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音乐美
田家寨九年制学校许来娥新课标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比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人类文化的一种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教学是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
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有魅力,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的联系、去享受音乐、用音乐去美化人生,创造人生。
然而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的传授和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或者是仅仅满足于学生会背一些音乐知识,会唱一些歌曲。
课堂教学往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课堂上,学生一切按教师的要求行事,这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造潜能。
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更缺乏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由于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点,我经常利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对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就拿小学音乐第三册第七课《布娃娃弹琴》这首歌来说吧:《布娃娃弹琴》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三拍子的创作歌曲,由四个乐句构成,一段体,五声宫调式。
歌曲的节奏舒展,旋律多为级进,作者巧妙地采用了重复与变化重复的手法,恰当地运用了四分休止符,自然、形象地描绘了“叮咚”的琴声和布娃娃弹琴的可爱形象,使仅有的五个音的旋律清新而优美,极富童趣。
本节课我的教学目的是:1、学习用口琴吹奏歌曲《布娃娃弹琴》,感受三拍子的节拍特点。
2、通过口琴的吹奏,准确地表现了歌曲的情绪,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掌握歌曲《布娃娃弹琴》的吹奏。
教学难点是:通过口琴的吹奏准确地表现音乐情绪。
准备的教学用具有:钢琴、口琴、食物投影、自制课件、节奏卡片等。
教学方法采用了创作法、引导法、讨论法、游戏法。
教学我一开始就让学生在《布娃娃弹琴》的音乐背景中进入教室,给学生创设了教学情景,让学生跟着《布娃娃弹琴》的音乐做律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继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问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演奏一首优美动听的小曲子《布娃娃弹琴》请你们听听,好不好听?琴声这样优美动听,每一位同学都希望自己有弹琴的本领。
会弹琴是一种乐趣,连玩具中的布娃娃也会弹琴呢,她弹的琴可好听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名字叫《布娃娃弹琴》的歌曲。
二、利用器乐游戏,萌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器乐教学与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
根据新课标和每个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
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在乐声中擦亮思维的火花。
这其中我将器乐教学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淡化技能,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例简单的歌曲旋律、视唱等),将技能性训练融会在各种激趣、益智的游戏中,并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相应的环节,以使所有学生的能力都
完全得到发展。
课堂上,器乐练习能以动带听,以奏带唱,将单纯性的节奏、音准、识谱练习化为手、耳、眼、唱协调的整体练习,让学生在感受中去体会,在练习中去获取创造,将与奏、创、演等音乐活动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表演能力。
通过这样的设计,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听觉潜能得到发散和创新。
三、小组合作创编,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编,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特别是采用生动有趣的合作式创造性活动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掘学生创造潜能。
因为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同时也可以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
在《布娃娃弹琴》一课的最后部分,我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创作与表现。
“刚才同学们唱得非常好!请同学们用你们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创作、表现歌曲《布娃娃弹琴》的意境。
”
在参与创编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节奏、歌曲表现形式可以自由发挥,合理的把声乐和器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和创作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学生分组展示表演:
歌舞组:一个学生扮演小布娃娃弹着琴,几个学生给她伴舞,其他同学唱歌。
师生点评:你们不仅扮演的小布娃娃非常可爱,而且歌声也唱得特别动听!
器乐组:学生利用打击乐器创编出节奏型,
3/4ОХХ|ОХХ‖
3/4Х--|Х--‖
有的学生用口琴吹奏歌曲《布娃娃弹琴》的旋律,有的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师生点评:你们非常有想象力,创作出来的节奏效果很好!
最后,我用钢琴弹奏歌曲《布娃娃弹琴》,让歌舞组和器乐组的同学一起来表演,在这些同学们的感染下,全班同学都一起跳起舞来,尽情地展示学生自己的才能。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这样的设计,从“同伴讨论”到“创设环境”到“表演展示”都体现了学生创造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从教授到从旁指导再到学生自己表演,也体现了“教”“扶”“放”的教学原则,充分展现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在想象空间,在创新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总之,只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必受教师“先入为主”观念的制约,学生就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就能在他们心灵深处涌起创新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