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窑洞的艺术赏析
陕北窑洞的艺术赏析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秦岭以北直抵古长城
所分布的黄土。
发育情况在世界上最为典型。
它地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构成
极为广阔的黄土高原”。
而窑洞即为河南西部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民居形式。
最早接触窑洞是我姥姥家在陕西的北部,过年回姥姥家就会住窑洞。
所以对窑洞有着
特别的感情,因为窑洞里有我童年的影子。
后来觉得窑洞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民居形式,就询问过家里的老
人。
他们告诉我最早以前窑洞不是
圆拱形的,是方形的。
后来演化成
最合理的圆拱形。
它的历史也是相
当悠久的,我觉得自己作为陕西
人,可以把有地方特色的这种民居
研究分析介绍给更多人。
通过对文献资料记载的查阅,总结了穴居文化的发展历程。
黄土高原上原始穴居窑洞
的产生是黄河流域的先祖们为了抵御风寒雨雪,保护群落生民不受野兽毒虫侵害而建造的。
到了青铜器时代,人类从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的阶级社会,古人尝试着在向阳坡和沟
坎崖上利用黄土的松软粘结的特性向里挖洞。
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多地集中
到土地平坦肥沃、水源丰沛充足的平原地区,于是便诞生了“竖穴居”的形式;秦汉以后
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有了很大进
步,产生了大量的砖窑与窑院。
一.窑洞的建造设计之美
黄土地区地形复杂,有沟坡梁峁。
窑洞多沿崖坡沟边带状分布,少占农田,以避风为阳。
取水便利。
他们顺应地势构造可分为三种类型:靠崖式窑,地坑院式窑,箍窑。
体现
了劳动人民取之自然,融于自然,因地制宜的思想。
1.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两种。
这是在天然的黄土崖壁
内开凿横洞, 常常是数洞相连, 成排并列, 或台阶层次, 上下相差。
其中最简单的是在窑
洞口加一道门即成。
较讲究的, 则在洞内衬砌砖券或石券, 或在洞外砌砖或砌石为护墙。
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
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
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这种类型的窑洞最常见,有层次感,层递性。
2.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
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
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作为内院。
然后再向
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
这种类型的窑洞安静集中,便于居住,保卫,而且很安全隐蔽。
所谓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就是这样。
3.独立式窑洞(箍窑):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坯拱窑洞,也有砖
拱石拱窑洞。
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
可为单层,也可
建成为楼。
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
二.窑洞的建筑布局和谐之美
窑洞通常有一字型,L型和四合院型。
最常见的是四合院式。
即以院为中心,院的正
面挖三孔或五孔的奇数窑洞,中间最高处为主窑,两侧较低处为边窑。
有的还在主窑之上
再挖小窑,称高窑。
高窑与主窑相通。
院的左侧为左膀,右侧为右膀,左右膀能挖窑洞的
则挖窑洞,不能挖窑洞的便建偏房。
窑或偏房门脸均向院内。
院的前面通常不建房,多用
黄土坯垒成高围墙,只留一道门供人和畜禽出入。
在窑洞院落内,有菜园、果树等,一些
侧位或阴面的窑洞、偏房还可作为灶房、仓库、禽舍等。
这种设计使所有集中在一个院落,安排合理,把起居杂物牲畜划分开来。
我觉得这种设计思想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自给自足
的思想观念。
隐蔽集中,一般一家人都居住的很临近。
这也与陕北的居住区域文化有关,
大多住在一个村子,祖祖辈辈,也就形成了家族聚居,同一姓氏的聚居的格局。
可以看出
窑洞院落内窑舍分工明确,各生活所需应有尽有,力求自身无所不能,又与外界无所求。
我分析这也与窑洞建在山间交通不便利有关。
窑洞的建筑布局也讲究尊卑关系,在比较富
裕的大型院落比较明显。
例如主窑往往较边窑高些,建筑上的装饰也多。
主窑为一家之长
所居,也是接人待客之所,边窑由子媳晚辈所住。
三.窑洞内部构造之美
单孔窑洞的高3米到4米之间。
进深有5米到9米。
虽然其内部构造并不复杂,不如
我们城市的几室几厅的楼房,但是在山上有着恶劣的环境和险要的地势。
以很短时间用落
后的工具及材料仅靠劳动人民几个
人完成,是非常困难辛苦的。
像一些建筑材料,则完全要靠人力用笼筐一担一担的担
上来,非常辛苦。
而且在修窑中不是单纯的挖洞,也
要讲究一些技巧。
比如在挖
窑时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
中水分大,容易坍塌。
建好
后还要等窑洞晾干,用黄土
和铡碎的麦草和泥来泥窑。
一般至少泥两层,最后立门
窗等一些细部。
这样窑洞才算建成,非常的坚固耐用。
从最早的矩形窑到后来不便
使用的拱形窑,就是随着生产力,工具的提高人民想出的更合理建造形式。
窑洞拱顶式的
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具有更强的
稳固性。
生活在窑洞中的人都知道,窑洞不仅有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的特点。
最神奇的地方还是它的冬暖夏凉。
说它冬暖夏凉,是因为它保温性能好。
窑洞挖在山坡上,因此它的
火所以会距离很近。
所以一到烧菜做饭的时候,窑洞里烟气就特别大,弥漫整个窑洞。
这一点在一些新窑里都有改进。
五.窑洞的装饰之美
南方有各大园林的亭台楼阁,尽显江南的小家碧玉。
北方的窑洞体现黄土高原人民的
粗犷豪放,而在窗的实际上却体现着当地人民的细腻。
我们看到的窑洞,都是一个拱形的门,俗称窑脸。
从最简朴的草泥抹面到砖石砌筑窑脸, 再发展到木构架的檐廊木雕装饰,
历代工匠也都将心血倾注于窑洞的这唯一立面上。
我的感受就是窑洞的窗。
门窗通常作成
木棂花格, 因此都使用窗纸,而窗纸也不是我们普通是用的纸,更加结实防水。
印象最深
的是各种剪纸窗花,过年时窗格纸上贴大红剪纸,使门窗更
富有乡土情趣及美感。
窗的装饰文祥多种多
样。
整体风格简单、粗
犷,纹样浑厚、大方、
简练。
在装饰纹样以及
工匠技艺手法上都是以粗犷、浑圆的风格体现。
且由于窑洞本身的特殊构造,在门窗
的装饰上独具特色。
以窑洞门窗的装饰手法来看,它都是运用线的构成形式来体现,在门
窗的装饰上线的运用非常之多,并且手法精湛、纹样美观。
从装饰纹样的题材内涵上来看,其着重体现在传统观念的表现上,如生育观、祈福观等。
各有寓意,尽显陕北
人民淳朴的民俗观。
陕北窑洞民居的形式因地域关系而呈现出独特
性,因此装饰图案也具有其特殊的美感,并且以细微之处体现出其独特的装饰风格,
足以带给我们生活中的美的享受,视觉的震撼。
窑洞建筑与居民生活、民俗文化密切相关。
不仅在窗上,窑洞的布局、锅台、炕的位置和高度都有所体现。
比如,俗话说,“尺八的
锅台二尺的炕”,窑洞中的布局也是非常科学的,并且一直能够随着这孔窑洞继承下去。
窑洞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从外部建筑格局到内部布局装饰。
也深深体现着当地人民
的淳朴民俗文化。
每一孔窑洞都是智慧的结晶,文化的汇聚。
它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接触的
最原始最亲密形式。
最早的动物穴居,到人类窑洞。
这种形式是居住最简便、最经济、最
快捷的一种形式。
远古时代的生活环境、生存条件、经济条件都比较差,所以其它建筑形
式没有办法实现。
像土木结构的建筑要有支架、梁柱等做支撑,然而在那样的年代却没法
实现。
而且窑洞的建造不需要建筑师,多人集中施工,老百姓自己就可以见自己的窑洞,
于是开始有了窑洞的诞生。
随着窑洞的产生与发展,老百姓的智慧,特别是审美创造,全
部都凝结在窑洞里面。
窑洞里面附带的所有的文化全部都是窑洞文化。
在如果窑洞一消失,这些东西就荡然无存。
这就是我所担心的地方,从身边的亲戚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搬出
窑洞,进入县城住进了楼房。
尤其是年轻人,都不愿意再在窑洞里住,他们更不希望自己
的孩子呆在窑洞里。
住在窑洞里的,都是一些对窑洞有着眷恋之情的老人。
在我的老家,
窑洞废弃的现象特别严重,姥姥家的村子,已
经没有几乎人家了。
想要留住窑洞文化,只能保护它。
就像现在的一些知名庄园,已
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
不管怎样,作为也曾在窑洞留下回忆的人,真的不希望窑洞从此废弃,窑洞文化逐渐消失,希望他得到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