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第讲 发热的原因与机理(最新课件)

2020年第讲 发热的原因与机理(最新课件)


➢发热的原因、发热的机理。 ➢发热的过程发热及机体的主要机能与代谢变化。
2
第五章
➢发热俗称发烧。是机体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由于受到致热原(热源刺激物) 的作用,引起体温调节机能的改变,而致体温升高的病理过程。 ➢在外界温度过高时,由于机体散热困难,造成体热蓄积,使体温升高,称 体温过高。
2020-11-25
2020-11-25
9
发热 激活物
体温
2020-11-25
➢发热机理示意图
产EP 细胞
EP
皮肤血管 收缩,散热
骨骼肌收缩 寒战,产热
第五章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体温 调定点
10
三、发热的过程与热型 (一)发热的过程与分期 ➢增热期(体温上升期) ➢高热期(高热持续期) ➢退热期(体温下降期)
2020-11-25
一分为二、利弊皆有,处理 应是把握时机,适时退热
第五章
21
课后习题
一、名词解释
发热、致热源、发热激活物、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二、填空题
1.发热的过程包括
、和

2.发热的增热期的温热代谢特点是 和 。
3.发热的退热期的温热代谢特点是 和

4. 根据发热性疾病体温曲线动态特点不同,可将发热分为 和 等四种热型。
16
第五章
1、稽留热 高热持续数日不退,昼夜温差不超过1℃(高热病、急性猪瘟、 牛恶性长他热)。
2020-11-25
17
第五章
2、驰张热 体温升高后昼夜温差超过1℃以上,但不低于正常水平(支气管 性肺炎)。
2020-11-25
18
第五章
3、间歇热 发热期与无热期规律交替,间歇时间较短,每日或隔日重复发热(马 焦虫病、马传贫)。
3
第五章
➢发热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过程中(尤其是传染病和炎症性疾病) 经常出现的一种基本病理过程。并且在有些疾病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发热形式(热 型),所以,临床诊断疾病时经常进行体温检查,这不仅可确定疾病的存在,并 可成为诊断某些疾病的主要依据。
2020-11-25
4
第五章
一、发热的原因
2020年第讲 发热的原因与机理(最新课件)
Dr.Feng
2020-11-25
1
知识 目标
技能 目标
重点 难点
2020-11-25
学习目标
第五章
掌握发热的基本概念,理解各种致热原的致热机理。 熟悉发热的发展过程和发热机体的主要机能与代谢变 化。
能正确判断动物疾病的热型及其体温变化特点,并制定 和实施合理地治疗措施。
第五章
11
第五章
增热期 高热期 退热期 ➢图中虚线为调定点动态变化,实线为体温曲线。
➢发热过程示意图
2020-11-25
12
第五章
1、增热期 为体温上升阶段,又称体温上升期。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 温升高。 ➢体温变化特点 主要表现皮温下降、畏冷寒颤,被毛松乱,皮肤鼻镜干燥,精 神沉郁,食欲减退,负役能力减弱等临床症状。
2020-11-25
第五章


22
三、选择题 1.增热期的动物的临床表现是( )。
A 皮温降低 B 恶寒战栗 C 被毛蓬乱 D 出汗增多 2.根据发热的升降速度可将热型分为( )。
A 骤发型 B缓发型 C 骤退型 D 渐退型
第五章
2020-11-25
23
第五章
3.内生性致热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 A 组织崩解产物 B 抗原抗体复合物 C 肿瘤坏死产物 D 激素类物质
放内生性致热原,称非传染性致热原。 ➢组织崩解产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 ➢肿瘤坏死产物 ➢激素类物质
2020-11-25
7
第五章
(二)内生性致热原 内生性致热原是由体内产致热原细胞在上述外源性和内源性发热激活物的作
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致热物质。 ➢白细胞介素(白细胞致热原) ➢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
2020-11-食欲均逐渐恢复 正常。
2020-11-25
15
第五章
(二)热型
➢将每天早晚测得的体温数值记录在坐标图上,并将其连接成体温曲线。各 种疾病的体温曲线是不一致的,根据临床上发热性疾病体温曲线的动态特点 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热型:
2020-11-25
(一)发热激活物 ➢凡能引起机体发热的因素,统称热源刺激物(致热原),致热原是指具有致 热性或含有致热成分的物质。这类物质除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 热外,还可通过激活体内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引起 发热。这种能激活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的物质,称 为发热激活物(外源性和内源性)。
2020-11-25
13
第五章
2、高热期 又称高热持续期。体温上升到一定高度不再上升而维持在较高水 平。 ➢体温变化特点 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在高水平上保持产热=散热平衡,高热 不退。患病动物皮肤血管扩张,出汗增加,皮温升高,呼吸与心跳加快。
2020-11-25
14
第五章
3、退热期 又称体温下降期。 ➢体温变化特点 散热大于产热,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患病动物表现体表
8
第五章
二、发热的发生机理
➢体内产致热原细胞平时可产生微量的内生性致热原,但必须被细菌、病毒等微生 物激活后,才能向外释放。在各种感染过程中,体内的产致热原细胞由于受到细 菌、病毒等传染性致热原(激活物)的作用而发生激活,并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 热原,发挥致热作用。可见,外来致热原可成为一种激活物,作用于产致热原细 胞,使其产生内生性致热原,引起发热。
4.外源性致热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A 革兰氏阴性菌 B革兰氏阳性菌 C 分枝杆菌 D 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2020-11-25
19
第五章
4、回归热 与间歇热较相似,但无热期和发热期间隔长,并且时间大致相等(亚 急性和慢性马传贫)。
2020-11-25
20
发热原因

发执过程



热型
生物学意义
2020-11-25
发热激活物 内生性致热源 EP 体温调节中枢 发热
增热期、高热期、退热期
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 回归热
2020-11-25
5
第五章
1、外源性致热原(激活物) ➢外源性致热原(激活物)主要有细菌、病毒及其它微生物等传染性因素,又称传
染性致热原。这些传染性因素本身及其产生的内、外毒素均有致热作用,故在 多数传染病过程中都伴有发热症状。
2020-11-25
6
第五章
2、内源性激活物(体内产物) 由体内产生的某些产物,也可通过激活体内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