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酒篇
茶酒的文化史篇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到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使得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从而酒文化渗透于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在中国人生活中的诸多方面,酒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而茶酒,早在上古时期就有记载,但那时茶酒仅仅是米酒浸茶,而并非茶文化与酒文化的交融结合。
800余年前北宋大学士苏轼留翰墨遗珍、古籍引注,记载了以茶酿酒的创想。
苏轼将创想中的‚茶酒‛以‚七齐‛‚八必‛做为茶酒酿制之法,添‚酒礼‛、‚酒德‛之说,丰富了茶酒文化的精神内涵。
苏轼定论:‚茶酒采茗酿之,自然发酵蒸馏,其浆无色,茶香自溢‛。
米芾《过白鹤居》题壁七言绝句:‚白鹤居里翰林公,‘七齐’‘八必’酿茶浆。
梦里注释引古法,异想天开设酒坊‛。
《夜饮论酿》‚望高山兮,日沐浴春芽兮。
望高山兮,秋风又发茗兮。
望高山兮,何日酿茶浆兮。
望高山兮,诗天地造化兮。
望高山兮,福祉众生乐兮。
望高山兮,梦翰林坊酿兮‛;冯仝(元代画家)绘元朝初年婺州文士张雨取沼溪之水煮茶,设想以苏轼‚七齐‛、‚八必‛之法发酵秘酿茶酒,款待沼溪草堂诸诗友,诗人包山寺高僧慧觉禅师赋诗记其事:‚嵋山翰林留逸事,梦中幻觉注此方。
昨日东阁畅胸意,品茗醉似酿茶浆‛。
冯仝应邀悦其事以画笔,将婺州诸文士沸茶酿酒逸事留图卷中。
沈周(明朝画家)写诗记录温州知府文林效仿苏轼酿酒而未能如愿的轶事,从子文衡山绘‚家翁沸茶酿酒图‛传于后世。
清人郑板桥
居扬州时,也曾似想完成苏轼梦想以茶酿酒。
画家金冬心书联‚辞官扬州挥素墨,煮茶效仿翰林公‛相赠。
袁枚《赋茶酒歌》‚一别吴郡思新诧,重来南楚鬓添霜。
清谈犹是苏玉局,梦里开坊酿茶浆。
江水悠悠不知远,山风习习渐加凉。
坐看春溪忘情态,揽月赋诗爱夜长‛。
诗人张漱石与袁枚比邻亦赋茶诗‚细雨潇潇欲晓天,半床花影伴书眠。
朦胧正作翰林梦,独设酒坊酿茶浆‛。
李渔‚清狂赵居士,梦酒似茶浆‛,叙说南宋金石家赵绪成煮茶酿酒的故事。
从上古传说至北宋苏轼整理引注,到清乾隆年间,在文士、画家中广现沸茶酿酒的逸事。
这是中国文化的使然也是文脉承传中的一部分,文人在生活中的雅事恰恰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中国茶酒文化的酒脉‛,撰记了独具魅力的‚茶酒‛文化史篇。
七齐:
1. 茶茗齐:春茶甘秋茗苦,二季茶合酿酒香适;
2. 曲药齐:茶酒曲必备几位草药须齐,方能制曲;
3. 甘果齐:多种水果齐才能发酵;
4. 水泉齐:溪水与泉调合用,溪水暖物质流失,泉水寒物丰富水质硬,二者冲和最佳;
5. 陶器齐:各种酿造陶器必备,才能酿酒;
6. 炭火齐:松木烧炭,松油去,木火纯;
7. 人心齐:人必齐,工序不乱,酒体稳定;
八必:
1. 人必知节令:酒工不懂节令便无法酿酒;
2. 水必甘软硬冲和:水软酒甘香气浮外,嗅之有香饮之无味;水硬酒烈香气聚内嗅之不佳,冲和最美;
3. 曲必得时而调:投曲发酵必因时调和,酿酒最佳;
4. 茶茗必实:茶质量必好才能发酵,将酒中物质溢出;
5. 陶必粗:器粗透气,发酵稳定;
6. 器必洁:器必洁去异味;
7. 缸必湿:发酵器物湿润,菌类活化好;
8. 火必缓:用火不能急,急酒体辛辢,缓酒体绵和;九德:
一德:‚观色取浆‛,玉液养目;
二德:‚茶香四溢‛,嗅之通慧;
三德:‚入口绵醇‛,甘味生津;
四德:‚齿涎喉爽‛,悠然暖腹;
五德:‚腑生元气‛,俄尔化之;
六德:‚酒过三寻‛,醉意一分;
七德:‚辞别珍重‛,酒礼不废;
八德:‚眠能安神‛,气血调和;
九德:‚进食加餐‛,鹤发童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