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仔猪常见疾病防治措施

仔猪常见疾病防治措施

养猪技术大全中国养猪网仔猪常见疾病防治措施仔猪水肿病的治疗和预防仔猪水肿病也称大肠杆菌毒血症,多发生在哺乳末期的仔猪。

开食饲料含蛋白质较高或饲料突变,导致溶血性大肠杆菌毒素引起急性、散发性传染病。

养猪主要特征为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水肿。

1.流行特点本病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强壮的断奶仔猪中高发。

没有规律性,发病率在50%左右,死亡率在80%以上。

多由母猪肠道内存在溶血性大肠杆菌,通过排泄物而污染饲料、饮水和饲养环境,经消化道感染。

如饲料突变、环境卫生不良、气温突变、饲料中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也常能诱发本病。

2.病理分析造成患猪瘫痪的主要原因与消化酶有关。

仔猪出生后胃肠机能不健全,各种消化酶产生较少,初次喂食多量精饲料时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饲料酶无法转化,从而出现肠炎症状和肠管水肿。

肠管出现水肿后产生大量的不饱和酸,由于酸的作用通过血液和延髓传导到大脑,炎性反应造成脑瘫而出现四肢共济失调。

3.临床症状潜伏期很短,先后数小时就会发病,分4种类型。

最急型:突然出现血痢,粪便恶臭,混有坏死组织和气泡、喜卧,体温不高、日渐消瘦,死前腹部皮肤变黑,也有不发生症状就死亡的;急性型:排红褐色水样稀便,迅速脱水衰竭死亡;亚急型:持续性腹泻,排出黄色软便,以后变成液状,内含坏死组织碎片,脱水衰竭死亡;慢性型:呈间歇性腹泻,排灰黄色粪便,肛门、尾巴和后躯沾满粪污。

病猪精神尚好,数周后死亡或成为僵猪。

4.病理变化肠道呈坏死病变,十二指肠、盲肠、结肠出现水肿,肠系膜充血。

肝、脾、肾变性。

肝呈黑紫色;肠系膜淋巴节肿胀;脑间质髓化、水肿。

5.预防产前对产房彻底清扫,对地面、用具彻底消毒;母猪分娩前30天和15天各肌内注射仔猪红痢灭活疫苗5~10毫升。

母猪产前2天注射复方磺胺-6-甲氧嘧啶注射液20~30毫升,每天2次,连用2天。

在喂粮食饲料前添加多酶片,按采食量每日补多酶片10片;初次补食饲料要少给,逐渐适应逐渐增加。

6.治疗①链霉素,每公斤体重10万单位早期单用。

②5%葡萄糖溶液2040毫升、庆大霉素10万单位、地塞米松10毫升、硫酸阿托品4毫克混合静注,每天1次,连用3天。

③磺胺嘧啶10~20毫升肌注,每天1次,连用3天。

EM防治仔猪黄白痢效果好一般仔猪生下后,每周3天,每天喂1次2.5毫升EM原液,可有效防治仔猪拉稀和黄白痢。

当仔猪发生黄白痢时,每天用20~30毫升EM原液喂服,连喂3天,用量根据仔猪大小和病情由少到多逐渐增加。

仔猪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使用EM原液,可有效防治仔猪拉稀和肠胃细菌性病害,提高仔猪成活率、减少死亡率,减少生病治病的兽药投入。

抗菌补液来治疗断奶仔猪的腹泻断奶仔猪腹泻是一种常见疾病,也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发病原因复杂。

第一,仔猪自身生理功能不完善,消化机能差,免疫功能低,体温调节能力弱;第二,饲料营养的影响,断奶仔猪由以母乳为主过渡到以植物性蛋白质和动物性蛋白质为主的饲料,此外饲料中植物性蛋白质比例过高也会导致仔猪腹泻;第三,应激反应的影响(外界环境、气温骤变和仔猪转群、并栏等),以及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的感染、滥用抗生素等,都会导致断奶仔猪发生腹泻。

治疗断奶仔猪腹泻应以抗菌、补液为原则。

⑴抗菌:有条件的猪场应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无条件的则用恩诺沙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进行注射或灌服。

如每头猪肌肉或静脉注射硫酸黄连素5-10毫升、青霉素10-30万单位和链霉素15-30万单位;每天每公斤猪体重用土霉素或卡那霉素30毫克拌饲料投喂,连用4-7天。

⑵补液:对于腹泻时间较长或已出现脱水症状的仔猪,可用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葡萄糖20克,加温水1公斤)让猪自由饮水;也可腹腔注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200-300毫升,或10%葡萄糖盐水10毫升、地塞米松2毫升、10%维生素C2毫升和适量抗生素,每天2次,连用3天。

预防断奶仔猪腹泻应采取综合措施。

⑴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减少应激反应,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⑵及早补料,一般在仔猪7日龄开始补料,补料要少喂勤添,一般每天喂5-6次。

⑶选择适宜的饲料原料,保证适宜的蛋白质水平,断奶仔猪饲料适宜的粗蛋白质含量为18%左右,并多用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配制仔猪饲料应添加一些微量元素、抗生素和酸化剂等。

⑷仔猪断奶后维持“三不变、三过渡”,即原饲料(哺乳仔猪饲料)喂养1-2周、原圈、原窝;饲料、饲喂制度、操作制度逐渐过渡。

⑸控制仔猪采食量。

断奶后5天内要控制仔猪采食量,以喂7-8成饱为宜。

⑹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断奶后7天内在饮水中适当加入抗生素和水溶性电解质等。

治疗仔猪脐疝仔猪脐疝是由于腹腔内容物通过脐孔脱出于皮下所形成的疝。

2002~005年我站共收治该病153例,其中可复性127例,采取保守治疗21例,手术治疗106例,治愈率分别为81.0%和94.3%;嵌闭性26例,经手术治疗治愈率为88.5%,现将相关病例整理报道如下。

1 病因(1)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是先天性脐孔闭锁不全,腹腔内容物通过脐孔脱出于皮下,有的母猪连续3窝以上均有超过1/3仔猪患脐疝,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2)断脐不当,仔猪自行断脐和脐部化脓等导致脐孔破损是该病的主要原因。

(3)仔猪相互吮吸脐带,争斗,便秘,过食,挤压,捕捉时过度嘶叫等可诱发脐疝。

2 临床症状脐部有局限性球形肿胀物,无热痛,内容物柔软,挤压或仰卧时内容物可还纳腹腔,沿腹壁可在肿胀物中央摸到脐孔,饱食或挣扎等原因造成腹压增高时肿胀物可随之增大,病猪精神和食欲常不受影响。

当内容物发生粘连、坏死或嵌闭时,病猪出现绝食、呕吐、胃肠臌气、体温升高等症状,内容物不易还纳,挤压有坚实感。

后期出现精神萎顿,心率加快,可视粘膜发绀,甚至发生休克。

3 诊断在腹壁脐孔部出现球形肿胀物,质地柔软,仰卧时手压内容物能还纳腹腔可确诊为脐疝。

内容物变硬或发生粘连不能还纳即为嵌闭性或坏死性脐疝。

鉴别诊断须与脐部脓肿相区别:脐部脓肿在脐部形成的肿胀很像脐疝,但其肿胀不随腹压增减而变化,按压不缩小且摸不到脐孔,初期硬,有热痛,后期顶部柔软而基部周围仍硬,穿刺有脓汁流出。

4 治疗4.1 保守疗法病猪禁食12小时,仰卧保定,脐部皮肤剪毛消毒,用手指还纳内容物并插入疝孔内防止肠管再度脱出,在疝环周围进行烟包缝合,抽紧缝线使脐孔闭合,打结后局部消毒。

10~15天拆除缝线。

4.2 手术疗法用氯丙嗪3~4mg/kg体重静注作全身麻醉,或用2%普鲁卡因(加0.1%肾上腺素1~2ml)行局部麻醉,空腹仰卧或半仰卧保定。

器械、敷料、缝线及手臂用0.1%新洁尔灭消毒,术部用碘酒消毒。

(2)手术操作:在疝囊基部作一直线切口(公猪避开阴茎及包皮口),采用皱襞切开法切开疝囊,暴露疝内容物。

未发生粘连的直接还纳;粘连的可用手指或剪刀分离后还纳;肠管发生嵌闭的用钝尖剪扩大疝环解除嵌顿;肠管坏死的应切除坏死肠管,剔除坏死组织,吻合肠管。

最后缝合疝环和皮肤。

(3)手术后病猪应饲养在清洁干燥圈舍内,喂给易消化的流质饲料,不能过饱,限制剧烈运动,对体质衰弱或施肠吻合术的注意纠正电解质平衡和防制腹腔感染,术后7~10天拆除皮肤缝线。

5 体会5.1 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断脐不当。

正确的断脐方法是轻扶脐带,将脐带内血液挤向仔猪后固定脐带近端,在距腹壁6~7cm处剪断并涂上碘酊,同时搞好圈舍卫生。

5.2 在一窝仔猪中有数头发病时,要考虑是否与遗传有关,再配种时应更换种猪。

5.3 良好的麻醉是顺利施行手术的保证。

临床上多采用2%普鲁卡因作局部麻醉,操作方便。

采用复方氯丙嗪静注效果确实,但静注速度宜慢,吸收后抑制体温中枢,故术后注意保暖,体质衰弱者慎用。

5.4 笔者用保守疗法对仔猪进行治疗40日龄以下、脐疝较小的18例,16例痊愈;50~70日龄仔猪5例,仅1例痊愈。

通过治疗效果观察,保守疗法对患可复性脐疝的幼龄仔猪疗效显著。

5.5 疝囊的基部与疝内容物粘连机率小,此处做一小切口后用手指引导或皱襞切开疝囊,可防止误伤肠管。

小仔猪手术时术部只需做"一"字型切口即可,因其生长快,皮肤富有弹性,即便疝囊较大,也因皮肤自身弹力而缩小,不必再做多余皮肤修剪。

小公猪手术时,部位尽量距包皮远一些,避免造成包皮憩室炎。

5.6 分离肠管与囊壁粘连时,先把肠管牵向一侧使粘连部位紧张,然后用钝尖剪紧贴囊壁进行。

肠管之间陈旧性粘连只要影响不大,以不分离为好。

在分离的肠管上涂煮沸过的菜油可防止腹腔脏器粘连。

手术过程中要注意:疝囊和腹膜易发生脓肿,应仔细摘除,尽量避免造成脓肿破裂。

5.7 疝环处理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笔者对疤痕组织采用搔刮法或切除法。

搔刮法对疤痕组织破坏不彻底且不易施行;切除法对疤痕组织破坏彻底,疝的复发率低。

疝环小可直接作烟包缝合,较大时用双层间断水平纽扣状缝合,打结之前应检查是否缝住或夹持肠管。

5.8 笔者采用皮内缝合皮肤对手术恢复很有帮助,术后不需拆除皮肤缝线,但这需要熟练的缝合技术,在缝合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缝到肠管。

防治断奶仔猪急性死亡仔猪水肿病此病是由小肠内的大肠杆菌所产生的确良毒素引起的。

断奶后的健壮仔猪突然死亡,发病率约10-35%。

症状常见症状为离乳十天过后,一头或数头猪突然死亡,大多数急死猪死前均无症状,这些猪经常是发育良好的猪群。

没有突然死亡的病猪步伐蹒跚,进而演变成痉挛及四肢划动。

症状出现后,大部分患畜在24小时内死亡。

有些病例则会显示眼睑、额部皮下组织水肿,患猪体温多数正常。

诊断水肿病的诊断主要是在离乳后一至两周发育良好猪只突然死亡。

尸体剖检有助于诊断。

特征的病变为胃粘膜下、大肠系膜水肿。

有时水肿亦见于肺、脑及体腔。

预防治疗离乳仔猪管理必须减少应激刺激。

离乳时,避免马上喂仔猪过多固体食物。

限制猪只食量,然后在二至三周渐渐增至正常量。

用大肠杆菌致病株制成的菌苗接种临产母猪及非致病性大肠杆菌苗给初生仔猪口服,报道有良好效果。

猪应激综合症猪应激综合症(PSS)是一种异常状态。

应激敏感猪遇到严重刺激时导致急死。

长白猪发生率较高。

PSS比较普遍发生于肌肉发达的猪种。

这些猪屠宰时,肌肉呈灰白色,质软成渗出水分,也称为白肌肉、水猪肉(PSE)。

应激综合症一般认为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管理、气温、运输与撕咬等应激因素可促成其发生。

预防在猪只管理,如称重、运输、治疗等方面尽量减少应激刺激或应激前使用抗应激药,可以减少PSS的发生。

拜尔公司生产的拜固舒是一咱优秀的抗应激制剂,预防及治疗猪应激综合症均有良好效果。

猪桑椹心病及营养性肝坏死本病发生于断奶至4月龄仔猪,似乎健壮的猪只突然死亡而少有明显前驱症状。

剖检尸体有特征病变可用于诊断。

桑椹心病心脏内外膜密布出血斑点如桑椹状。

相关主题