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酒论

茶酒论

古人有一篇《茶酒论》。

这篇作品的体裁有如俗赋,主要是记叙“茶”、“酒”各自夸耀、论辩不休而最后由“水”出来调停的内容。

全文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并且都用韵,也时有对仗,具有赋的特色。

《茶酒论》共有六个写本,分为原卷、甲卷、乙卷、丙卷、丁卷、戊卷。

原卷前题“乡贡进士王敷撰”,末题“开宝三年壬申岁正月十四日知术院弟子阎海真自手书记”。

“乡贡进士”是唐代科举名。

“开宝三年”即970年;而“壬申”则为宋开宝五年干支,其中必有一误。

由上可知,其文为唐人或五代人撰,其书为宋人抄。

《茶酒论》全文如下:
“窃见神农曾尝百草,五谷从此得分。

轩辕制其衣服,流传教示后人^仓颉制其文字,孔丘阐化儒因。

不可从头细说,撮其枢要之陈。

暂问茶之与酒,两个谁有功勋?阿谁即合卑小,阿谁即合称尊?今日各须立理,强者光饰一门。

“茶乃出来言曰:‘诸人莫闹,听说些些。

百草之首,万木之花。

贵之取蕊,重之摘芽。

呼之茗草,号之作茶。

贡五侯宅,奉帝王家。

时新献入,一世荣华。

自然尊贵,何用论夸! ’
“酒乃出来:‘可笑词说!自古至今,茶贱酒贵。

箪醪投河,三军告醉。

君王饮之,叫呼万岁,群臣饮之,赐卿无畏。

和死定生,神明歆气。

酒食向人,终无恶意。

有酒有令,仁义礼智。


合称尊,何劳比类!’
“茶为酒曰:•阿你不闻道:浮梁歙州,万国来求。

蜀山蒙顶,登山蓦岭。

舒城太湖,买婢买奴。

越郡余杭,金帛为襄。

素紫天子,人间亦少。

商客来求,舡车塞绍。

据此踪由,阿谁合
少?’
“酒为茶曰:‘阿你不闻道,齐酒乾和,博锦博罗。

蒲桃九酝,于身有润。

玉酒
琼浆,仙人杯觞。

菊花竹叶,君王交接。

中山赵母,甘钳(甜)美苦。

一醉三年,流传今古。

礼让乡闾,调和军府。

阿你头脑,不须干努。


“茶为酒曰:‘我之茗草,万木之心。

或白如玉,或似黄金。

名僧大德,幽隐禅林。

饮之语话,能去昏沉。

供养弥勒,奉献观音。

千劫万劫,诸佛相钦。

酒能破家散宅,广作邪淫。

打却三盏以后,令人只是罪深。


“酒为茶曰:‘三文一缸,何年得富?酒通贵人,公卿所慕。

曾遣赵主弹琴,秦王击缶。

不可把茶请歌,不可为茶教舞。

茶吃只是腰疼,多吃令人患肚。

一日打却十杯,肠胀又同衙鼓。

若也服之三年,养虾蟆得水病报。


“茶为酒曰:‘我三十成名,束带巾栉。

蓦海骑江,来朝金室。

将到市塞,安排未毕。

人来买之,钱财盈溢。

言下便得富饶,不在明朝后日。

阿你酒能昏乱,吃了多饶啾唧。

街中罗织平人,脊上少须十七。


“酒为茶曰:‘岂不见古人才子,吟诗尽道:渴来一盏,能养性命。

又道:酒是消愁药。

又道••酒能养贤。

古人糟粕,今乃流传。

茶贱三文五碗,酒贱盅半七文。

致酒谢坐,礼让周旋。


家音乐,本为酒泉。

终朝吃你茶水,敢动些些管弦! ’
“茶为酒曰:‘阿你不见道:男儿十四五,莫与酒家亲。

君不见牲牲鸟,为酒丧其身。

阿你即道:茶吃发病,酒吃养贤。

即见道有酒黄酒病,不见道有茶疯茶癲。

阿阇世王为酒曇煞父害母,刘零为酒一死二年。

吃了张眉竖眼,怒斗宣拳。

状上只言粗豪酒醉,不曾有茶醉相言。

不免囚首杖子,本典索钱。

大枷榼项,背上抛橡。

便即烧香断酒,念佛求天,终生不吃,望免速逭。


“两个政争人我,不知水在旁边。

“水为茶酒曰:‘阿你两个,何用忿忿?阿谁许你,各拟论功!言词相毁,道西说东。

人生四大,地水火风。

茶不得水,作何相貌?酒不得水,作甚形容?米曲干吃,损人肠
胃。

茶片干吃,只砺破喉咙。

万物须水,五谷之宗。

上应乾象,下顺吉凶。

江河淮济,有我即通。

亦能漂荡天地,亦能涸煞鱼龙。

尧时九年灾迹,只缘我在其中。

感得天下钦奉,万姓依从。

犹自不说能圣,两个何用争功?从今以后,切须和同。

酒店发富,茶坊不穷。

长为兄弟,须得始终。

若人读之一本,永世不害酒癱茶疯。

《茶酒论》一卷的结构比较简单,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序”,接下来便是“茶”、“酒”的辩论,最后是“水”的评判。

其内容最精彩的当然是中间部分,“茶”与“酒”通过激烈的论辩,均展示了自己最为荣耀的历史和功绩,与此同时,也毫不留情地给对方的弱点以最尖刻的揭露。

通过争辩,茶与酒的特性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茶”、“酒”的论辩大致是按五个方面来进行的,即历史地位、影响大小、功能效用、经济价值及社会作用。

在第一个回合中,“茶”首先以“贡五侯宅,奉帝王家”的
优势,为自己奠定了地位,而“酒”则以相似的历史典故不甘
示弱。

第二个回合,“茶”以其广袤的产地、优良的品质和“万国来求”的商品优势继续向“酒”进攻。

而“酒”却以多种名贵的佳品与之抗衡。

第三个回合时,“茶”打出一张“茶禅一味”的牌子,着重阐释对“幽隐禅林”的“名僧大德”的“去昏沉”功效,并指责“酒”的“广作邪淫”的弊端。

而“酒”则用“经济效益”来作盾牌,以“三文一缸,何年得富? ”加以诘问,并进而以与贵族的交往来寒碜“茶”,对许多“茶病”加以讽剌。

在第四个回合中,“茶”接着以市场的占有率来反击“酒” 的质问,大有以薄利多销之势,来压盖“酒”的“通贵”之利。

同时讥讽“酒”的醉后闹事、动辄饱受责杖的窘态。

“酒”仍以与“高层次”人物的往来为荣,并声称自己是“消愁药”,还与国礼密切相关,固守“茶贱酒贵”的观点。

“茶”紧接着对“酒”所提出的“茶吃发病、酒吃养贤”的论点一一加以驳斥,列举了传说中的性性鸟为酒丧身,佛典中的阿阇世王为酒而害父母,以及东晋时代的著名酒徒刘伶肆意放浪的种种“丑行”,进而劝人“烧香断酒”,以免命运不预。

有唐一代是佛教大盛之时,许多文艺作品中都体现着这 -一点,也有许多作品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佛教,宣扬“缘”、“因”和“善恶报应”、“四大皆空”等佛学精神。

在敦煌莫高窟中,所有的壁画、经卷,包括这些变文,无不与佛教有深深的联系。

就《茶酒论》而言,作者的“佛教意识”也是相当浓厚的。

虽说“茶”、“酒”看起来是处于平等的论辩地位,但细细读来,对茶叶的倾向性是随处可见的,这大概与唐时茶叶在僧侣们
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关吧。

《茶酒论》通过争论,表现了茶叶各方面的情形,例如茶的入贡,茶的商品化,而尤以茶与佛教的关系论得最多,其语气势如破竹,直接攫住了读者之心。

试想在一大群佛教徒面前,朗朗诵上这段“高论”,岂有不胜之理。

酒在佛教中属于被戒之物,饮酒纵欲,视为大忌,所以“酒”在争论时,竟不敢提及佛事,其实已经输了一大截。

因而在“茶”“酒”争论中,“茶” 的形象已具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

全文争论部分,其发起者是“茶”,最后也是以“茶”的大段斥“酒”之辞而鸣金收兵。

在《茶酒论》最后一段,以“水”的裁判调解了“茶”“酒”的争论,也颇具禅意。

水,既无茶的鲜美,也无酒的浓醇,既不能提神,也不能消愁。

无色无味无嗅之物竟胜于茶酒名饮,空空如也,却富莫大焉,“水”的一道判辞,亦无异于佛家之机锋语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