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自动上下料机械手运动学分析及仿真
自动上下料机械手运动学分析及仿真
求、知道机械手爪的位姿以及各杆的结构参数的情况下,求解对
6
θ6
-90°
0
0 (-180~180)°
3.2 运动学正解分析
机械手的正向运动学是根据机械手的各关节变量,求机械
手末端操作装置的位姿。根据建立的机械手 D-H 参数坐标系与
运动学参数,由坐标变换关系可知连杆的 D-H 坐标变换矩阵。为
了便于运动模型的表示,将关节变量 θi 的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值 简化如式(1),确定了连杆坐标系,且得到了相应的连杆参数后,
中图分类号:TH16,TP242.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数控机床的应用为企业提高产品的加工精度、生产效率和 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客户对产品质量 要求的提高、交货期的缩短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使得企业必须 向更加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将现有数控加工技术与工业机器人技 术相结合,组成数控机床-机械手加工系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 一。数控机床-机械手加工系统布局与工作过程示意图,如图 1 所 示。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数控机床完成零件的加工,机械手完成 工件的上下料任务,这样既能提高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又能大 大地降低人工成本,从而降低生产成本。针对该加工系统中的六
可依据式(1)完成坐标系 i 和 i-1 之间的变换,用 Ai 表示。
cθ 0
0 0
i
0
cθ 0
0 0 i-1
sθi
Ai i-1
sθi
0
0
0 00
0
-sθi cαi-1 cθi sαi-1 cθi
0
0 -sαi-1 cαi-1
0
αi-1
0 0 0
0
-di sαi-1
0 0 0
0
0
di cαi-1
cθ3 0
00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4
=
0
0 0 0
-sθ4
0 -cθ4
0
1
d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1
0 0
0 00
0
0
01
00 0
cθ 0
0 0
5
-sθ5
0
00 0 0
cθ 0
0 0
6
-sθ6
0
0
0 0 0
0
0
0
0
A5
=
00
0
0
sθ 0
0 0
5
0 cθ5
-1 0
A
中各元素的值。
使(4)式两端对应元素相等,一次类推,得:
在末端执行器两指抓取轴线的中点处建立 Marker 点 : MARKER19,以此点来观察机械手末端的运动情况。根据理论运 动轨迹,STEP 函数设置各个关节的位移驱动。如表 2 所示。
表 2 ADAMS 关节驱动
关节 驱动名称
位移驱动函数
腰关节 Motion3 STEP(time,2,0,4,120d)+ STEP(time,6,0,6.5,-5d)
0
0
a2 s3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1
0 0
00
0
0
0
1
0 0
00
0
0
0
10 0
c0
0 0
4
0
-s4
0
0 0 0
c 0 s 0 0
0 0
5
0
5
0 0
0
-1
A4 =
00-s4
0
00
0
0 1
0
-c4 0 0 -d4
0
0
0 0 0 0 0 0
-1
A5 =
00-s5
0
00
0 0
0 c5 -1 0
图 1 自动上下料机械手布局简图
2 上下料机械手结构组成
为了能够对工件进行有效定位,抓取被加工工件并最终放 置到数控车床的三抓卡盘上进行加工处理,需要机械手具有 6 个
肩关节
肘关节
腕关节
关节,从而能够实现机械手抓取、平移、旋转一系列动作。建立模 型如右图 2 所示。该机械手由 6 个转动关节组成,分别是:腰关节 (底座)、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 1、腕关节 2、腕关节 3 组成,最后
3 个关节的轴线交于 1 点,构成球腕。根据数控机床-机械手加工 系统的布局,将该机械手的底座固定于地面,根据抓取对象的不
同,手腕的末端安装不同的执行机构。
2 CCD 相机
工件1 4
计算机 机器人
3
5 车床
CNC
自由度机械手进行了详细的运动学分析,并用 solidworks 建立机 械手的三维模型,导入到 ADAMS 中进行运动学仿真。
0 0
0 0 0 0 0 0
A6
=
0 0
0 0
000-sθ6
0 -cθ6
1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10 0
0 0
0
0
0
1
0 0
图 3 机械手的简化图
机械手末端坐标系{6}相对于基坐标系{0}的位姿可以通过
Z2 X2 O1 a2
X3 Z3
d2 θ1
Z0,Z1
O2 d4
X0
O
y0,X1
0 0
0
0
1
00 0
(1)
应的各关节转角(θ1,θ2,θ3,θ4,θ5,θ6)。要解出各关节变量,首先将 已知量和未知量分离,分别置于等式左右两端,然后用未知矩阵
的逆变换逐次左乘上述矩阵方程,以便把某个关节变量分离出
来,并解出这个关节变量。
第一步,对 A1、A2、A3、A4、A5 矩阵分别求逆得:
c s 0 0 0
机械设计与制造
244
Machinery Design & Manufacture
文章编号:1001-3997(2012)05-0244-03
自动上下料机械手运动学分析及仿真 *
第5期 2012 年 5 月
王战中 1 张 俊 1 季红艳 2 赵 赛 1 臧丽超 1 (1 石家庄铁道大学,石家庄 050043)
X6
X5
X4 Z5
O3
Z4
Z6
图 4 机械手连杆坐标系简化图 表 1 连杆(D- H)参数表
连杆 i 1 2 3 4 5
变量 θi θ1 θ2 θ3 θ4 θ5
αi-1 0° -90° 0° -90° 90°
ai-1
di
变量范围
0
0 (-180~180)°
0
0 (-30~60)°
a2
0 (-45~6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
0
0
0
1 00 0
00
0
0
0
10 0
(2)
No.5
246
机械设计与制造
May.2012
-1
第二步,分离已知量和未知量,用逆变换 A1 左乘矩阵方程,
-1
得:A1 T=A2 A3 A4 A5 A6
(3)
将(2)时代入(3)式得:
c s 0 0 n o a p 0
θ5=θ6=0°时,手臂变换矩阵 T 的值。计算结果为:
00
0
1
0
0
0 0
0
0
00
0
T=
0 0
0
1
a2 +d4
0 0 0 0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1
0 0
该计算结果与机械手连杆简化图 4 表现一致,说明通过运
动学正解所求得的机械手末端位姿表达式 T 是正确的。
3.3 运动学逆解分析
运动学逆解是在给定了已知条件,即能够满足某种工作要
腰关节 图 2 机械手的结构模型
*来稿日期:2011-07-26 *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基金(F2008000448),河北省教育厅项目号(2009335),河北省科技支撑项目(12212113D)
第5期
王战中等:自动上下料机械手运动学分析及仿真
245
3 运动学分析
3.1 坐标系建立
采用 D-H(Denavit-Hartenberg)参数法建立该机械手的运动 学模型。该机械手的简化图,如图 3 所示。分别在各连杆的下关节 处建立连杆坐标系,如图 4 所示。图中:ai—两个关节的关节轴线 Ji 与 Ji+1 的公垂线距离;ai—轴线 Zi 到 Zi+1 绕 Xi 旋转的角度;di— 轴线 Xi-1 到 Xi 沿 Zi-1 的距离;θi—轴线 Xi-1 到 Xi 沿 Zi 旋转的角度。 相应的关节和连杆参数表[2-5],如表 1 所示。
0
0 0
1
1
0 0
c0
0 0
2
0 -s2 0
0 0 0
c0
0 0
3
s3
0
-a2 c3
0 0 0
0
0
0
0
0
0
-1
A1 =
00-s1
0
00
0
c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