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考试大纲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Lala期末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完善版]Lala完善版-古代汉语复习提纲一、文字1.何谓“六书”辨析常用汉字的造字法。
(P73-79)六书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象形。
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如:日、月、鸟、鱼、鹿、羊、耳、门、马、禾、鼎、壶、网、手、象。
(2)指事。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亦、本、末、寸、丹、十、刃、甘、二。
(3)会意。
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
如:步、逐、斗、莫、牧、涉、既、旦、粪、伐、采、春、朝。
(4)形声。
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
如:杞、物、江、里、旌、歌、悲、视、疆、闻、诚、指、问、础、载、防、帛、都、徒。
2.汉字的形体变化有哪些表现(P79)从总体上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即“笔势”,或称“笔画的姿态”)和字形结构(简称“结构”)的变化。
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
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固然有结构上的变化,但主要是一种笔势的变革。
3.隶书的产生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何影响(P79)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今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把小篆不规则的曲线或匀圆的线条变成方折的笔画,使字形变得平直方正;(2)改变了少数偏旁的形体,是一次重要的简化。
4.异体字的类别、形体分歧以及异体字的判定。
(P79-81)从古书上看,异体字可以分为两大类:(1)两个字并驾齐驱,都是常见的字。
如:咏咏睹覩綫线岳岳凭凭俯俛鶏鸡雁鴈賸剩烟烟唇唇(2)一个字常见,一个字罕见。
如:地墬俯頫时峕坤堃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五种情况:(1)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别。
如:“凭”是形声,“凭”是会意,“岳”是形声,“岳”是会意。
(2)意符的不同。
如:咏咏、睹覩、鶏鸡、雁鴈、叹叹。
(3)声符的不同。
如:綫线、烟烟、时峕。
(4)意符声符都不同。
如:“賸”,从贝,朕声,“剩”,从刀,乘声。
(5)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
如:“杂”字本写作“襍”,后来作“杂”,“衣”只占了左上角,并变了形状,“集”下面的“木”搬到左下角去了。
异体字的判定——我们所说的的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但有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1)有些字,虽然意义相近,后代读音也相同,但不能把它们当作异体字。
如:“寘”和“置”、“寔”和“实”。
(2)有些字,虽然自古同音,但意义广狭不同,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因而也不能看作异体字。
如:“游”和“游”、“修”和“修”、“雕”和“凋”。
(3)有些字只偶尔通用,更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如:八月剥枣的“剥”用作“扑”、四之日其蚤的“蚤”用作“早”。
5.简化字的形体来源是什么(P82)(1)采用历代的简体字或俗礼。
如:乱、体、宝、尽、对、办、继、杰。
(2)采用人民群众创造的简化字。
如:队、阶、击、讲、币、彻底、进、论。
(3)采用古字和笔画比较简单的异体字或通用字。
如:云、礼、弃、无、从、个、气、网。
(4)采用同音字代替。
如:“丑”兼代“丑”、“里”兼代“里”、“干”兼代“干、干、亁、干”、“谷”兼代“谷、谷”、“发”兼代“发、发”、“斗”兼代“斗、鬭”。
(5)利用草书楷化的办法。
如:书、为、伟、乐、东。
6.《说文》及《说文》四大家。
(P546—548)《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9353),另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1163)。
《说文解字》收录了汉代能见到的古文字,是研究古汉语和古文字学极为重要的资料,书中所收的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每字先说字义,后释形体。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之风盛行,给这部书作注疏的人很多,比较着名的四大家分别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二、词汇1.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P84-85)(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如:马、牛、羊、山、水、日、月、人、手。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如:“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现在有未雨绸缪这种成语中的含义,已经不是缠绕的意思了、“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现在应当的意思。
(3)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
2. 辨析古今词义的变化。
(P85-90)(1)词义范围的差异。
词义扩大:“菜”古义专指蔬菜,不包含肉类、蛋类等,今义则涵盖范围较广,都有包含;“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今义则扩大为不管坐着睡还是躺下睡,白天还是晚上睡,都叫做睡。
词义缩小:“宫”上古泛指房屋,秦汉以后渐渐变为只有封建帝王宫殿、及现代的文化娱乐场所才叫做宫;“瓦”古义指纺锤、瓦锅、瓦片等,今义主要指盖房顶用得建筑材料。
词义转移:“暂”在汉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现在渐渐发展为不久、短暂的意思;“汤”本义是热水,其作为热水的意思在今天只有在成语赴汤蹈火中才有,汤的今义则是米汤、菜汤等。
(2)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意义褒贬:“古褒今贬”的如:“复辟”(古义为恢复君位)、“爪牙”(古义为勇猛得力的帮手,今义为走狗);“古贬今褒”的如:“锻炼”(古义除了冶炼的意义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谤”(古义是批评评论,今义诽谤)。
词义轻重:“古轻今重”的如:“诛”(古义责备,后发展为杀戮);“古重今轻”的如:“感激”(古义愤激,今义只是感谢)★注意:我们所谓“古”这个一个历史的概念,同样属于古代汉语,先秦的情况就和汉魏六朝不同,汉魏六朝又和唐宋不同。
而且“古”和“今”也不是一刀两断截然分开的。
还应注意,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一个很大的差别,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3.词的本义指的是什么如何探求词的本义(P90-93)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
(或者说,词的本义是与词的书写形式相对应,并有文献参证的词的最早意义。
)探求词的本义:(1)从分析字形入手,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讹传的情形,才能避免因讹生训的错误。
(2)要注意意义与字形之间的关系,如果意义与字形毫无联系,这个意义就可能不是本义。
所以总的来说,探求词的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资料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
4.举例说明本义发展出引申义的基本方式。
(P96)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
如:(1)“网”的本义是用绳编织成的捕鱼或鸟兽的工具,后来引申为广泛搜求的意思。
(2)“踵”的本义是脚后跟,后来引申为继承。
(3)“市”的本义是做买卖的地方,直到唐以后它的意义才由特指城市内的商业区而演变为指整个城市、都市。
(4)“特”的本义是公牛,后来引申为男性配偶,后来又引申为杰出的人才。
5.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郭锡良《古代汉语》P888-904及★《王力古汉语字典》)(1)☆一/壹P904现代汉语中“壹”是“一”的大写,但在古代两个字意义和用法都有不同。
“一”是具体的数字,“壹”是抽象的概念,表示专一、无二心;“壹”一般只用于“专一”的意义,“一”除了用作具体的基数外,还用作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统一、一致;“壹”和“一”有时也可互相借用。
(2)★二/贰P96“二”①数词②不专一、不一致,如:勿以老妾故持二心、口不二价;“贰”①副的,如:建其正,立其二②不专一,如: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③不一致,如:法不二后王④重复,如: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⑤数词“二”的大写。
(3)★疾/病P26“病”常指病得很重,“疾”则常指一般的生病。
“疾病”连用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病”含有“病重”的意思,一种是“疾病”是同义搭配的双音词,和现代汉语没有区别。
(4)★贫/穷P314在古代,缺乏衣食钱财一般叫做“贫”。
不得志,没有出路叫做“穷”。
注:“困”、“穷”连用时也含有“贫穷”的意思。
(5)★世/代P348上古时父子相继为一世,“代”则指朝代,如“三代”指三个朝代,不指三代人,而三世则指祖孙三代。
唐太宗李世民避讳“世”字,从此,“世”这个意义便被“代”取代。
(6)★追/逐“追”P514①追赶,如:少师归,请追楚师②追求,如: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③追溯,回溯,如: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④补救,如: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⑤duī(堆),如:追琢其章,金玉其相;“逐”P510①追赶,如:遂逐齐师②追求,如:误逐世间乐③竞争,如: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④驱逐,赶走,如:是孔丘斥逐于鲁君,曾不用于世也。
(7)★耻/辱P328(书中为“羞、耻、辱”的辨析)“羞”只是羞愧,在程度上没有“耻”、“辱”重。
“耻”、“辱”用于名词时是同义词,用于动词时,则意义不同,“耻之”是表示以他为可耻,“辱之”是表示侮辱他或是他受辱,这样的用法“耻”和“辱”是不能互换的。
(8)★再/复“再”P483意思是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复”P115①回来,回去,如:至今九年而不复②报复,如:有北面复匈奴之志③再,又,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④回答,如:王辞而不复⑤免除赋税徭役,如:沛幸得复,丰未复⑥通“复(复)”,夹层的,如: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数人偶语。
(9)★败/负“败”P8①毁坏,败坏,如:鱼馁而肉败,不食②失败,打败仗,与“胜”相对,如:秦数败赵军③衰落,凋残,如:堕蝉翻败叶,栖鸟定寒枝;“负”P114①背,用背驼东西,如:负石自投于河②背靠着,如: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归攻战③违背,背弃,如:项羽负约④失败,与“胜”相对,如: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⑤亏欠,如:通家商负责熟巨万。
(10)☆俱/具P903“俱”和“具”不仅字形不同,古音也不同。
“俱”是见母,侯部,“具”是群母,侯部;作动词时,“俱”表示在一起,同去或者同来,“具”表示准备、具有;作副词时,“俱”是偕、同的意思,用来表示主语的范围,“具”表示尽、悉、统统。
【注】在先秦“具”用作副词,偶然可作“俱”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