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物质的组成中涉及的重要概念: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掌握物质分类的依据,明确各类物质中存在微粒的一般规律。
形成物质组成、分类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化、规律化。
能力培养:通过对物质组成分类知识体系的建立,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归纳的能力,训练概念之间比较的思维能力。
通过对各类物质中存在微粒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科学思想:培养学生认识:“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科学品质:通过幻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好学上进的情感。
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与讨论,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并体验成功喜悦。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组成、分类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和理解。
难点:各类物质中存在微粒规律性的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概念的本质属性,体会概念的准确性。
学习兴趣及好学上进的情感。
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涵和外延,深刻理解概念。
掌握概念的思维能
【教学过程实施】
Ⅰ.引言: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的基础,它是从大量的化学现象和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它既是应用化学知识解释问题时进行思维加工的细胞,又是解释各种化学现象本质的基础。
可见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对学好化学是何等的重要。
在中学的学习中,概念是由简单到复杂,一个一个的建立并逐步组合起来。
复习时,首先要注意概念的准确性,分析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要明确来龙去脉,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
这样才便于有序记忆,使用时才能取之快捷,易于迁移和应用。
其次,由于概念的抽象性,所以复习要特别注意结合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以至于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复习。
结合实际在应用上
狠下工夫,这样才能达到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从而提高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Ⅱ.知识体系(见下页):(投影显示)
教师按投影显示进行讲述,学生阅读课前印好的知识体系思考、理解。
Ⅲ.重要概念的比较、应用:
1.元素、原子、分子、离子。
【提问、并组织讨论】、详见【教学过程设计】
2.物质的分类
【提问】(1)各类物质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填入知识体系中的()中。
(2)构成各类物质中的微粒分别是什么?有哪些规律可循?
在老师的指导下,边提问,边回答,边小结。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固体时为分子晶体。
)有: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和金属)有: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有:
3.纯净物和混合物
【提问及小结】详见【教学过程设计】【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