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 [基本概念]:神经系统疾病当中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是针刀治疗的适应症之一。

目前比较统一的周围神经卡压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概念是指周围神经在其行程中任何一处受到卡压而出现感觉、运动等功能障碍,这一定义临床引用较少,但概括全面且恰当。

狭义的概念临床引用较多,但覆盖面不广,是指周围神经经过某些解剖上的特定部位,如经过肌肉的腱性起点,穿过肌肉,绕过骨性隆起,经过骨纤维鞘管及异常纤维束带处,因这些部位较硬韧,神经本身因肢体运动,在这些部位反复摩擦造成局部水肿等炎症反应,使鞘管容积减小,神经在压迫及反复摩擦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发生脱髓鞘改变,造成不同程度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

[治疗方法]:周围神经卡压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法,原则上应采取手术治疗,且疗效也较满意。

手术治疗是对卡压神经行松解术,包括单纯松解去除卡压物、神经外膜松解和神经束膜松解等。

针刀治疗能够通过对神经受卡压部位附近的软组织进行有限松解,直接或者间接的接触神经卡压,从而缓解症状。

并且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显示针刀治疗对于部分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具有良好的疗效。

以下举例列举了一些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类的疾病,这些疾病都是经过针刀治疗效果比较明显的疾病:1.神经根型颈椎病2.腕管综合征3.肘管综合征4.梨状肌综合症5.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6.莫顿跖痛症7.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症8.枕大神经卡压综合症9.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神经根型颈椎病(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之一) [基本概念]: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各型中发病率最高者,约占60%。

此乃侧后方突出物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所致,主要表现为与颈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临床病因]: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髓核的突出与脱出,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以及其相邻的三个关节(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均可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与压迫。

上述改变主要引起三方面的症状,一是神经根受刺激表现出的根性症状;二是窦椎神经受刺激而表现出颈部症状;三是邻近神经肌肉的牵连性症状(如前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

[临床表现]:临床上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起病缓慢,多无外伤史,但头颈部外伤可以诱至本病的急性发作,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症状也逐渐加重。

颈部活动度大、长期低头工作、高枕者发病率较高。

多发部位依次为颈5-6、颈4-5、颈6-7和颈3-4,大多为多个节段同时发病。

有颈、肩疼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放射或向枕部放射痛且伴有串麻感。

颈部活动或腹压增加时,症状加重。

放射痛范围根据受压神经根不同而表现在相应部位。

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

同时可以有上肢力量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撞患肢可以发生剧烈的闪电样锐痛。

[临床诊断]:医生检查时可发现颈部发直、颈肌痉挛、头喜欢偏向患侧,且肩部上耸。

病程长者上肢肌可有萎缩。

在横突、斜方肌、肩袖及三角肌等处有压痛。

患肢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

上肢牵拉试验和压头试验阳性,另外,还有感觉障碍(肌力减弱和反射改变等神经根受累的体征。

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改变征象。

CT或磁共振(MRl)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

[治疗方法]:大部分病人经正规保守治疗,颈椎牵引后症状可以缓解,仅极少数病人需要手术治疗。

腕管综合症(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之二) [基本概念]:腕管综合症(carpaltunnelsyndrome)临床常见,1863年首见报道,发生率大约为99/10万。

多以重复性手部运动特别是抓握性手部运动者多见,如采用充气钻的工人、木工、铁匠、挤奶工、炊事员、漆工、鼓手及家庭妇女等,近年电脑操作者亦很多见。

已知腕管部神经受压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一些因素可直接导致腕管综合征。

各种内、外源因素,包括机械因素、代谢因素和流行病学因素等,通过对神经的卡压最终导致腕管综合征的发生。

[临床病因]:腕管综合征以中年人多发,占患者总数的82%,其中妇女占65%,75%。

妇女腕管综合征发生率较高的原因是女性腕管较小而肌腱的直径相对较大。

50%以上的患者表现为双侧患病,其中38%的患者对侧无明显症状,仅出现神经传导异常。

男女患者之比为1:2,1:4.5。

儿童发病者偶有报告。

双侧发病者大约占50%,70%。

其男女患者之比为1:9。

[临床症状]:本病多见于中年妇女,男女比率为l:6。

在疾病早期,疼痛、麻木是病人的主要症状,疼痛常位于腕及拇、示、中指,夜间疼痛明显,常被麻木、胀痛、刺痛所惊醒,甩手、按摩手腕可使疼痛有所缓解。

有些与屈腕有关的腕关节的运动如拧毛巾等动作能加重症状。

随病情的发展,疼痛渐加重,患肢出现腕关节以下正中神经支配区的感觉障碍,手的握力及捏力下降,严重者出现大鱼际萎缩,拇指对掌功能障碍。

[临床诊断]:体格检查可发现患指的两点辨别觉增大,皮肤干燥,感觉迟钝。

腕部Tinel征阳性,腕掌屈试验(Phalen试验)及腕背屈试验(又称反向Phalen试验)均为阳性,拇指对掌功能障碍。

肘管综合症(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之三) [基本概念]:肘管综合症是指尺神经在肘部尺神经沟内的一种慢性损伤,过去又称为迟发性尺神经炎,为临床认识已有100多年历史,较为常见。

肘管综合征是指尺神经在肘部尺神经沟内的一种慢性损伤,过去又称为迟发性尺神经炎,为临床认识已有100多年历史,较为常见。

[临床病因]:常见的病因:肘外翻程度轻者(可在数十年后发病,而程度重者一二年内即可发病。

尺神经半脱位,肱骨外上髁骨折,如骨折块向下移位,即可压迫尺神经;创伤性骨化,肘关节是创伤性骨化性肌炎最易发生之处。

[临床表现]:麻木或刺痛,小指对掌无力及手指收展不灵活,尺神经沟处增厚或有包块等;尺神经前置术是基本治疗方法。

如术中发现该段尺神经较硬,则应切除神经外膜,并行束间松解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术后多能较快恢复正常感觉,但已萎缩的肌肉却较难恢复正常体积。

尺神经在上臂下段走行于肱二头肌筋膜浅面内侧,经肱骨内髁和内伤髁之间的尺神经沟到前臂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间下行。

尺神经沟的浅面有尺侧副韧带尺侧屈腕肌筋膜和弓状韧带沟通形成的顶,两者之间的通道称为肘管,尺神经即被约束在肘管之中,当肘关节屈、伸时,尺神经在肘管内被反复牵张或松弛。

手背尺侧、小鱼际、小指及环指尺侧半感觉异常首先发生,通常为麻木或刺痛。

继发生感觉异常一定时间还可出现小指对掌无力及手指收展不灵活。

[临床诊断]:检查可见手部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及环、小指正爪状畸形,前述区域皮肤痛觉减退,夹纸试验阳性及尺神经沟处Tinel征阳性。

电生理检查发现肘下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小鱼际肌及骨间肌肌电图异常。

基础疾病表现如肘外翻、尺神经沟处增厚并有包块。

X线片显示局部有移位骨块或异常骨化等。

梨状肌综合症(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之四) [基本概念]:梨状肌综合征是指因梨状肌急慢性损伤引起的梨状肌水肿、痉挛、肥厚等刺激或压迫了坐骨神经及其它骶丛神经、臀部血管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是临床中常见病和多发病。

[临床病因]:梨状肌综合征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髋部的扭闪,髋关节的急剧外旋,使梨状肌突然、猛烈的收缩;髋关节骤然内收、内旋,使梨状肌受到猛力的牵拉,可使梨状肌及其筋膜撕裂损伤。

工作、生活环境潮湿,长期频繁活动髋关节或持续保持一种姿势。

慢性盆腔炎、腹膜炎、骶髂关节炎等炎症蔓延到梨状肌,使梨状肌发炎。

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等,因腰骶神经受累,体姿变化,骨盆旋转使梨状肌在变异的情况下活动而损伤,属继发性损伤,这种情况在临床中多见。

梨状肌反复受到损伤后,由肿大、肥大变性、增生、甚至持续挛缩,影响其周围的神经、血管功能而生病。

[临床表现]:梨状肌损伤后(除肌肉本身外,常常波及具上下的血管或神经,引起臀上下神经包括所支配的肌肉和坐骨神经症状。

多有抬重物的伤病史,或站或蹲的“扭”、“闪”史,个别病例可因受凉引起。

腰臀部疼痛,且向大腿外侧会阴部放散,患者呈屈曲体位。

跛行。

严重者臀部“跳痛”,下肢呈屈曲畸形。

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之五) [基本概念]:有一些病人,临床症状表现酷似坐骨神经痛,但经过医生检查后并未诊为坐骨神经痛,而是诊为股外侧皮神经嵌压综合征,这个病名不如坐骨神经痛那样容易被病人接受,但实际上这种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所谓股外侧皮神经嵌压综合征就是指由于腰臀部闪伤、扭伤而致股外侧皮神经受压而引起臀部疼痛的一种病症,称为股外侧皮神经嵌压综合征。

[临床病因]:引起该病的病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髂前上棘处骨韧带管内轻微损伤,或盆腔内压迫所致,如穿戴紧身腰围、用坐骨神经痛腰带、军人带武装腰带,甚至裤袋内的钥匙等硬物在睡于硬板床时压于髂前上棘处。

此外,髋关节的过伸活动,如跨栏动作、体操舞蹈等,使神经在管口处受到牵拉。

盆腔内的巨大肿瘤、骨盆骨折、妊娠、腱鞘囊肿、骨疣及骨盆倾斜等,以上这些原因都可造成股外侧皮神经受到压迫而引发该病。

[临床症状]:患此病的患者可有大腿前外侧异样感觉,如麻木、灼痛、过敏或麻痹等,可有较长时间病史,病人常诉不能忍受裤管的接触和摩擦,行走可增加不适感,有时站立时并不能缓解,有时坐和躺可增加不适感。

病人不适感的程度可轻可重,一般轻者仅活动时稍有疼痛,重者可影响行走和弯腰。

休息后或晨起症状较轻,下午加重。

在感觉异样区内,触、痛、温觉均可减弱,但深感觉仍存在。

触诊时,患者有不愉快的感觉。

有的病人髂前上棘处有明显压痛点,髋关节过伸时,可使疼痛加重。

无运动障碍及肌肉萎缩。

[临床诊断]:股外侧皮神经嵌压综合征的诊断比较简单,主要根据发病部位及典型症状即可确诊,有的病人可在髂前上棘或腹股沟韧带处有诱发激痛点,可帮助确诊。

诊断该病时应当与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坐骨神经痛相鉴别。

莫顿跖痛症(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之六)[基本概念]:莫顿跖痛症是发生在跖趾关节部位的疼痛。

[临床病因]:莫顿跖痛症发生与足部结构有关。

胫神经分出两个分支从足底内后侧向足趾方向行走,分布于足底内侧和三个半趾底的为跖内侧神经,分布于足底外和趾底一个半足趾的为趾外侧神经,神经通过的两跖骨头之间较为狭窄,易遭受损伤,当局部外伤、劳损、站立行走过久、负重过多,鞋帮过硬或鞋跟过高、平足等均可引起跖骨头部位的损伤,影响通过该处的神经,使之增粗,形成结节,发生周围组织增生等,以第3、4足趾根底部发病最为多见。

[临床表现]:多见于30,50岁的中、老年妇女和足部狭瘦松弛者。

前足底部疼痛和感觉异常,影响站立和行走。

鞋袜不适时尤其明显,疼痛为局部性,也可向足趾部放射,疼痛性质为刺痛、刀割样疼痛或灼痛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