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某地四名初三女学生,相约服鼠药自杀,其中两名因抢救无效死亡,一名重度昏迷成植物人,另一名经抢救脱险后休学在家。
学生为什么想自杀?原来是在初三期中考试后,学校进行全年级大排队,张榜公布成绩,并又重新调整座位。
结果四个孩子被调整到最后一排。
这样,孩子们就给父母写了一份遗书,说我们这次考试没考好,我们没脸见你们。
他们还给班主任老师也写了一封信,说某某老师,我们自杀不怪你,怪我们自己没有好好学,如果领导、校长追究你的话,你就把这封信给他们看。
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从素质教育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答题思路:1)这种悲剧对应试教育无奈、无助的消极的反抗,着实令人扼腕、痛心。
如果继续实施应试教育,这不会是最后的一例。
2)这是教育的失败,因为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培养人是为了人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但应试教育异化了人的发展进程,只以分数衡量人、评价学生,当成绩不理想时,则万念俱灰,这实在有违教育的初衷。
3)教育必须改革,为了孩子,为了国家的未来,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因为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的孩子的全面发展,发展的是个体的精神和能力,即使考试不理想,还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强项,以适应未来社会和生活的发展。
4)令人遗憾的是,就在我们学习的同时,就在我们黄石地区,几所好的中学依然在根据考试分数分派坐位,老师理直气壮,家长惟命是从,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盼来素质教育的春天?这种状况还恐怕不是湖北省、黄石市的专利,在全国不知多少。
可话又说回来,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也只有应试的分数又一定的公平性。
5.这些孩子真是傻子吗?今年秋季开学不久,类似学校通知新生家长为孩子做“智育测验”的事件时有发生。
家住老西门附近的一位刘姓家长反映:她的女儿从小娇生惯养,并有外祖父母领管,因为女儿未经过托儿所和幼儿园,刚进校后,对学校生活感到既新鲜有陌生,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好奇感,加上女儿生性文静,不喜欢和同学说话和玩,班主任老师见她整日闷声不响,就对家长说:“我看你女儿脑子不灵活,有些傻,你最好带她去做一次测试。
”这些孩子傻吗?请用人的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P176-答题要点:1)为人师者,下此结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草率行为。
2)人的发展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案例中的小女孩主要是因为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比较内向,加上环境不熟悉,教师如果仅凭孩子“整日闷声不响”,就断定孩子傻,完全不科学。
3)通过“智力测验”并不能完全断定一个人的智慧,还需要一定的医学鉴定。
作为教师或学校,想以此判断孩子的优劣,是不科学的,毕竟,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教育学、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人的智力是呈正向分布的,智障儿童和天才儿童都是极少数,多数人是正常状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7.一位教师对学生插话的处理上午第二节课,我正在讲《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关于柔石“颇有点迂”这句话时,刚提到那个“迂”字,课代表就站起来问:“老师,这个“迂”是什么意思?是说柔石“先进”还是“落后”?”这一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课堂上立刻热闹起来,我觉得正好可以利用一下这个机会,让学生争论一下。
A说“字典上说得“迂”就是“迂腐”,是指人的言谈、行事拘泥于陈旧的准则,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显然,柔石的思想有点落后。
”B说:“我不同意,柔石是共产党员,对革命忠诚,不怕牺牲,怎么能说他落后呢?”C说,“我觉得“迂”只是他的性格,不是他的思想,更不是他的生活态度,作者写他的“迂”不是贬低的意思,而是……”D插话道:“而是赞扬他,这才符合作者的本意。
”E说:“我想,我们要扩大点眼界来看柔石的“迂”,联系方孝孺的被杀,不难想到柔石的硬气和忠诚。
后来写他和作者一起走路时,吃力地“简直是扶住我”怕作者被汽车或电车撞死,这不是有点“迂”吗?他实在太善良,对朋友也实在忠诚,反而让人觉得他“迂”得可爱。
”(笑声)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如同掀起一阵旋风,每个人都被卷入了。
我看到同学们充满热望得眼光和专注得神情,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作了小结……在习兴奋、愉悦得气氛中,下课铃响了。
一位教师对学生好奇心的处理一位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上《师说》一课,当介绍到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时,学生问“老师,“唐宋八大家”都是哪些人呀?”教师脸一板,冷若冰霜地说:“就你多事,那不是你要学的范围,你只要记住韩愈是“八大家”之一就行了。
”一句话把大家说得目瞪口呆。
以后,再有什么问题也不敢问了。
阅读了上述两个案例,请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谈谈你的想法。
答题思路:1)这两个案例是两种教学方法、两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对照。
2)第一个案例中的教师采取因势利导的方式,按照学生的思路适时地将学生的学习引入纵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然后教师给予点评。
这位教师的教学方式很灵活,有引导,有讨论,有小结,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采取了探究式、质疑式、探讨式的学习,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
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师生互动,体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完美结合,相信这节课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同上个案例中的教师完全不同,第二个案例中的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漠视、嘲讽,完全按照“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进行,不许学生参与,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原则,不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急需改革。
10.“差生”的成绩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它差生一样的遭遇。
然而我本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地心灰意冷。
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
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考好。
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说不清楚了。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
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就别提了。
心想这回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理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
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阅读了上述案例,谈谈你的体会,请着重于心理指导方面。
要点:1)读罢这则自述,我感到一阵心酸。
学生尤其时差生,其进步是何其艰难。
成绩不好,当然抬不起头,可发奋取得了好成绩,依然不能改变老师的固有看法。
我们的师生关系的确需要清理。
教师的观念转变很重要。
2)从上述自述看,问题不在学生,而是在教师,教师要反省自己的学生观。
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理应得到老师的帮助、支持和鼓励,然而得到却是羞辱。
当学生发奋获取好成绩时,理应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然而得到的是教师的怀疑,这严重的刺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原则。
首先,教师要反省自己的学生观和教育方法。
2)该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心理指导。
主要是在学习方面,教师应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使其在学习上获得动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克服障碍,进行有效的学习。
其次,是在人格方面,应和教师沟通,争取老师的理解,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信心。
12.旷课去网吧,9天不回家王小奇是重庆渝北区某中学初一学生,上小学五年级时就迷上了网络游戏。
今年五月2日,王小奇第五次离家出走,父母亲朋四处寻找,直到5月10日,才在一家网吧里找到已经神经恍惚的他。
5月19日,王小奇再次离家出走,3天后还是在另一家网吧找到他。
从此以后,王小奇被无奈的父母关在了家里,其父母也在家里陪他自学。
王小奇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喜欢玩一种名叫“传奇”网络武侠游戏。
他不无得意地说“我已经打到20多段,算高手了”。
他每次离家不归,都是因为在网吧着了迷,没日没夜地玩游戏,父母、学校都忘到九霄云外。
在网吧,他每天只吃一顿饭,肚子太饿,就喝水充饥,困了,就睡在椅子上,没钱了。
看别人打游戏也是整天整夜。
据王小奇的班主任陈老师介绍,王小奇以前成绩还不错,但由于沉溺于游戏,成绩很快直线下降。
陈老师说,她平常苦口婆心给学生讲很多道理和案例,但班上旷课到网吧去玩的学生还是很多,离家出走的夜不止王小奇一个。
“我们在学校能管住学生,但管不住网吧。
“陈老师夜显得很激愤。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一项统计表明,18岁以下的网民占我国上网人数的15.1%。
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占23%,是所有职业中比例最高的群体。
去年12月27日晚,广西河池市十多位人大代表对全市61家网吧暗访后统计,进入网吧的未成年人占网吧总人数的57.3%。
阅读上述案例,请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种教育力量如何整合,谈谈你的认识。
答题思路:1)本案例反映的情况是一个值得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现象和问题,从大的方面看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小的方面看,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个体的发展。
2)本案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三种力量结合的重要性。
3)本案例应着重从社会教育的角度阐述,作为政府应采取强硬的措施,以减少上述现象,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
作为经营者,应自觉按照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合法经营,关注自己的良知,关注未成年人的活动范围,尽量不与之相悖。
社会应开展多种有益的教育活动方式,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吸引学生参加,为其成长创造条件。
4)家庭教育应注意方式方法,让孩子的学习、人格同步成长。
15.批评、惩罚与爱心据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2001年7-9月的调查:78.5%的教师主张“教师为了教育孩子应做孩子的知心人。
”但与此同时,50.2%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存在着教师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并有38.6%的教师认为“教师经常批评、惩罚学生是出于对学生负责和对学生有爱心。
”虽然反映教师经常发脾气的小学生、中学生的比例分别只有7.3%和9.8%,但是反映教师不发脾气的小学生和中学生的比例也只有20.6%和13.4%,也就是说有79.4%的小学生和86.6%的中学生认为教师在他们面前发脾气,只是“经常”、“有时”、“偶尔”之间的程度不同而已。
对以上调查的结果你有什么感触?请用当代学生观的理念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1)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处于冲突之中,他们主张“教师为了教育孩子应做孩子的知心人。
”,但实际是“存在着教师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且这样非理性的做法是“出于对学生负责和对学生有爱心。
”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新型学生观的历程将是长期的、痛苦的。
2)教师们应意识到批评、惩罚≠爱心。
爱心的表现是前面说讲的海伦老师的“优点单”、麦克阿瑟将军的祈祷词,爱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
而惩罚会导致不良人格和个性的发展,等他们成人后,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3)学生对此是不满意的,只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并对此提出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