉降
标高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确定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设定
20mm,砼管
每隔15m一组测点,每组测点在基坑同一横断面内
8
地下水位
累计下降2000mm或变化速率大于100mm/天
孔间距15~25m
9
水压力
长边50~80m,短边中点同一孔竖向间距2~3m
10
对采取临时悬吊的管线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确定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设定
11
车站围护结构边管线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确定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设定
沿车站纵向15~20m一个同一孔竖向间距0.5m
4
围护结构侧土压力
长边50~80m,短边中点同一孔竖向间距2~3m
5
支撑轴力(含支撑变形)
70%的轴力设计值或者变化速率大于500KN/天
长,短边中点间距15m
6
支撑立柱沉降/水平位移
累计10mm或变化速率大于3mm/天
每根都需监测
7
地表沉降
累计24mm或变化速率大于10mm/天
3、监测数据有突变时,监测频率应加密直至跟踪监测。
4、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施工进度不断推进。
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表6.1
级别
平均边长(m)
角度中误差(")
边长中误差(mm)
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一级
200
?1.0
?1.0
1:200000
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6.2
每千米高差中误差(mm)
监测仪器及建议监测频率表7.1
序号
监测内容
监测仪器
仪器监测精度
量测频率
1
桩顶水平位移
全站仪
±1mm
(1)基坑开挖期间
H≤5m,1次/天;
5m<H≤10m,1次/天;
10m<H≤15m,1次/天;
H>15m,1次/天。
(2)结构回筑期间
1~7天,1次/天;
7~14天,1次/天;
14~28天,1次/2天;
28天后,1次/3天;
(3)有支撑段基坑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天内监测频率应为1次/天
2
桩顶竖向位移
水准仪
0.3mm
3
桩体水平位移
测斜管、测斜仪
±1mm
4
地表沉降
水准仪
0.3mm
5
支撑轴力
轴力计
≤1/100(F.s)
6
坑底隆起(回弹)
水准仪
0.3mm
7
周边建筑水平位移
全站仪
±1mm
8
周边建筑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