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流谐振电路特性研究

交流谐振电路特性研究


4.4011 0.425 4.9080 1.100 5.4023 0.490
4.5018 0.515 4.9546 1.040 5.6011 0.365
VR / V
f / kHz
VR / V
f / kHz
VR / V
f / kHz
5.8086 0.290
6.0010 0.245
6.2062 0.210
1. R=400Ω时的品质因数 Q 由数据可知,其谐振频率为 4908.0Hz ,根据谐振频率的计算公式得其理论值 为:
0
1 2 LC

1 2 3.14159 0.2 0.005 106
5032.9 Hz
得到其相对误差为:
0 4908.0 5032.9 2.5% 0 5032.9
了,电容的等效电路将是一个电容与电阻并联, 2 这同样是本次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之一。
的相位差就不再是通常的
九. 思考题
1. 根据 RLC 串、并联电路的谐振特点,在实验中如何判断电路达到了谐振? 答: 在 RLC 串联电路中,达到谐振时,电容和电感的复阻抗恰好抵消,电 路中的电流达到峰值,根据电阻的 VCR 特性,此时电阻上的电压 VR 达到最 大, 即通过测量电阻上电压波形即可判定; 在 RLC 并联电路中, 达到谐振时, 同样电容和电感的复阻抗恰好抵消,电路中干路电路达到最小值,即电阻上 的电压 VR 达到最小,同样通过测量电阻上电压波形即可判定谐振状态。 2. 串联电路谐振时,电容电感上的瞬时电压的相位关系如何?若将电容和电感 两端接到示波器 X、Y 轴上,将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由于谐振时电容和电感的复阻抗恰好抵消,所以两元件上电压的相位差 为π;若将其分别接入示波器的 X、Y 轴上,将观察到李萨如图形,应为两 者同为正弦波,且具有稳定相位差π,故观察到的是相位差为π的李萨如图
3.4010 0.140 4.7004 0.800 5.0505 0.930
3.8010 0.200 4.7530 0.920 5.1076 0.836
4.0017 0.245 4.8029 1.016 5.2076 0.640
4.2009 0.315 4.8500 1.036 5.3041 0.565
式中的 e 可以是电动势、电压、电流、阻抗等交流电物理量, 为圆频率,
为初始相角。
电阻 R、电容 C 和电感串联电路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阻两端的电压是同相位的,但超前于电容 C 两端的电压
,落后于电感两端的电压 2 2
,见下图。
R ,模 Z R 电阻阻抗的复数表达式为 Z Rபைடு நூலகம்
电容阻抗的复数表达式为
j 1 e 2 1 Z C C jC

模 ZC
1 C
电感阻抗的复数表达式为
Le Z L
j

2
jL
模 Z L L 电路总阻抗为三者的矢量和。由图,电容阻抗与电路总阻抗方向相反,如
果满足 四.
1 L , c
则电路总阻抗为 R,达到最小值。这时电流最大,形成所谓“电流谐振” 。 调节交流电源(函数发生器)的频率,用示波器观察电阻上的电压,当它 达到最大时的频率即为谐振频率。电路如上图。
4908.0 10.8 454.5
VC 11.8 10.7 VR 1.1
3) Q
VL 10.8 9.8 VR 1.1
2. R=600Ω时的品质因数 Q 由数据可知,其谐振频率为 4908.0Hz ,根据谐振频率的计算公式得其理论值 为:
0
1 2 LC
VC 10.6 8.5 VR 1.244
VL 9.6 7.7 VR 1.244
3) Q
八. 误差分析
1. 根据 Q 的计算公式,可得 R=400Ω和 R=600Ω时两个 Q 的理论值为:
Q
1 L 1 0.2 1 L 1 0.2 15.81 , Q 10.54 。 6 R C 400 0.005 10 R C 600 0.005 106
由数据可知, I max
I 1.100 2.75mA ,故有 I max 1.95mA ,在图中作出 400 2
I=0.00195A 的直线,读出两个交点的横坐标为:1 4688.1Hz , 2 5142.6Hz 故其通频带宽度为: 2 1 5142.6 4688.1 454.5Hz 计算品质因数 Q: 1) Q 2) Q
I=0.00147A 的直线,读出两个交点的横坐标为:1 4625.3Hz , 2 5214.7 Hz 故其通频带宽度为: 2 1 5214.7 4625.3 589.4Hz 计算品质因数 Q: 1) Q 2) Q
4906.5 8.3 ; 589.4
6.6043 0.165
7.0023 0.140
VR / V
R 600
f / kHz
3.0023 0.154 4.6012 0.840 5.0063 1.176 5.8080 0.420
3.4005 0.204 4.7022 1.000 5.0540 1.120 6.0036 0.360
3.8013 0.289 4.7516 1.100 5.1057 1.040 6.2034 0.310
这无论与上述两组数据中的哪个算法所得结果都大相径庭。分析之,考虑到 导线的电阻会为电路填上额外的电阻,而这电阻的数值大小有无从而知,故 不考虑由上述算法算出的理论值。 2. 观察 R=400Ω和 R=600Ω时的各种方法算得的 Q 值可以看出, Q
VL 与 VR
Q
VC 这两种方法算得的 Q 值与其他值差别较大。 这可能与下面实验小结中 VR

1 2 3.14159 0.2 0.005 106
5032.9 Hz
得到其相对误差为:
0 4906.5 5032.9 2.5% 0 5032.9
由数据可知, I max
I 1.244 2.07mA ,故有 I max 1.47mA ,在图中作出 600 2
五. 实验内容
1、按照实验图(右图)连接好电路图,将电容、电感分别调为0.005μF、 0.2H,将信号发生器的峰-峰值设为4V; 2、在R=400Ω下,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使其从3kHz 变化至7kHz,记 录25 个VR 的峰-峰值(谐振值附近记录密度大些); 3、在R=600Ω下,重复(2)的过程; 4、分别测量两个阻值下,当电路达到谐振时的VL、VC; 5、数据比较与作图处理。
VR / V
f / kHz
VR / V
f / kHz
VR / V
f / kHz
VR / V
4. 测量谐振时 VC 和VL 的值
VC / V
R 400
VL / V
10.8 9.6
11.8 10.6
R 600
七. 数据处理
由以上数据,利用 I
VR ,并用 ORIGINAL 作出 I—f 曲线如下 R
十. 实验小结
1. 2. 本实验为电学实验,记录数据较多,测量时需注意耐心记录; 电路为交流电路,连接电路时要注意不能连错,关键是理解示波器在电 路中的作用以及在电路图中的位置,否则在示波器上无法显示出有效图 像; 3. 本实验要用到示波器,实验前需要复习相关知识,并且实验中使用的功 能是双踪,需要将功能档打至“双踪”档才能将 CH1 和 CH2 的波形进 行对比; 4. 实验中注意对数据测量点的分布,考虑到电压峰值在远离谐振频率处变 化比较缓慢,故测量间距较大,为 0.4kHz;而在接近谐振频率 f 0 时(大 约 0.15kHz—0.5kHz) ,变化幅度会达到最大,选取测量间距为 0.05kHz —0.2kHz;在谐振频率 f 0 附近(<0.15kHz) ,虽然变化幅度不大,但为了 使数据图形接近实际,以 0.05kHz 为测量间隔; 5. 连接电路时需格外注意的是接地线, 以确保一些元件的端口处是等势的, 另外,对于夹子的接头要注意其接触良好; 6. 在设计测量电容电感电路的实验中,发现在双踪功能下,若是单独改变 一个 CH 的两端,另一个 CH 的显示电压会发生变化,事后思考原因, 但未有出头绪。猜测此现象可能与示波器在电路中的角色不仅仅是个电 压表有关,故采用单 CH 的测量方法以求准确无误。
提到的 6 有关。理论上说,我在实验中采取的测量方式是无问题的,因为在 只接一个 CH 的情况下,双 CH 产生的干扰是不存在的。故考虑到示波器的 结构,猜测示波器接在电路中时的角色有一定的电容成分,毕竟是靠两块电 压板产生了电场从而是电子发生偏转, 即示波器内部储存了一定的电场能量, 故猜测其有一定的电容因素。 3. 另外,实验时所接的电路其导线分布是很混乱的,考虑到这会给电路加上一 定的电感性质,即实际的 L 并不一定为实验所设的 0.2H,这也是产生误差的 一个因素。 4. 我们知道,实验中的电容电感所表现的性质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纯电容、 纯电感。对于电感而言,它有一定的内阻,这在之前已分析过。而对于电容 而言,由于极板之间是存在介电常数为ε的电介质的,因此电路中会有一部 分的能量损耗于其中,也称为介质损耗,因此通过电容器的交流电压与电流
形。 3. 如果用一个 400mH 的固定电感与一个可变的调谐电容器组成一个串联谐振 电路,为了使之能在 200—600m 波段调谐,则电容的调谐范围应为多少? 答:根据公式
c

2 c LC ,有:
C
2 4 2c 2 L
代入 min 200m, max 600m ,即可得电容的调谐范围为:0.028pF-0.254pF
交流谐振电路特性研究
一. 实验目的
研究 RLC 串、并联电路的交流谐振现象,学习测量谐振曲线的方法,学 习并掌握电路品质因数 Q 的测量方法及其物理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