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性化在陶瓷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陶瓷艺术文章编号:1001—9642(2008)05—0071—05试论人性化在陶瓷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刘谦功(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摘要】:陶瓷艺术的发展以人性化为导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陶瓷艺术的发展.人性化是陶瓷文化的精髓,因此陶瓷生产应向人性化方向发展,而陶艺创作则是陶瓷艺术人性化的最好体现.【关键词】:人性化,陶瓷艺术,发展,重要性引言陶瓷艺术的发展以人性化为导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陶瓷生产的根本意义”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把柔软的粘土,变成坚固的陶器,是一种质的变化,是人力改变天然物的开端.”而瓷器的成功烧造也是一项极其伟大的人类造物成就,它把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人与物的亲和力,应是创造陶瓷艺术和其他设计艺术的基础.陶工们通过工艺实践直接借助土,水,火,真实留住人的生命轨迹.对人而言,既是造物活动,又留文化印迹;既是自我体验,又要自我超越.在不失人性地造福人类的同时,体验人文价值,却超越人本主义,正像古人所说’上达天德’,即人道与天道的合一,从中获得身心的满足,感知造化的神奇,品味人性的本真,呈现生活的价值.”由此可见,人性化是陶瓷文化的精髓,因此陶瓷生产应向人性化方向发展,而陶艺创作则是陶瓷艺术人性化的最好体现.1人性化是陶瓷艺术的精髓由于陶瓷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体,因此陶瓷艺术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在于它是人性的真切体现,尽管人类社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时代,机声隆隆的工业文明时代,现在又进入了一日千里的信息文明时代,陶瓷艺术的人性化特征始终没有丢弃,今天就更要保持下去,这一点至关重要.”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得陶瓷生产已由手工制作单个产品,变成机械生产大批量产品.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这无疑是巨大进步.于是,曾经先进于西方的中国制瓷业,被西方近代机械文明所超越.为此,从科技方面赶超西方就成必然的头等大事.然而,人们往往偏向物质性的先进手段,常常无视物质产品的精神价值,尤其是手工技艺被人看作落后而轻视并逐渐丢弃.”然而,抛弃手工技艺远远不是抛弃一种产品生产方式那么简单,手工业在保存一个民族的精神遗收稿日期:2008-3--3产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西欧陶瓷艺术的发展为例,已经不复存在的罗马精神遗产和文明成果没有被湮灭,使其得以保留下来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民间的手工艺技术和传统,其中自然包括后来成为西欧许多国家制陶业一如法国鲁昂,荷兰代尔夫特一滥觞的意大利制陶技术.关于手工艺的重要性,中国的先哲庄子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先见之明,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位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捐捐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日:’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印而视之日:‘奈何?’日:’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洪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日:’吾闻之吾师: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 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陈进海先生曾经在世界陶瓷》一书的前言中通过这个故事深入阐释了手工文化的重要性:”这位老者虽说略显迂腐,却因担心’人性疏离’,而以不应缺失的锲而不合的毅力和行为,展现其’道德关怀’和’知行合一’的更大智慧.机械虽然为人提供了便利,但过分依赖机械的必然结果,人的心灵也会变得像机械一样冷漠,那将会多么可怕啊!”长期以来,科学与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以至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技术可以决定一切,而人类遗产中的人文精神和手工文化常常被忽略了,甚至被认为是落后与保守的东西,阻碍了现代化的步伐,应该通通抛弃.现代化当然是重要的,但却不应失掉宝贵的人文精神和传统的手工文化.近代科学与技术过分强调理性,特别注重计算功利和效率,很少思考人文价值,尤其是能够直接表现和体悟人性的工艺实践越来越少,以至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人性的缺失.所以我们应当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努力挖掘人们感到习以为常的陶瓷制造及其工艺过程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历史地考证”陶瓷文化”对于人类文明曾经意味着什么,发挥过什么样的效用,它对当代文明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以大众参与的方式重新复兴”手工文化”,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深刻体会((庄子》记录的那位睿智的老者所说的警句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意义.人性化因素在陶瓷生产中逐渐式微的趋向是从欧洲《郏霭馘瓷\瓠cS,钓44,镱黾\繁警中国陶瓷2008年第5期工业革命开始的,机械化大生产使产品的艺术性大大降低,原先手工生产的产品所带有的浓郁的人情味也随之消失,这曾引起英国着名工艺家威廉?莫里斯的反思与探索,并因此而发起了艺术与手工艺运动.1851年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办的国际博览会,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国际博览会,英国举办这次博览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炫耀其工业革命的成就,由于展馆是大型钢架结构的玻璃温室型建筑,此次博览会又被称为”水晶官国际博览会”,它既展示了工业革命的成果,又暴露出随之而来的种种弊病.参观过水晶宫展览之后,威廉?莫里斯立志进行设计变革,从而成为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特别强调设计的人性化特征,在他的倡导下,一批新型工艺家脱颖而出,就陶瓷艺术设计而言,设计者从民间陶瓷与传统陶瓷中广泛汲取艺术营养,表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最有代表性的是民艺派和技艺派,民艺派陶艺家主要有英国的伍德和里契,日本的河井宽次郎和滨田庄司等,技艺派陶艺家主要有英国的摩根和托夫特,德国的赫罗尔特和坎得勒,荷兰的弗赖特姆,丹麦的克罗,日本的富本宪吉等.其中弗赖特姆便是荷兰陶瓷之都代尔夫特着名的陶板画家,他的作品极具人性化特征,将荷兰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渴望都融入到他的作品中.但无论是民艺派还是技艺派都在追求莫里斯的理想, 他们努力寻求艺术与生活的联系,突现出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民艺派摒弃了”技术至上主义”的束缚,表现出从民间陶瓷中获得的勃勃生机,就像一股清泉,给人带来甘甜之美;而技艺派发扬传统陶艺时摒弃了”不合时宜”的传统样式,在其严谨的创作风格中突现出艺术家的个性.反观中国陶瓷业的发展也是这样,艺术的本质之一就是要人性化,被西方人称为”中国转型时期陶瓷”一ChineseTransitionalCeramics一即中国明朝崇祯时期外销瓷的产生与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中国转型时期陶瓷”的概念是曾任英国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管的索姆?杰宁斯在1955年首先提出的,后来得到西方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这一时期指的是从万历皇帝驾崩的1620 年到康熙时期景德镇官窑重新恢复的1683年,历经明泰昌,天启,崇祯和清顺治及康熙早朝,是明代走向衰落,清人入关统治中国的时期.此时,虽然社会处于大动乱的转折时刻,但文学,绘画,木刻版画,玉器,竹雕和陶瓷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一时期瓷器的装饰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从本质上说,更加人性化了.例如青花瓷是景德镇窑得以崛起并获得长足发展的最重要的瓷品,明末清初为了开辟更加广阔的海外市场,窑主在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上都进行了革新,以更为精良,更具人性化的瓷器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在这些外销瓷中,崇祯时期瓷器的知名度非常高,主要有奶缸, 餐盘,咖啡杯,尿壶,脚杯,烛台和花瓶等,其中最有鹣l中国陶瓷IHlNAcERS}o8姐)第_5期名的是1634年至1641年的作品.”在这一系列的瓷器中, 最早的是收藏在巴黎集美博物馆的圆柱形花瓶,荷兰人把这种类型的花瓶命名为Rolwagen,意思是滚动的车轮, 这是根据瓷器外形来命名的.集美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花瓶是1634年烧制的,装饰有太湖石,竹子,花卉和昆虫等. 德国德累斯顿的茨温格(Zwinger)博物馆收藏的崇祯年间的同类花瓶,画面的构图不拘一格,以V形的笔触描绘草地是崇祯时期的典型特征,自由的用笔,对树叶的描绘模仿当时木刻版画的效果.此种花瓶是崇祯年间外销瓷的典型类别.除了造型以外,崇祯年间的瓷器品质卓越的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瓷器装饰的釉下彩绘的两大革新.”这两个革新一是迅速发展的山水画在瓷器装饰中大量出现,二是传奇,诗歌,戏剧和小说的主题性题材大量出现.这种革新既是洋为中用的结果,也是古为今用的结果,更是人性化的结果.图1的青花三国故事图缸就足以说明这一点.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绘画方面”笔墨当随时代”,陶瓷艺术也不例外,荷兰Delftware和中国崇祯时期外销瓷得以发展的经验很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它们都是陶瓷艺术向人性化方向发展的典范.2陶瓷生产应向人性化方向发展时代在发展,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所谓”后现代”时期;”艺术领域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强调处于它认同的东西与它排斥的东西之间的深层次相关性.……人们已经以各种形式提出,生态学思想是后现代思想,因为它不是要我们将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设想为同一的,附属的或对立的,而是要我们将其设想为动态的,差异的,相互交流的.”而这种生态学思想正是人性化的最好体现, “如果说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设计单一冷酷的风格做出了无情的嘲讽和严厉的批判,那么此举正击中了设计产品中情感缺失的要害,表明了设计中情感因素存在的重要性.正如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大师威廉?莫里斯曾经说过的那样:不要在你家里放一件虽然有用但并不美观的东西.这句话道破了设计中情感性与功能性并重的天机.设计不但要实用,还应当悦目,悦目者悦心,这样才能满足人类对于完善功能和愉悦情感的双重追求.”陶瓷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性,随着科学技图1青花三国故事图缸明崇祯年间高14.5,口径19,足径9.5厘米选自冯小琦,陈润民明清青花瓷器))2008年第5期中国陶瓷图2荷兰摄2003年术的发展,现在从物质的角度进行陶瓷艺术设计似乎越来越便捷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科学与技术的手段不仅是机械化的,而且是数字化的,但要摒除其非人性化的影响,从精神的层面搞好陶瓷艺术设计似乎更为艰辛了, 因而也显得更为重要.”针对现代主义后期出现的千篇一律,缺乏人情味的风格,后现代主义以历史的,人性的,装饰的,复杂的,个性的,传统的,折衷的,象征的形式,重现历史文脉,文化内涵及对生活的隐喻,形成多元化的风格,因此后现代主义风格是多种风格并存的综合体.”一言以蔽之,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特别强调人性化,其表现便是多元化与个性化.其实正是陶瓷艺术的多元化与个性化给我们的心灵以丰富的感受,给我们的世界以丰富的色彩.笔者曾多次到荷兰陶瓷之都代尔夫特考察,在代尔夫特,陶瓷生产始终保持着多元化的状态,图2便是一个家庭作坊制作陶瓷的情景,这家作坊采用的是在代尔夫特常见的”前店后厂”的形式,在不大的操作问里夫妇两人正在精心地制作他们的陶瓷产品.当然,我们说陶瓷艺术的设计与生产要注重人性化,并不是说要回到手工时代,现在不进行机械化大生产绝对是不现实的.时至今日,现代化的工业设计已成为设计艺术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是机械的,”反人性”的领域,人性化的趋势也照样越来越明显, 前苏联文艺批评家卢那察尔斯基曾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人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这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生活日用品不仅要实用,合人们的口味,而且要使人感到愉悦……服装应当使人愉悦,家具应当使人愉悦,餐具应当使人愉悦,住宅应当使人愉悦……宏伟的艺术工业的任务……将在于探索简单的,健康的,令人信服的愉悦原则,并将此原则应用到比目前更加宏伟的机器工业中,应用到生活的建设中.”卢那察尔斯基的话所强调的正是产品的人性化问题,指明了工业设计的审美原则同样是使人愉悦.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工业设计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如今的工业设计,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或是一种艺术,而是以人为本, 使人愉悦的集科学与艺术于一身的交叉学科.自20世纪末开始,工业设计进入多元化时期,在设计风格的探索上精彩纷呈,其中设计的人性化成为颇引人注目的亮点, 并正在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工业设计人性化”并不是一个可以束之高阁的哲学命题,而是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所以它是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的,而且也不乏成功的实例.设计师的产品设计不仅要满足现代人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了现代人追求轻松,幽默,亲和,愉悦的心理需求.目前设计师们已将设计触角伸向人的心灵深处,通过富有隐喻色彩和审美情调的设计赋予产品更多的意义,以满足产品使用者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在代尔夫特, 喝咖啡时用的奶具被设计成奶牛的形状,而蜂蜜罐上面也会塑上几只正在采蜜的小蜜蜂,水杯的把手是杯身画面上的猫甩出的大尾巴……,不仅如此,现在设计师设计思维的人性化也越来越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上个世纪末,工业设计师建立起了很多条与消费者沟通的渠道, 通过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反馈消费者信息,以使其所设计的产品与使用对象之间有更加协调的关系,从而设计出令消费者更满意的产品.设计师还在如何使产品更具个性以及适合人们的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研究,使设计出的产品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代尔夫特一些陶瓷工厂或作坊与消费者建立了固定的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其产品的使用情况,作为其改进产品设计的重要依据.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2003年7月中国瓷都景德镇曾在荷兰鹿特丹举办”景德镇名瓷展销”,笔者曾前往参观,但该展销会销售业绩不佳,究其原因,恐怕与我们的市场调研不充分有很大关系,我曾在展销会上与两位前来参观的荷兰妇女进行了交谈,她们说她们只看不买的原因是对艺术品不了解,而实用器皿又不适于在她们的13常生活中使用.图3便是该展销会的一个场景,这两位荷兰妇女说,那些塑像他们不知道是谁~其实是观音像与福禄寿三老等,那些中餐餐具又不适合他们吃西餐,其中数量众多的碗他们没什么用处一西餐喝汤,吃米饭也是用盘子,而中餐用的盘子盛汤太浅,配餐又太小.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工业设计的人性化已迫在眉睫, 我们的陶瓷艺术设计如果不以人性化为导向,势必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更进一步说,”在设计与市场的关系中,设计既有对图3在鹿特丹举办的”景德镇名瓷展销”刘谦功摄2003年中国陶瓷}CHJN~CERaMiCSl29o8【l44)第5期k中国陶瓷2008年第5期市场需求的适应,又有对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表现在满足市场需要,使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期待方面;而对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则是由设计本身所具备的创造性和未来性所决定的,它不仅适应市场需求,而且还能创造市场需求.”如果我们的设计既能适应市场需求,又能引导市场需求,那就会摆脱”中国制造”的被动局面,离”中国设计”的目标不远了,而其主旨必然是”人性化”.3陶艺创作是陶瓷艺术人性化的最好体现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今世界陶瓷领域,陶艺创作是不容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其真正意义既不在于一些国家的陶瓷生产与陶艺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线,也不在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热爱陶艺的人越来越多,而在于它比任何工业化生产都更具有人性化特征,因为陶艺创作的作品明显地留有手工制陶的偶然性痕迹.”在追求个性的现代经济生活中,对手工制陶偶然性痕迹的重视,也是对手工制陶不可复制性的个性强调.首先,在手工制陶过程中主体存在着个性和技术差异,再加上手工成型,手工喷釉,烧制等多道工序,在烧制前的每道工序中都会留下不同的手工痕迹.必然会使同类品种不会以完全标准化出现,即使是一个人制作的同一种产品也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其次,泥的语言丰富多彩,每位制陶者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感悟泥性.如在拉坯,泥条盘筑,捏塑,泥片,泥块的构筑过程中,通过手的转动,揉皱,推拉,挤压,刮擦,往往会留下手的运动痕迹,产生独特的,充满天然机趣的形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有条件在更广阔的领域里追求精神生活.基于陶瓷艺术的特性,陶艺创作无疑成为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现在甚至有这样一种趋向,人们开始追求有趣味,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的手工艺品来实现对人性自然的回归.在信息时代重新认识手工艺的重要性,重视手工制陶活动,肯定手工痕迹的价值,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大自然与自身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当然,这并不是说要用手工艺制作方式来取代替机器生产和电脑辅助设计,而是倡导在未来的社会里使这三种人类不同的造物方式并存与互补,其实这正是陶瓷生产多元化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图4 即是荷兰代尔夫特一家工厂现在生产日用陶瓷产品的场景,这家工厂既保持着他们多年来.在荷兰的代尔夫特,手工制陶乃至手工制瓷这种极富人性化的陶瓷制作方法从其肇始之日直到今天始终没有间断过,不仅是在陶瓷作坊和陶瓷工作室里,就是在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大工厂里也有一个部分始终保持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几乎不走样地生产着传统的陶瓷产品.艺术本身既具有积淀性,也具有扬弃性,它总是在人类的文化根基中找寻着新的意义.”陶瓷是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它能体现人类生命之根本,因而能与现代艺术产生共鸣.火与土对于人类而言始终充满激情和魅力. ‘l4}中国陶瓷ICHINACERAMICS{2008c44)第5期图4代尔夫特一家陶瓷工厂的生产场景刘谦功摄2003年……没有其它任何材料比陶瓷更能忠实地记录下创作者留下的任何痕迹.陶土具有可塑性,它可以被拉扯,切割刺戳,揉捏等,它不仅能显示纤细如游丝的线条,也能表达粗犷的质感.……陶土与釉料,仿佛是画家的颜料, 借助火的神力,其色彩可以斑斓,质朴,沉静,变化多端,能达到许多人工无法企及的天然效果.”这种陶艺创作自然是非常人性化的,这种人性化就体现在其工作方式和产品的个性特征方面.不言而喻,个性化是陶艺创作人性化的重要准则,而手工制陶痕迹的人性化价值既体现在主体的创作,也体现在客体的感受,我们这里要重点谈的是前者.”从主体的体验来说,制陶者对于尺度,比例,节奏,材料及工具的把握富有鲜明的人性,他们根据经验选用材料的不同,根据目的的不同,需求的不同,因势利导造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器物.创作者通过对泥性的熟练把握,在揉捏中,在线,面,块的无休止的组合,聚散的操作中,结合灵感的进发,留下不断变化的肌理,形态,达到与陶艺家酝酿已久的主题形象,审美意念的契合.由于主体的感情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变化, 促使手的方向,力度作用于每件物件都会存在一定差别, 具有一定随机性,体现在作品上是产生不同的手工痕迹, 这就是人性的体现.”毫无疑问,机械化的大生产也会在陶瓷产品上留下机械的痕迹,然而机械的痕迹与手工的痕迹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往往是生硬,呆板,单调的,即使是通过电脑手段模仿出来的具有手工特征的痕迹也难以摆脱其非人性的巢臼,最重要的是很难找到人类情感的归宿,而后者则具有丰富性与多样性,充溢着人们创造的喜悦,也就是说,手工痕迹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性特征.总而言之,现在的陶瓷生产和陶艺创作应为人们提供以艺术的方式来生活的理念与物品,它应消除人们的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感,体现出精神与物质的平衡,以其多姿多彩的景象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文化全球化”,它事实上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但与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概念.事实上,只有不断丰富和强化文化的民族性与多元化,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全球化,说到底还是一个人性化的问题.”任何文化都必须具备各自的特性和个性,才能成为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经典而保存于世界人类的文化史上,中2008年第5期中国陶瓷国的孔子,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普希金,法国的罗丹等,就鲜明地代表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特色,从而成为世界着名的文化经典.地域性和民族性为文化走向世界的相互碰撞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如果抛弃自己的出身,抛弃自身民族文化的优势,就没有文化生命之根,就无法在世界文化的交汇冲突中生存下来.”我们当以人性化为导向发展我们的陶瓷艺术,以广博的胸襟,恢宏的气度期待着世界陶瓷文化色彩斑斓的新图景,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1】陈进海.世界陶瓷.辽宁:万卷出版公司,2006年版[2]戴雨享.当代陶瓷饰品的新空间.装饰,2007年第1期[3】李砚祖.造物之美一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沈飞.为愉悦而设计.科学画报,2005年第4期[5】严忠志译,[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6】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7】许明,花建.文化发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8]余建荣,余勇.论陶瓷产品造型的时代风格.装饰,2006年第7期[9]9张亚林,高进.谈陶艺创作中手工痕迹的价值.装饰,2006年第7期[10】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THESlGNlFlCANCEOFHUMANlZATlONlNTHE EVOLUTIONOFCERAMICARTLiuQiangong《BeijingLanguageandCultureUniversityBeijing]00083)[Abstract]:Itisasignificanttaskthattheevolutionofceramicartsisdirectedbyhumanization. Accordingly,thepeopleorientedprinciple(以人为本)isalsoappliedinthefieldofceramicsevolution. Humanizationisthecoreofceramicculture.Thustheproductionofceramicsshouldadvance coordinatewjthhumanization,andthecreationofceramicsshouldbethebestpresentationforthehumaniz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