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宽阔的胸怀(第三篇)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宽阔的胸怀(第三篇)
名句
感悟
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此刻此景此情, 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了尘世一切烦恼,像 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 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 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 处,领略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赏析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诗人大概是站在一座山头 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 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一个“圆”字 准确地描绘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 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 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最 后两句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诗人的使命也即 将完成。诗的收束,顺其自然。这首诗虽是纪行,但或 抒感慨,或叙异域风光,一路写来,自然天成。“长 河”“落日”一联极其出色,历来被传诵为写景的名句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 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 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 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延伸阅读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前两句交代了诗缘何而作,以及何地而作。“欲问边”, 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 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而 来。“居延”则交代了地点,这特殊的地域,成为诗中描绘 风光景物的依据。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 词可知,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 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诗人借蓬草自况,写 飘零之感。“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突显出异 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就加深了飘零之感。诗人这次出使, 心境不佳,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汉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 那样的威风、气派。这或许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 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被贬为荆州长史。
浸染的诗情——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目
录
第三篇 宽阔的胸怀
15 题破山寺后禅院 1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7 使至塞上 18 山居秋暝
19 黄鹤楼 20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1 独坐敬亭山
15、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创作背景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 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 北虞山上,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 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 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 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 一格的名篇。
诗人简介
常建(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大 约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6年)与王昌龄同榜进 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 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766—779 年)中,曾任盱眙尉。
——出自《全唐诗》
注释
①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②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③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 使……高兴。④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 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 令人俗念全消。⑤ 万籁(l3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 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⑥ 钟磬(q#ng):佛寺中召集众 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 器。
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感悟
名句
游子思乡怀亲、异乡异土生活的孤 独凄然,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 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 之心。
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 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 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 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倍”字用得极妙,是联 系上下两句情绪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 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这 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 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 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佳句。
17.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出自《全唐诗》
注释
①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②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 车简从。③ 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④ 属国:有几种解释: 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 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 者的身份。⑤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 境。⑥ 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⑦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 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自《全唐诗》
注释
①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② 忆:想念。 ③ 山东: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 山东。④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⑤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 邪。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比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 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 巢育雏,适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 景况迥然不同。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 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 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 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 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 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 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 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 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此句是点睛之笔。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 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 “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赏析
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 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 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越 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 亲。
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 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 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中的两个“异”字所造 成的艺术效果,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诗人 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 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 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 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 定会显露,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 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闲雅清警,独具一格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悠闲适意 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 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 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 属独具一格。
赏析
欧阳修:“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 也。”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诗人简介
王维(701—761年,一说699—761年),唐朝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 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 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 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 孟”。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 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千古流传的佳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赏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 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 他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 全团聚;似乎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 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新颖之处。杜甫的 《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句子,和这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 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 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 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 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 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 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赏析
注释
⑧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 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 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⑨ 大漠:大沙漠,此处 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⑩ 长河:即黄河;一说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 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⑪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 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⑫ 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 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⑬ 燕然:古 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